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只老鼠吗?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和肺部特殊炎症。

这种疾病早在2000年前就有记录。世界上发生过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造成近6543.8+亿人死亡。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第三次是在18世纪,波及32个国家。14世纪疫情教传入中国。1793年,云南石道南写的《死老鼠》一书中描述“老鼠几天就死了,人死得像个果酱”。充分说明它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受欢迎。解放后,我国人间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霸权主义者已将鼠疫杆菌列为生物战剂之一,因此鼠疫的防治对我国国防和建设仍有重要意义。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啮齿动物(尤其是野鼠和家鼠)及其跳蚤携带病原体,并将其传播给人或其他动物。它在美国很少发生,但在西南各州、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内华达和加利福尼亚仍有鼠疫报道。

最常见的是淋巴腺鼠疫,即淋巴结被感染。当感染侵入肺部时,称为肺鼠疫。

[病因学]

鼠疫杆菌属于耶尔森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芽孢杆菌,长约1 ~ 1.5微米,宽约0.5 ~ 0.7微米,两端染色深。没有鞭毛,没有活性,没有孢子形成。动物和早期文化中都有胶囊。能在柔韧的培养基上生长。它在旧培养基和化脓性病变中是多态的。

该菌株的抗原成分:①荚膜FI(组分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F-I),一种是蛋白(F-IB)。抗原性强,特异性高,吞噬白细胞,可通过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而W抗原是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偶联物能促进荚膜的形成,抑制吞噬作用,保护细胞内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与细菌的入侵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两种毒素,一种是鼠毒素或外毒素(毒蛋白),对小鼠和大鼠毒性很大,另一种是内毒素(脂多糖),比其他革兰氏阴性菌毒性更大,可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溶血、中毒性休克、局部和全身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脓痰中可存活10 ~ 20天,在尸体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蚤粪中可存活1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和一般消毒剂非常敏感。阳光直射4 ~ 5小时后会死亡,55℃加热15分钟或100℃加热1分钟,5%石炭酸、5%来苏儿、0.1氯化汞、5 ~ 10%氯胺均可杀灭细菌。

[流行病学]

被携带病菌的跳蚤叮咬或在处理受感染动物时被抓伤或咬伤,均可感染鼠疫。被感染者吸入肺部或携带病菌的宠物呼出的飞沫也会被感染。

(1)传染源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先在鼠间传播,后在人间传播。鼠间鼠疫的传染源(储存宿主)为野鼠、地鼠、狐狸、狼、猫、豹,其中以家鼠和旱獭最为重要。黄胸鼠、褐家鼠和褐家鼠是人类鼠疫感染的重要来源。所有类型的病人都可以成为传染源,肺鼠疫是最主要的。脓毒性鼠疫早期的血液是会传染的。淋巴腺鼠疫只有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跳蚤吸食时,才起传染源的作用。

(2)传播途径鼠疫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老鼠和跳蚤进行的。当鼠蚤吸食含有病菌的老鼠血液时,细菌在蚤的胃中繁殖,形成细菌栓堵塞前胃。当跳蚤再次吸血时,病菌随吸出的血液一起呕吐,并被注射到动物或人体内。跳蚤粪便中还含有鼠疫杆菌,因瘙痒可进入皮肤。这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与患者的痰液、脓液或患病动物的皮肤、血液、肉类等活体接触而感染。

肺鼠疫患者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导致人类肺鼠疫疫情。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患鼠疫,无性别和年龄差异。病后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接种疫苗可以给你一些免疫力。

(4)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地全世界有很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染给家鼠,由家鼠传染给人引起。我偶尔会被打猎(抓旱獭)、考察、施工、军事活动感染。

2.疫情多由疫区交通工具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造成疫情和疫情。

3.季节性与啮齿动物的活动和鼠蚤的繁殖有关。人间鼠疫通常发生在六月至九月。肺鼠疫在10个月后流行。

4.在无症状的咽喉携带者的流行区发现了隐性感染。

[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被荚膜和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然后在局部扩散,再通过透明质酸和纤维素分解剂的作用,迅速通过淋巴管扩散到局部淋巴结,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内繁殖的大量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出现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细菌扩散到肺部,发生了继发性肺鼠疫。如果细菌通过呼吸道被直接吸入,细菌将首先在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然后扩散到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在原发性肺鼠疫的基础上,细菌侵入血流,形成败血症,称为继发性败血症鼠疫。少数感染极其严重的人,细菌迅速直接进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称为原发性败血症鼠疫,死亡率极高。

鼠疫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急性出血坏死性病变。淋巴结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色或灰黄色;脾脏和骨髓广泛出血;皮肤黏膜上有出血点,浆膜腔内有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为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和肺泡内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散在细菌栓塞引起坏死结节。

[临床表现]

被带菌跳蚤叮咬1-7天出现症状。

淋巴腺鼠疫的最初症状包括淋巴结疼痛、肿胀和发烧。此时,最靠近叮咬处的淋巴结疼痛,包括畏寒、肌痛、无力、疲劳、呕吐和头痛。如果肺部感染,会出现极其严重的肺炎,甚至死亡。肺鼠疫的典型症状是发烧、淋巴结肿大、咳嗽、胸痛和唾液带血。

潜伏期一般为2 ~ 5天。腺鼠疫或败血病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持续1 ~ 3天,甚至只有几个小时;打过疫苗的可以长到12天。

临床上分为四种:腺型、肺型、脓毒性、轻度。除轻度型外,各型早期全身中毒症状基本相同。

(一)腺鼠疫占85 ~ 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还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由于下肢被跳蚤叮咬的次数较多,腹股沟淋巴结炎最为常见,约占70%;其次是腋窝、脖子和颌下。几个部位的淋巴结也可以同时受累。局部淋巴结的起病是肿胀疼痛,病后第2 ~ 3天症状迅速加重。患者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引起剧烈压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4 ~ 5天后淋巴结溃烂溃烂,随后病情缓解。其中一些会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亡;经抗生素治疗后,死亡率可降至5 ~ 10%。

(2)肺鼠疫是最严重的类型,死亡率极高。这种类型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发病24 ~ 36小时内,除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外,还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快速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肺部可听到少量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片显示支气管炎,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相符。如果抢救不及时,他会在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和大出血。

(3)脓毒性鼠疫又称暴发性鼠疫。可以是主要的或次要的。原发性鼠疫因其免疫功能差、细菌丰富、毒力强而发展迅速。常常是突发高烧或体温过低、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没有淋巴结病。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数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死亡率高达100%。由于大量出血、瘀斑、发绀和皮肤坏死,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继发性败血症型鼠疫可由症状不同的肺鼠疫和腺鼠疫发展而来。

(4)轻度鼠疫又称小鼠疫,有轻度发热,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有化脓。血液培养可以是阳性的。多见于流行初期、后期或接种疫苗时。

(5)其他稀有类型

1.皮肤鼠疫杆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疼痛的红斑。几个小时后,它发展成水泡和脓疱。表面长满黑痂,周围暗红色浸润,基底为硬溃疡,与皮肤炭疽颇为相似。偶尔出现类似天花的全身性脓疱,被称为天谴。

2.脑膜脑炎大多继发于腺鼠疫或其他类型的鼠疫。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出现时,脑脊液呈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眼形细菌侵入结膜,引起化脓性结膜炎。

4.肠炎除全身中毒症状外,还有腹泻和粘液血便,呕吐、腹痛、腹泻,粪便中可检出细菌。

5.咽喉型是隐性感染。无症状,但可从鼻咽部分离出鼠疫杆菌。见于接种者。

[诊断]

及时发现和诊断第一例患者对控制和预防该病非常重要。

(1)流行病学资料:曾发生过地方性鼠间鼠疫流行或有去过疫区的历史;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病人。

(2)临床数据基于各类型的临床特征。

(3)实验室诊断是确定本病最重要的依据。对所有可疑病人都要进行细菌学检查,对疑似鼠疫尸体要通过设法了解病情或穿刺取样进行细菌学检查。血清学应以双份血清增加4倍以上为准。

1.常规检查

(1)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大多增加,常达20 ~ 30× 109/L以上,起初淋巴细胞增多,然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

(2)尿量减少,蛋白尿,血尿。

(3)粪性肠炎的人,血或血性,培养常呈阳性。

2.细菌学检查取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进行检查。

(1)涂片检查使用上述材料作为涂片或印片,革兰氏染色可发现G端较强的短杆菌。大概50 ~ 80%的正面。

(2)将细菌培养样品接种到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中。淋巴腺鼠疫早期血培养阳性率为70%,晚期可达90%左右。败血症时可达100%阳性。

(3)动物接种将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入豚鼠或小鼠的皮下或腹腔。动物在24至72小时内死亡,并取出其内脏进行细菌检查。

(4)噬菌体裂解试验:在疑似菌中加入鼠疫噬菌体,可见裂解和溶菌现象。

3.血清学检查

(1)间接血凝F1抗原用于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的F1抗体。F1抗体持续1 ~ 4年,故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诊断。

(2)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样品。特异性和敏感性高。

(3)其他酶联免疫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RIA)可检测抗体F1,灵敏度高,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鉴别诊断]

(一)腺鼠疫应与下列疾病相区别。

1.急性淋巴结炎创伤明显,常为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较轻。

2.丝虫病淋巴结炎在本病急性期,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日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较轻。夜间血片检查可发现微丝蚴。

3.兔热病由无热原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较轻,腺体肿胀明显,可活动,皮肤颜色正常,无疼痛,无强迫体位,预后良好。

(2)脓毒性鼠疫应与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体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体征进行鉴别。

(3)肺鼠疫应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肺炭疽相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痰的病原学检查和鉴别。

(4)皮肤鼠疫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治疗]

看医生,给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如果不治疗,一半的淋巴腺鼠疫患者会死亡。及时治疗可使死亡率降至5%以下。肺鼠疫患者在治疗的前三天应密切隔离。

对所有确诊或疑似鼠疫病人应迅速就地隔离治疗,不得转院。隔离至症状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养(每3天1次)阴性3次,肺鼠疫阴性6次。

(1)一般治疗和护理

1.严格隔离消毒患者应在隔离医院或隔离病房严格隔离,病房内不得有鼠、蚤。病人入院时应做卫生处理(更衣、灭蚤、消毒)。病房和房间要定期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和分泌物要用漂白粉或来苏水彻底消毒。护理和治疗病人时,工作人员应穿戴“五紧”防护服、棉口罩、胶鞋、薄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

2.饮食和补液急性期应给患者流质饮食,补充足量液体,或静脉滴注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以利于毒素排出。

3.护理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患者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的目的。

(二)病原体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是治疗各种瘟疫的特效药。成人首剂1g,以后每次0.5g,每4小时1次。肌肉注射后1 ~ 2天,改为每6小时1次。儿童20 ~ 40mg/kg/天,新生儿10 ~ 20mg/kg/天,分2 ~ 4次肌肉注射。严重者应加大剂量,前两天每日4g,以后每日2g,分4次肌肉注射。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合用,以提高疗效。疗程通常为7 ~ 10天,甚至15天。

2.庆大霉素240000 ~ 320000μ一天,分几次稀释后静脉滴注,7 ~ 10天。

3.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四环素。轻症者,第一天第二天每日服2 ~ 4g,以后每日服2g;严重者应静脉注射,1次0.75 ~ 1g,每日2 ~ 3g。病情好转后,要口服。疗程为7 ~ 10天。

4.氯霉素每日3 ~ 4g,分次静脉滴注或口服,发热后减半,5 ~ 6天为一疗程。儿童和孕妇慎用。

5.磺胺嘧啶首剂5g,4小时后2g,之后每4小时1g。与等量碳酸氢钠一起服用,直至体温正常,持续3天。如果不能口服,可以静脉注射。磺胺只对腺鼠疫有效,重症者不宜单独使用。

(三)用镇静剂和止痛药对症治疗烦躁或疼痛。注意心肺功能的保护,心力衰竭或休克者应及时给予强心和抗休克治疗;Dic患者采用肝素抗凝治疗;中毒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腺鼠疫淋巴结肿大,可采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化脓前不宜切开,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结膜炎可用0.25%氯霉素滴眼液治疗,每日数次。

[预后]

[预防]

(1)严格控制传染源。

1.对患者的管理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根据紧急情况立即报告,同时对患者进行严密隔离,不得探视和接触患者。病人的排泄物要彻底消毒,病人死后要火化或深埋。接触者应隔离9天,已接种疫苗者隔离期延长至12天。

2.消除动物传染源,监测自然疫源地疫情,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爱国卫生灭鼠运动。旱獭是一些地区的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切断传播途径

1.跳蚤必须彻底消灭,猫狗家畜也要喷药物。

2.加强交通和国镜检疫。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对来自疫点的人员实施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除鼠和消毒,并对旅客进行隔离检查。

(3)保护易感人群

1.鼠间流行时,应对疫区内及周边的居民和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进行疫苗接种。常用作EV无毒株干活疫苗,皮肤划痕接种,即2滴菌液,间隔3-4cm。2周后即可获得免疫。一般应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疫苗06173产生抗体F1,比EV株高1倍。

2.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必须在进入疫区前两周接种疫苗。工作时,必须穿戴防护服、口罩、帽子、手套、眼镜、胶鞋和隔离衣。与患者接触后,可服用以下药物之一进行预防,四环素2g,每日4次;磺胺嘧啶2g,每日4次;或链霉素每日1g,分1 ~ 2次肌肉注射,连续6天。

避免去老鼠繁殖地。如果你去鼠疫流行的地区,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啮齿动物和跳蚤。

避免接触路边或森林中发现的生病或死亡的动物。当大量啮齿动物死于鼠疫时,跳蚤叮咬的风险很高。携带病菌的饥饿跳蚤急于寻找新的宿主。在森林或野外有许多啮齿动物居住的地方,应该小心照看孩子和宠物。

前往鼠疫流行区的国际旅行者感染鼠疫的风险很小。

如果要去鼠疫疫区,可以向医生或卫生部门咨询情况。

及时向医生或卫生部门报告所有疑似病例。

参考资料:

如何预防和治疗鼠疫

鼠疫是非常危险的传染病,也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最初在老鼠和其他野生啮齿动物中流行。跳蚤叮咬病鼠或其他患病动物后,可将病原体枣耶尔森菌传播给人。肺鼠疫患者的痰液中含有大量鼠疫杆菌,可通过飞沫传播,从而引起人间鼠疫的流行。鼠疫的潜伏期为2 ~ 7天。该病急性、凶险、传染性强,若治疗不当,死亡率极高。如果自然疫源地发生自然灾害,由于灾民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恶化,啮齿动物集中在灾民临时居住区,大量死亡,导致蚤类侵入人体。这些都是导致人类瘟疫甚至疫情瘟疫的因素。

主要症状:鼠疫急性发作,表现为突然发冷、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部发红、嫉妒、皮肤出现出血点。鼠疫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淋巴腺鼠疫最常见,表现为腹股沟、腋窝、颈部淋巴结迅速肿大,极度疼痛、坚硬,行动困难。后期可化脓溃烂,治疗不当者最终转为败血症或肺鼠疫,1周以上死亡。肺鼠疫多见于冬季或流行高峰期,表现为咳嗽、血痰等肺部炎症体征,传染性强。脓毒性最危险,表现为循环衰竭或休克。这两类患者发病后0 ~ 3天以上死亡。

预防措施:为预防鼠疫,应杀灭鼠蚤,改善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灭鼠时,人们不应误服杀鼠剂,尤其是儿童。发现疫情后,应封锁疫区并立即报告,进行消毒、除鼠、除蚤、检疫等紧急防疫处理。病人应该被隔离。接触者应隔离9 ~ L2天。疫区人员和来疫区工作的人员应接种鼠疫疫苗。

治疗措施:发病后1天内开始治疗非常有效,治疗太晚后果极差。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有效,首选链霉素和四环素联合用药。备用药是磺胺类药物。应特别注意保护心脏和抗休克及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

李光荣,人类历史上的瘟疫流行。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严重的重性传染病大流行,其中包括三次世界范围的鼠疫大流行,居重性传染病之首。回顾历史,令人震惊。第一次鼠疫疫情发生在公元6世纪(520-565年),起源于中东的自然疫源地,其流行中心在中东的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过埃及南部的塞得港,沿着陆海贸易路线传播到北非和欧洲,几乎影响了当时所有著名的国家。疫情持续50-60年,疫情高峰期每天有5000-10000人死亡,总死亡人数近1亿。在埃塞俄比亚查士丁尼王朝时期,这场疫情以查士丁尼瘟疫的名义被记载在医学史上。这个疫情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第二次疫情发生在14世纪(1346-1665),关于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因十字军东征而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医学历史学家认为,疫情可能起源于中国、印度、中亚和俄罗斯南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古代鼠疫疫源地。这种流行病持续了近300年,遍布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其是欧洲。欧洲有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占了他们人口的一半。据记载,当时伦敦的人行道上堆满了腐烂发臭的死猫狗,人们把它们作为传播瘟疫的罪魁祸首而捕杀;然而,没有了猫,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却越来越猖獗。到1665年8月,每周死2000人,1个月后死8000人。著名作家佩皮斯在6月1665+10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的上帝!街上没人走,场面惨不忍睹。许多人在街上生病了...遇到的人都告诉我,XXX病了,XXX死了……”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被称为“伦敦大火”)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不见了,鼠疫疫情才平息。这种疫情在医学史上被称为“黑死病”。第三次疫情开始于19 (1894)年底。它突然爆发,并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 * *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60多个国家,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远超前两次大流行。这次疫情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附近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家养和半家养动物之间也有剧烈的流行。另一个特点是疫情控制比前两次更快、更彻底,因为当时发现了鼠疫的病原体鼠疫杆菌,初步弄清了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加强了国际检疫措施,使人类与鼠疫的斗争进入了科学阶段。(原载于《传染病信息》第1998卷第11第3期)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经啮齿动物和其他野生啮齿动物传播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高。

大鼠感染鼠疫杆菌后,致病菌通过蚤类侵入人体,少数通过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如唾液)或患病动物的皮肤、血液、肉类而感染。

鼠疫潜伏期很短,一般3 ~ 5天,有的人不到1天就发病了。临床上主要有腺型、肺型、败血症型和轻度型。除轻度和咽喉带菌者外,每种类型早期全身中毒症状相似:起病突然,以畏寒或寒战发热开始,体温迅速上升至39 ~ 40℃,头痛,四肢剧烈疼痛,有时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惊慌失措,口齿不清,行走不稳,面部和结膜充血,如醉酒。此时患者极度疲惫,脉搏、呼吸加快,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处于虚脱状态。肝肿大,脾肿大,腋窝,腹股沟或颈部淋巴结病。先有皮肤黏膜上的瘀斑,后发展为大出血,有流鼻血、呕吐、黑便、血尿。

鼠疫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威胁,但它是可以预防的。首先要严格控制传染源,洪水退去的地方,做好环境治理和消毒、灭鼠灭蚤工作,特别是鼠畜排泄物和死鼠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次,要及早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并报为“紧急疫情”,同时做好病人隔离和疫区消毒工作;此外,对于与啮齿动物有接触的高危人群,有条件的应注射鼠疫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鼠疫的治疗主要是注射庆大霉素或链霉素(如果同时口服磺胺嘧啶或磺胺二甲嘧啶,效果更好),也可以用凉血、解毒、泻热等中药治疗。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为30% ~ 1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甲类传染病。历史上有记载的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6世纪,几乎遍及全球。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当时被称为“黑死病”,遍及欧洲、亚洲和北非。第三次发生在1894年,在1900年蔓延到32个国家。自1940以来,全球持续发生小规模疫情。

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腺鼠疫最常见,肺鼠疫死亡率最高。其他包括败血症,皮肤,肠炎和眼睛。

①潜伏期:腺鼠疫1 ~ 12天,一般为3 ~ 4天。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持续数小时至3天。

②全身中毒症状:早期全身中毒症状相似,有突发高热、乏力、出血倾向、意识模糊、头痛、四肢剧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款待

①一般治疗和护理:患者应绝对卧床,急性期给予高渴求、高维生素的液体和补液,保护心肺功能。

②抗菌治疗:链霉素可治疗各种鼠疫,疗效快,不易复发。它应与磺胺和四环素联合使用,以防止耐药性。成人每4 ~ 6小时肌注652~4g38+0次,危重者加大剂量。疗程从10天到15天不等,或在连续6次痰检阴性后停止。据报道,庆大霉素比链霉素和氯霉素更有效。庆大霉素用于腺鼠疫,每日剂量65,438+0.6 ~ 320,000 U,分2 ~ 4次肌肉注射,或用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前48小时内应大剂量(4 ~ 6g/天)给予四环素。严重者必须在第1 ~ 2天静脉给药,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口服补充,2 ~ 4g/天。退烧后继续使用,疗程7 ~ 10天。磺胺类药物严重者可与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合用。

③局部治疗:淋巴结肿大可用5%-10%鱼石醇或0.1%利凡诺外敷,周围注射0.5-1.0g链霉菌素。等它变软了,吸收不了了,就可以切开排掉。可以用金霉素和四环素滴眼液滴眼,每次3 ~ 5滴,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防疫措施

①鼠疫是甲类传染病。疫情发生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卫生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

(2)划定疫区范围,严密封锁疫区。

③病人的隔离治疗:对病人进行卫生处理,更衣,灭蚤,用1%来苏水或0.1%升汞水洗澡。肺鼠疫单独隔离,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隔离。隔离期:腺足跟疫情患者症状消失后一个月,分泌物细菌学检查3次(每3天一次),阴性时解除隔离。肺鼠疫、败血症患者临床症状消失,6次痰检阴性(每3天一次)。

(4)彻底消毒,消灭跳蚤和啮齿动物,对患病家庭由外向内连续喷洒雨样两次,每次喷洒后封闭一昼夜。尸体应立即消毒、火化或掩埋。随时给病人的用具或排泄物消毒。

⑤实施鼠疫活疫苗应急接种。

黑死病

新京报报道北京高校发现纯鼠疫被误传。6月65438+6月15:39中新社。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电:北京市卫生防疫站人士表示,近日北京高校发现“鼠疫”病例的说法纯属误传,北京某高校患病的患者感染的是鼠源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而非鼠疫。

中国青年报今天对此进行了报道。卫生防疫站介绍,流行性出血热为国家二类传染病,是由鼠类传播的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它也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虽然两者都是传染病,但流行性出血热不同于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它通过跳蚤将细菌从野鼠传播给人,然后通过感染者的呼吸道飞沫传播给他人。

据介绍,由于我国对鼠疫等重症传染病的严格控制,多年来,此类病例在我国很少出现,更不用说在北京了。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发生在该国许多地方的传染病。近年来在北京散发性较高,未形成疫情。去年的感染率不超过十万分之0.5。

防疫站的官员说,虽然这两年北京的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并不比过去高,但有一种多发的感觉。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两年北京老城区很多地方被拆迁,有些地方拆迁后不能及时建设,导致废墟中老鼠滋生;再就是外来人口聚集地卫生差,老鼠多;还有就是流动人口带来的病毒。

防疫站官员表示,如果出现流行性出血热,不必恐慌。这种病的传播途径很明确,不会通过蚊蝇传播。一旦发生,只要及时诊断,对症治疗,就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