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骨的来历一

白马骨(草药补充)

同义词有《雪中柳》、《鹿鞭金》(宁乡县志)、《满天星》(阳春县志)、《鹿鞭鸡》(草木鞭方)、《冷军》、《曲》(《岭南草药集录》)、《鹿鞭经》、《鱼骨刺》、《光谷骨刺》、《通牡荆》(中药实验研究)、《古古柴》(中药实验研究)。路边姜(四川中药志)、鸡骨柴、千年布达、白马栗绍、野生黄杨、永不布达、米筛花、冻米柴、月月油、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植物形态①落叶灌木,有白马骨,高25 ~ 45厘米。树枝又粗又灰。叶通常丛生,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5 ~ 3cm,宽5 ~ 15mm。顶端短而尖,基部逐渐变窄,形成短梗,长1 ~ 15mm。托叶对生,基部膜质,顶端有数个圆锥形裂片,长1.2 ~ 2.5毫米。花无柄;在小枝顶端和接近顶端的叶腋里簇生;苞片1,菱形椭圆形,顶端有针尖,长约2毫米,白色,膜质;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和圆锥形,长2.5毫米,革质;花冠管状,白色,长6 ~ 8毫米。内部有1丛,5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雌蕊1,花柱长约4毫米,柱头分叉,子房下位,五面,圆柱形,2室。花期从4月到6月。结果期为9 ~ 11月。

生于山坡、路旁、溪边、灌木丛。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

②雪中六,又名雪沫、白雪丹、日日游、百花普化。形态与前种十分相似,只是叶较小,狭椭圆形或椭圆形,倒披针形;花萼呈三角形,较短。生态和分布同为同种。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白马骨根)也入药,另文详述。

药材干燥枝暗灰色,表面有纵裂纹,木栓常脱落。嫩枝浅灰色,节被膜质托叶包围,花簇生于枝顶,花萼灰色,5裂,膜质。枝晶稍硬,断口呈纤维状。大部分叶子脱落,少数残留,黄绿色,皮薄,卷曲不均,易碎易断。

广西、广东、四川、贵州、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雪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六含有糖苷和单宁。

又苦又苦,冷。

(1)《本草纲目》:无毒。

②必备药材:味苦,性寒。

③贵州民间药:性凉,味微辛。

功能主要用于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治疗风湿、腰腿痛、痢疾、水肿、目赤咽痛、牙痛、白带过多、痈瘰疬。

(1)《本草纲目》:止痢。

②《本草纲目》:治伤寒、中暑、谵妄、上火、发热。

③宁乡县志:节:治惊风腹痛;树枝:可以烧骨灰,烧掉。

④植物名称与事实考证:治热证、疮痔、妇女白带。

⑤《岭南本草集录》:消暑解郁止痢;还治伤寒,疫疾,背疮,痈,解毒。

⑥《南京民间草药》:止吐血。

⑦“中药实验研究”:治目赤肿痛。

⑧安徽药材:与老母鸡同煮,可治慢性肾炎水肿。

⑨贵州民间医药:清热解毒,通络活络。治疗刀伤、瘫痪、男女虚弱、疔疮。

⑩《广西中医志》:治咽喉肿痛。

⑾四川中医志:清热祛风。治疗头晕目眩和胸膈邪热。'

⑿广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疗急慢性肝炎、风湿、腰腿痛、痈肿疮毒、蛇伤。

【13】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具有活血消肿、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的作用。治疗妇女闭经,白带过多,头晕无力。

[14]江苏方药选:治乳糜尿。和石通煎服,治疗面瘫。

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平肝利湿,健脾止泻。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3 ~ 5元(鲜1 ~ 2两)。外用:烧灰浇汁,煎洗,捣烂。

方子一:治痢疾:白马骨的茎叶用汁煮。(《本草纲目》)

②肝炎的治疗:雪中六两梁,过马路一,水煎服。(《浙江常见民间草药》)

③治疗骨蒸、劳热、疳积:雪中六粒,一至二两,水煎服。(《浙江常见民间草药》)

④治目赤肿痛:将路边荆茎叶一两煎,药渣再煎熏。(中药实验研究)

⑤治疗偏头痛:新鲜白马骨一至两,少许盐泡水。(泉州本草)

⑥治疗咽喉炎:雪中六粒,三五元,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处方集》)

⑦治牙痛:白马骨一又二分之一,与鱿鱼干、鱼肉同炖。(泉州本草)

⑧鹅口疮的治疗:将白马骨叶捏住,略捣,用大米浸泡,取汁漱入口中。(《闽东草药》)

⑨治疗恶疮、瘰疬、糜烂息肉、白癜风:白马骨、黄连、细辛、白芍(白芷一枚)、牛膝、鸡桑皮、牡荆等。烧到底,浇汁,用东西擦。(《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