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的特色产业发展

根据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有序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多元化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发展能力。着力推进粮、果、菜、畜等区域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扩大加工规模,延伸产业链。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培育马铃薯、玉米、杂粮、水果、羊绒、毛皮、牛羊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

专栏9特色农产品加工

优质杂粮加工。支持平凉、延安、榆林、铜川、固原、富平、会宁等地发展玉米和杂粮加工,庆阳发展优质小麦和杂粮加工,中卫、吴忠、灵武发展优质水稻加工和优质小麦加工。

马铃薯加工。引进和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固原、会宁、榆林、延安子长等地建立大型收储仓库,建设马铃薯产品加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水果和蔬菜加工。支持延安、铜川、平凉、庆阳、富平等地建立大型苹果仓库,发展果汁、醋加工,支持延安、榆林、中卫、灵武发展红枣、沙棘加工,支持中卫、固原、吴忠发展特色西瓜、枸杞、葡萄加工。

畜产品加工。支持吴忠、固原、庆阳、灵武、富平等地发展滩羊、羊绒、羊毛加工和牛羊奶加工,支持吴忠、灵武、玉林发展牛羊肉深加工,支持平凉、庆阳、延安、铜川、会宁、富平等地发展生猪、牛羊屠宰加工。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线路衔接整合,形成一批精品线路,深度开发红色革命游、历史人文游、自然生态游、乡村民俗游、体育游等丰富多彩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加强重要革命文物、历史文献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创新运行机制。培育延安、庆阳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基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支撑。加强旅游服务管理,全面提升旅游业竞争力。

专栏10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

精品旅游线路:

红色文化之旅。会宁-静宁-固原-西吉-隆德-环县-吴起长征会师线,延安-延川-安塞-清涧-绥德-米脂-佳县-吴堡转战陕北线,延安-庆阳-固原-吴忠-榆林边境体验线,泾阳-淳化-旬邑-铜川-富平革命。

历史文化旅游。Xi安(秦始皇陵)-铜川(玉华宫)-延安(黄帝陵)-榆林(铜宛城)、宝鸡(炎帝陵)-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庆阳(南北石窟)-固原(须弥山)-中卫(大麦地)

自然生态游。庆阳(子午岭周祖岭森林公园)-平凉(景山、庄浪梯田、云雅寺)-固原(六盘山)、灵武(长流水景区、恐龙博物馆)-吴忠(黄河大峡谷)-中卫(沙坡头)-白银(黄河石林)、延安(黄河壶口瀑布)-榆林(红碱淖)

精品文化和自然景点:

延安。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川干坤湾景区。

玉林。镇北台、红石峡、红碱淖景区。

铜川。赵晋-香山,玉华宫,耀州博物馆和王耀风景区。

庆阳。黄绮文化、农耕文化和陇东民俗文化景区。

平凉。崆峒山、大云寺-王牧宫、龙泉寺景区。

吴中。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

中后卫沙坡头自然风光和治沙成就景区。

固原。六盘山、火石寨、须弥山石窟。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水、路、电、气、房、美环境“六到农”试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强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实现与通村通乡公路的有效衔接。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和质量,实现所有行政村和农户供电。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水电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和太阳能炊具,带动厨房改造、厨房改造和厕所改造,支持油气勘探区农民规范使用伴生气和天然气。加快农村和国有林场、农场危房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加强人居环境改善,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征地、水价、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业保险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富有活力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活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农村和谐团结。

专栏11农业农村重点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有增产潜力的坡耕地资源保护性开发,梯田、水利、道路建设,新型节水灌溉和集雨节灌设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示范。集成推广应用良种(种子、种苗)、双垄沟播、地膜覆盖回收、节水灌溉设施、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沼渣利用等先进农业技术和成果。,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流通。

中药材基地建设。选择适宜区域建立甘草、黄芪、党参、枸杞等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强人工栽培和改良技术研究,扩大生产规模,培育建设中药材集散地。

科技人才定点下乡。组织引导实用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场管理专家下乡进村,建立长期联系,提供市场信息,指导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的推广应用,培养新一代农民。

“六到农场”。选择一批重点村开展水、路、电、气、房、环境优美的“六到农户”示范工程。

农村社区建设。以中心村为重点,对农村村级社区(主要是村委会所在地)进行经营、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场所改造,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配套相关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

工作技能培训。根据农村人口转移需求,通过定向、定点、订单等培训形式,组织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民工跟踪管理和服务体系。

对口支援万村千乡干部。组织省(区)县级以上机关干部、优秀党员与困难较多的乡镇、村、农户结对,开展对口支援帮扶、挂职服务等。

农村清洁项目。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财税政策。中央继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加大对老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加大对老区重点项目和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在科学规划、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典当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按国家统一规定享受税费优惠。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

投资政策。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优先向老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取消县及县以下中央财政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改造中央公路建设资金补助标准。支持老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大中央地质勘查资金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资金对老区的投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进行规划布局和项目审批。支持宁夏中南部生态搬迁。

国土资源政策。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在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上适度向老区倾斜。在严格保护林地的前提下,鼓励合理开发利用荒山、荒坡、沙地等未利用地。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

生态环境政策。中央财政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六盘山区的生态补偿力度。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储备制度。实施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煤炭、石油、矿业等企业大幅降低单位产能排放量。

社会支持。建立中央企业支持老区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地方分支机构支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鼓励东部地区和发达省(区)县市开展志愿帮扶,在产业发展、人口转移、劳动力培训等方面给予老区支持。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建立军队医院与老区医院的对口帮扶机制,在技术支持、服务帮扶、装备更新、医务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直接帮助。完善慈善公益政策,支持老区建设发展。国务院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和陕甘宁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本规划实施,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制定规划分解实施方案,各市县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切实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会同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附图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范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