过敏性皮疹的药物治疗方案

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和药物

从治疗的角度来说,皮肤病可以归纳为四类,治疗原则如下:

①过敏性皮肤病:如药物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等。,此类皮肤病一般内服抗过敏药物,外用药物以对症为主。

(2)感染性皮肤病,如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脓性疤痕、疔疮;病毒引起的带状瘢痕疹、单纯性瘢痕疹、疣;真菌引起的手癣、足癣、体癣、头癣;螺旋体引起的梅毒;寄生虫引起的钩虫皮炎、稻田皮炎等。此类皮肤病除外用抗感染药物外,严重者应同时服用抗感染药物。

③肿瘤皮肤病:恶性肿瘤,如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一般采用手术切除、放疗或同期化疗,但局部用药一般无效。良性肿瘤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较小的肿瘤可以不予治疗。

④不明原因的皮肤病:此类皮肤病较多,包括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斑秃等。外用药以对症为主,内服药根据情况,要么对症,要么针对可能的诱发因素。

皮肤科的药物可以分为内服药和外用药,而且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理疗、放疗、手术等,可以一起使用。内服药物有很多种,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药物。外用药物是皮肤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皮肤病的种类很多,病因也不尽相同,但只要皮损形态相似,外用药物治疗也可以使用相似的药物。因此,在皮肤病的治疗中,除了要了解各种外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外,还要掌握各种常用药物剂型的物理作用。一般来说,根据其治疗效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保护剂,无刺激性,性质温和,具有保护皮肤、减少摩擦、防止外界刺激、吸收、干燥、收敛的作用。常用的有氧化锌、滑石粉、淀粉,可单独使用,也可制成复方粉剂、洗剂、软膏等。2.止痒剂,如1%石炭酸(苯酚phen01)、1%麝香草酚(麝香草酚1)、2% ~ 5%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和1%利多卡因。有的对皮肤表面有降温作用,或刺激皮肤扩张血管,挥发热量止痒,如1%薄荷脑(mentho1),1% ~ 2%冰片(borneo1),5% ~ 10%樟脑(樟脑)。3% ~ 5%盐酸异丙嗪、3%盐酸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也能止痒。煤焦油、米糠馏分油(pityro1)、黑豆焦油等各种焦油制剂都是角质促进剂,但也有止痒作用。它们可以制成醋、软膏等。也可以添加到乳液中。3.抗菌剂这类药物包括消毒防腐剂、抗生素、抗感染中药等,可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皮肤科常用的抗菌药物有:1: 5000 ~ 8000高锰酸钾、3%硼酸、0.02%呋喃西林、1: 2000新洁尔灭、0.1%利凡诺(丽娃号65438+。0.5% ~ 1%新霉素,2.5% ~ 10%氨化氯化汞,0.5%杆菌肽,0.3%环丙沙星和莫匹罗星。中药如黄连、黄柏、紫草、野菊花、千里光、冬青、木贼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4.抗真菌药物是指能杀死或抑制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常用的有3% ~ 10%水杨酸(S)、6% ~ 12%苯甲酸、2.5% ~ 5%碘酊、5% ~ 10%硫磺。10%十一碳烯酸或十碳烯酸锌、1% ~ 3%霉酚酸酯(C被rim删除)或1%联苯苄唑、1%特比萘芬。中药20%土霉皮和10%羊蹄根也有抑制真菌的作用,可以用醋浸泡,也可以制成酯和软膏。5.该类药物的适当浓度可促进真皮血管的收缩,减少炎症的渗出和浸润,减轻表皮的水肿,减缓角质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周期,从而使表皮的角质层恢复正常。但如果使用不当,浓度过高,会引起刺激,加重炎症反应。研究证明,角质形成细胞可能作用于细胞周期的DNA合成阶段,阻止DNA合成,抑制增殖活性核的有丝分裂,恢复正常的生长周期。还有5% ~ 20%的各种焦油制剂,如煤焦油、松焦油、麸皮馏分、黑豆馏分等。、0.1% ~ 1%的蒽林和1: 8000 ~ 20000的芥子气。有10%鱼石脂1,10%硫磺,5%间苯二酚(雷佐辛1),2%水杨酸,5%氯化汞等。角蛋白促进剂通常用作软膏或酯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作用强烈的角质形成细胞形成剂浓度控制不当或经常擦用,可引起刺激性皮炎。6.皮肤释放剂能软化角质,促进皮肤角质层游离脱落。5%水杨酸、10%雷佐辛、5% ~ 10%乳酸、10%硫磺、0.025% ~ 0.1%维a酸、20%尿素等常用者可制成软膏。7.收敛剂可使毛细血管收缩,管腔缩小,细胞间隙变窄,组织液中蛋白质沉淀,炎性浆液渗出减少,从而具有消炎、减少渗出、促进上皮恢复的作用。常用的有0.5% ~ 1%醋酸铅、5%明矾、0.1% ~ 0.2%硫酸锌、0.5%硫酸铜等。5%甲醛可抑制汗液分泌,可用于治疗腋臭,但应注意其对皮肤的刺激性。8.腐蚀剂,多为强酸强碱,可用于去除肉芽组织和植被,如50%三氯乙酸、纯石炭酸、硝酸银棒等。9.脱色剂可以使皮肤色素减退或消失,其作用可以是抑制黑色素的生物合成和漂白,也可以是加速表皮的更新从而使色素脱失。常用的有3%氢可酮、20%单苯醚对苯二酚、5%氯化氨基汞(白汞还原)、20%水杨酸、30%瑞佐辛等。10.防晒霜具有屏蔽、吸收和反射光线的作用,减少阳光尤其是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常用的有:5%对氨基苯甲酸(PABA)丙二醇溶液或酒精溶液、5%二氧化钛软膏、10%氧化锌软膏、3% ~ 5%奎宁软膏等。11.皮质类固醇一般用于外用,具有明显的抗过敏炎症、抗表皮细胞增殖、免疫抑制和局部血管收缩作用。其抗炎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是由于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管对胶体、电解质和细胞的渗出,使病变部位渗出液和细胞浸润减少,水肿消退。②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促进间质炎症消退。③抑制炎症因子的活性。④抗有丝分裂作用,仅抑制表皮棘层中增殖的细胞。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根据血管收缩试验的强度一般可分为强、中、弱三种。目前有丙酸氯倍他索)(0.05%%)、卤米松一水合物(0.05%)、卤米松(0.1%)和醋酸氟轻松(0。中间制剂为倍他米松(0.1%)、醋酸曲安奈德(0.025% ~ 0.1%)、地塞米松(0.025%~1% ~ 1%)和氢化可的松。弱制剂有氢化可的松(0.5% ~ 0.25%)和泼尼松龙(0.5% ~ 1%)。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的疗效不仅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及其浓度有关,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软石蜡作为皮质类固醇制剂的基质,其疗效可高于乳膏。在基质中加入二甲基亚砜可以增加渗透,从而提高疗效。(2)外用皮质类固醇和塑料薄膜可使疗效增加数十倍,包装时间以8小时左右为宜。(3)皮质类固醇制剂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加用其他药物,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加用药物的副作用。临床常用的有:①维a酸加皮质类固醇制剂治疗银屑病,可减少维a酸的刺激,增强疗效。②尿素加皮质类固醇制剂:常用尿素霜加曲安奈德,对各种类型的干燥性湿疹和苔藓湿疹均有较好的疗效。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表明,加入尿素可使皮肤穿透力增加2倍左右。③唑类药物与皮质类固醇制成的复方制剂能加速控制真菌感染性炎症,取得较好疗效。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治疗的适应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银屑病、晚期接触性皮炎等。

禁忌症对皮质类固醇过敏、病毒感染、皮肤结核或感染性皮肤病(细菌、真菌)的患者。长期应用可出现副作用:①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②含氟皮质类固醇易发生酒渣鼻样皮炎反应。③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是暂时的。除了药物的药理作用外,剂型的物理作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治疗皮肤病,要根据不同的病因和损害特点,选择合适的剂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剂型选择不当,药物不仅不能发挥有效作用,有时还会引起不良反应。皮肤病常用药物剂型如下:1。粉末由无刺激性的矿物粉末或植物粉末组成,前者是氧化锌、炉甘石、滑石等。,后者是淀粉。常用的基础配方有氧化锌滑石粉(等量)、氧化锌淀粉(氧化锌、淀粉、滑石粉等量)等。这些基础方剂中可加入各种止痒、清凉、收敛、抗菌的药物用于治疗需要,如:0.5%薄荷脑、1%樟脑、5% ~ 10%硼酸、5。

粉末的每一个颗粒都是多面的挥发性物质,具有保护皮肤、散热、收缩毛细血管、消炎、吸收汗液和皮脂等作用。粉末越细越干,散热面积越广,吸收越强,疗效越好。散一般用于痱子、多汗、急性或亚急性过敏性皮炎,有潮红,无渗出。粉不适合有渗出物和脓性分泌物的皮肤病。2.化妆水又称水粉,是加入溶液中的不溶性粉末。使用前应摇匀使其成为悬浮液,然后涂抹在皮肤上。常用的洗剂是炉甘石洗剂,其配方为:炉甘石15g,氧化锌5g,甘油5ml,加水至100ml。由于水分的蒸发,化妆水具有降温散热的作用,干燥后在皮肤上形成粉状薄层,具有粉末的作用,其中含有的甘油可以滋润皮肤,附着在粉末上。该洗液中可加入止痒、消炎、收敛、温和的促角质药物,如1%苯酚、等量薄荷水、5% ~ 10%鱼油、10%硫磺、2% ~ 3%雷佐辛、5%明矾等。洗剂适用于急性皮炎,适应症与粉剂相同,比粉剂使用更方便。加入适量的止痒剂可用于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和一些瘙痒性皮肤病。洗剂不适用于有糜烂、渗出、结痂、脓性分泌物或干燥皲裂的皮肤病。头发部分也不适合使用。3.湿敷常用的溶液有微酸性、收敛性和杀菌性,如3%硼酸、1: 8000高锰酸钾、0.2% ~ 1%醋酸铅、1: 5000呋喃西林、1: 10。湿敷的方法是将4 ~ 6层无菌纱布浸泡在药液中,然后拧干至不滴漏,敷在皮损处。注意使纱布紧贴皮肤,用干纱布覆盖并用绷带固定,每天更换3 ~ 4次。更换的敷料可以在煮沸和干燥后重复使用。湿敷通过液体的蒸发和清洁,药液的消毒和收敛,纱布的吸收和保护,使自身与外界刺激隔绝,因此具有局部清洁、降温、收缩血管、消炎、减少渗出、止痒的作用。湿敷适用于有糜烂性渗出的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如果渗出过多,可使用收敛性强的溶液,如1%醋酸铅溶液,有脓性分泌物。应使用0.1%利凡诺溶液等抗感染药物。湿敷液的温度夏季宜为室温或略低,冬季宜略加热。湿敷面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体表的1/3,以免着凉,尤其是老人和小孩。4.软膏是以油脂为基质,添加治疗药物的软膏。常用的基质包括凡士林、羊毛脂、海豚脂和植物油,植物油中必须加入蜂蜡以调节其硬度。软膏能增强角质层的水合作用,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所以软膏中的药物渗透性好,作用持久。其中,脉脂具有良好的铺展性和渗透性,药物容易渗入皮肤,但容易氧化酸败。羊毛脂也有很好的渗透力,仅次于海豚脂肪,但铺展性差。植物油和凡士林渗透性差,但凡士林稳定,不易随药物变化,廉价易得。羊毛脂和凡士林常用作混合基质(比例为1: 9)供临床使用。软膏一般适用于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慢性湿疹等慢性皮肤病的干燥、肥厚、浸润性疾病。此外,还用于炎症较深的皮肤病,如疖子。药膏还具有软化痂壳和鳞屑使之易于清除的作用,因此可在短期内用于各种有鳞屑和痂壳较厚的皮肤病。软膏还能促进肉芽生长和上皮修复,因此常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根据治疗需要使用各种软膏,如复方苯甲酸软膏(水杨酸6g,苯甲酸12g,凡士林100g),疔疮用100%鱼石脂软膏,脓肿和疤痕用红霉素、新霉素或莫匹罗星软膏。药膏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薄膜,阻止皮肤水分蒸发,增加局部热量,防止渗出物漏出。所以不适合敏感性高、有糜烂性渗出的皮肤病,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等。5.膏体又称泥膏或膏体,由油性软膏基质中加入不溶性粉末(约25% ~ 50%)组成。常用的如氧化锌糊(氧化锌25g,淀粉25g,凡士林,羊毛脂折合100g)。膏体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一种坚硬多孔的软膏,作用较浅,无刺激性。药膏具有保护患处、滋润皮肤、软化痂皮、清除受损表面鳞屑的作用,还具有散热、消炎、吸收渗出物的作用,但渗透效果不如药膏,散热、吸收渗出物不如粉剂。膏体对正常皮脂的消除和汗液的蒸发作用不大,通常用于轻度糜烂、渗出较少的亚急性皮肤炎症。该膏剂具有很强的粘附性,使用后不易去除,可在皮肤上保持长期疗效,可用于鼻窦或瘘管周围,以预防湿疹样皮炎。膏体不适合头发部位。6.乳液是一种由水和油以及乳化剂均匀混合而成的乳膏。因为乳化剂的不同,分为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前者叫脂剂,后者叫霜剂(俗称雪花霜)。乳液的优点是洁白细腻,不污染衣物,使用舒适,易去除,没有油腻的缺点。该乳剂具有一定的清凉、止痒、消炎作用。但是,乳剂的缺点是,有些药物,如水杨酸、硼酸等。,能破坏乳化且不能混合,长期存放易蒸发、失水、发霉。乳剂一般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炎症。冬天干皮损伤要用油脂,夏天要用面霜。使用后,水分蒸发,在一些区域有凉爽的感觉。常用的乳膏,如醋酸氟米松乳膏、倍他米松乳膏、曲安奈德乳膏等,适用于湿疹、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不适用于真菌性皮肤病。7.用化学药品或生药将酊剂和酏剂溶解或浸泡在不同浓度的酒精中得到的溶液。用挥发性有机药物配制的叫醋。酊剂、酊剂具有消毒、杀菌、止痒作用,挥发快,溶解皮脂,吸收一定的皮肤水分,促进表皮角质层容易松弛,扩张末梢血管。酊剂和酊剂的作用是表面的,不适合深层皮肤病。一般用于浅部皮肤真菌病和瘙痒性皮肤病。药物在酒精溶液中的作用时间短而强,且有刺激性,故不能用于急性或亚急性有糜烂和损害的皮炎。干燥皲裂的皮损也不适合涂抹。皮肤科常用的酊剂,如复方苯甲酸酊(苯甲酸6 ~ 12g,水杨酸3 ~ 6g,75%酒精加至100ml)用于治疗手足癣。8.油是以植物油或液体石蜡为基质的制剂,有两个用途:①清洁功能,如1% ~ 5%水杨酸油可去除厚痂。②治疗作用如常用的40%氧化锌油,性质温和,有收敛、消炎的作用,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炎症伴少量渗出的皮损。9.膏药以高级脂肪酸铅盐或橡胶为基质,涂于面材和背材,贴于皮肤,遇体温软化,牢固贴于皮肤。硬膏药一般分为膏状硬膏药(如氧化锌膏药)和药物硬膏药(如祛湿止痛膏药和中药膏药)两种。贴上膏药后,可以封闭皮损,限制水分的蒸发和局部热量的释放,使角质层储存部分水分而软化,有利于药物渗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该膏药适用于慢性侵袭性肥厚性皮肤病,如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急性皮炎禁用。10.搽剂是一种液体药物,主要包括油溶液、醇溶液和乳剂。如樟脑搽剂(20g樟脑溶于花生油100g)有止痛作用,用于关节疼痛、扭伤等。品红搽剂(碱性品红搽剂0.3克,硼酸13克,液化苯酚5克,利佐辛10克,丙酮5毫升,酒精10毫升)。炉甘石搽剂(炉甘石和氧化锌8g,花生油50 m,石灰水50m+0)具有保护和收敛作用,用于干性急性过敏性皮炎患者。11.薄膜包衣剂是通过添加一些成膜剂(如明胶、玉米蛋白、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等)制成的。)和增塑剂(如甘油)混合成挥发性有机溶剂(如乙醇、异丙醇、丁醇等。).包衣后迅速挥发干燥,在皮肤上留下一层薄膜,使药物通过皮肤水合作用逐渐释放。这种剂型一般用于无渗出的慢性损伤,也可用作预防职业性皮肤病的保护剂。12.气雾剂是将药物和抛射剂放入高压容器中,当阀门倾斜时,药物在压缩气体或液化气的压力下呈雾状喷出。可用于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痒疹、保护创面、止血等。1,合理选择剂型

不同的剂型在皮损中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比如在急性湿疹的渗出期,选择湿敷为宜,如果用硼酸水或其他药水,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选择软膏,比如硼酸软膏,虽然药物和浓度是一样的,但是会加重炎症和症状。合理选择剂型是皮肤病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则之一。

2.合理选择药物

应根据皮肤病的性质和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急性炎症进行期,皮肤敏感性高,应选用性质温和、浓度低的药物,如保护剂、收敛剂等,避免使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如作用强的角质溶解剂、角质促进剂等。抗菌药物应用于细菌性和真菌性皮肤病。外用药物因浓度不同,药理作用也不同。如水杨酸软膏在低浓度(3%以下)时能止痒、轻度促进角质,5% ~ 10%有角质释放、去角质、杀菌作用,20%以上有腐蚀作用。比如5%水杨酸粉(氧化锌粉)对足癣的刺激性不是很大,5%水杨酸软膏刺激性很大,5%水杨酸酊刺激性很大。

3.注意个别反应性女性和年轻人皮肤娇嫩,面部、颈部、外阴、四肢皮肤也娇嫩,用药要适度。药物浓度要低,大面积刺激性要小,特别是有损伤的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对一个人很有效,但对另一个病人可能就不一定有效,甚至过敏。有些药物刚用时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无效。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个体反应,灵活用药。

4.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用药方法是否得当,往往能影响治疗效果。湿敷应不少于6层纱布,每日更换不少于3次。粉剂、洗剂可多次使用,软膏、乳剂、膏剂每天使用1 ~ 2次。膏体不宜直接敷在皮肤上,应先敷在纱布上,再覆盖在皮肤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