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毒蛇
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
李德民
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
简介?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
嗅觉是嗅觉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范畴,是专门研究生物界如何利用气味谋生的科学。气味是物质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最能代表物质的本质。
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是辨别毒物的工具,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产生气味是为了传递信息,气味是生物界的同一种语言。三
植物靠天,治天。事物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保持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从而给人和动物提供生存的条件。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毒素),一些低等动物和微生物产生毒素,形成反食物链。为了获得食物,食草动物和微生物不得不产生分解酶来溶解植物毒素。这种产毒与解毒的斗争贯穿于生存斗争的全过程,一直在进行。周视凸面(periscope convex)
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8!
1,气味介绍D61u7k
1-1嗅觉b0w$V\
嗅觉是嗅觉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范畴,是专门研究生物界如何利用气味谋生的科学。它与生物学、医学、化学关系密切,属于边缘科学。嗅觉是一门空白学科,字典里没有这个术语,世界上也没有这样的学科或专著。
人有五种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皮肤),脊椎动物也是。它们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视觉建立光学,听觉建立声学,触觉产生很多物理量。只有味觉和嗅觉没有建立相关学科。为什么?味觉和嗅觉都是化学反应,但化学起步较晚,人们对味觉和嗅觉的机理还处于朦胧阶段,很难研究,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对气味的研究各有不同,分属食品、化妆品、侦察、环境保护、害虫生物防治等不同领域。
嗅觉应该排在五官之首。对于动物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觅食和繁殖。大多数动物靠嗅觉获取食物,识别毒物更离不开嗅觉。鼻子长在嘴的上方,鼻孔对着嘴。找配偶靠嗅觉感知求偶,认父母靠嗅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嗅觉的依赖作为专题讨论。本文将气味学的要点总结如下:
1.气味是物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最能代表物质的本质。一种物质有一种气味,两种没有相同气味的不同物质,如果物质不变,它的气味就不变,如果气味变了,物质一定发生了质变;
第二,没有绝对不挥发的物质(绝对零度-273℃以上),所以任何物质都有气味;
第三,任何生物都有呼吸,呼吸是代谢活动的标志,呼吸系统与嗅觉系统相关,所以任何生物都有嗅觉;
第四,任何生物的嗅觉都有一定的感知范围,一定有它的盲区。生物嗅觉的感知范围只与它的生存需要有关,与对生存有益的东西正相关,与对生存有害的东西负相关,与生存无关的气味是它的盲点。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这些都与生存有关,但人们对它们没有感觉,因为它们一直存在于空气中,人们不需要刻意寻找或防范,所以人们的嗅觉中枢会删除它们的气味信号。沙漠之舟的骆驼需要找到水,所以它保留了对水蒸气的敏感性。经历过一氧化碳中毒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恢复了对一氧化碳的敏感性;
五、生物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有数百种化学成分,形成混合气味来代表物种,而且种群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可以识别其亲缘,如蚂蚁、蜜蜂、鸟类和动物。好狗不咬亲戚也能认血缘。同一种群中的个体是不同的,所以警犬可以通过嗅觉进行追踪;
六、动物的气味也随饮食、疾病、情绪而暂时变化,生物能有意识地释放特殊气味,可作为信息交换或攻防武器;
7.生物进化程度越低,对嗅觉的依赖程度越高;@6p1
八、许多植物能释放气体,消除空气中对其生长有害的气体;
九、嗅觉在生物学上是同一种语言;
十、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
十一、气味是互补的,互补的气味可以自动结合,成为新的物质。
十二、嗅觉能感知混合气味,但不能准确分析混合气味的成分;
十三、生物能适应单一毒物,但很难适应混合毒物,生物通过产生混合毒物来保护自己;
十四、长期单毒可以使生物物种发生变异,低等生物的变异比高等生物容易;
十五、生物产生新的毒物来保护自己或产生新的解毒物质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简称产毒解毒。生物体的这种化学变化贯穿一生,最终会引起遗传变异,促进生物体的进化;
十六、香与臭,毒与非毒是相关的。香是对健康气味的嗅觉,臭是对有害气味的嗅觉。香和气味对于不同的生物物种来说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同一生物的个体来说也存在差异。香味和气味也与气味的浓度有关。很香的东西,浓度太高有时会觉得臭,有些极臭的东西,浓度太低也会香,比如麝香、香蕉水;
十七、人对自然事物的毒性和非毒性,靠嗅觉判断准确率高,但对合成化学物质的判断准确率略差。它是基于对已知事物的嗅觉,经常误判,但接触久了会自动纠正。动物不吃天然毒物,对化学毒物缺乏辨别力而上当。被忽悠之后,他们就会醒悟。这不仅仅是老鼠会做的事情,包括昆虫和细菌。他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意识告诉同伴,让大家都有防范的能力。
十八、微生物的攻防武器是内毒素和外毒素,植物的攻防武器是次生代谢产物,一些低等动物也靠毒素产生。进化程度高的动物有免疫系统,死后免疫系统也随之消亡。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免疫物质)在死亡后还能保存很长时间,所以动物尸体容易腐烂。
十九、植物依靠多种次生代谢产物来防御敌人,这就限制了动物的食物来源。吃的永远吃,不吃的永远不吃。这是植物药不会产生耐药性的根本原因;
二十、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往往是药物,因为它们具有解毒、杀菌、杀虫的作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越复杂,药用价值越高,天然药物以植物为主。
二十一、许多植物具有净化有毒气体的能力,从植物中提取空气净化器是可行的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这就是“智敏除味”技术,被称为“还地球一个清新”;
二十二、气味致病治病,植物以天治天是气味学的重要观点,在人与细菌的战争中要把植物作为武器;
二十三、化学农药和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根本原因是化学成分单一;
24.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矛盾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它们是可以统一的。统一的方式是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相结合。西医和中药的提炼(不是提纯)结合起来,会抹去中西医的界限。
二十五、人类嗅觉的退化不是进化的必然,而是危险的信号和警报。环境污染和流行病都是因为失去了人类生命的保护者;
二十六、用眼睛观察生物界谁吃饭得到食物链理论,而用鼻子“观察”生物界谁不让谁吃饭得到反食物链理论;
二十七、中医用味(甜、咸、苦、酸)来说明药性,得到的是药物的滋补性能,扶正祛邪。研究有气味药物的性质,可以得到解毒、杀菌、杀虫的机理,有助于促进中药的发展。
1-2气味波
人类生存空间中有四种波,即光波、声波、电磁波和气味波。前三者都建立了相应的学科,但后者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常事,不熟悉就很少有人提。
气味波的来源是挥发性物质和生物,比光波、声波、电磁波更广,为所有生物所用,堪称生物界的同一种语言。
光波、声波、电磁波、气味波有以下特点:有来源;具有传染性;能够确定方向;这是可以接受的。
气味波是气味学研究的一个范畴,由于尚未建立系统的学科,所以没有提出气味波这个术语。气味波是气态分子,具有空气的特性,但又不同于空气。
空气是指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微量惰性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氪气和氙气,灰尘和微生物是其杂质。其密度随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受温度影响形成气压差,成为风。空气分子的布朗运动是空气密度相等、成分均匀的原因。
气味物质是空气或水中的物质和生物散发出的气态分子。它们是扩散性的,密度与扩散距离成反比,所以表现出方向性。物质的挥发性和蒸汽压差别很大,所以很多物质不可能是气味波的来源。生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往往具有很高的挥发性(包括它们呼出的气体和它们有意识释放的气体),所以每一种生物都是气味波的来源。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标志,呼吸是新陈代谢的标志,呼吸系统与嗅觉密切相关。植物和微生物都会呼吸,是否都有嗅觉是一个有待证明的公理。
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
1-3迷雾研究误区
人是有鼻子的,每天都有气味,遇到难闻的气味就逃避,遇到腐臭或奇怪的食物就拒绝进食,经常用鼻子分辨东西,用气味美化环境,刺激食欲。然而,对气味的研究仍然是肤浅的,甚至有许多模糊或错误的概念,使气味的研究误入歧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人划清界限,把人能闻到有气味物质的气味称为嗅觉,排除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嗅觉。
光波和声波都是感觉器官获得的信号,不被人标注。对于人来说,可见光的波长在7.7×10-5 ~ 4×10-5cm之间。在这个区域之外,称为红外光或紫外光,可能被其他生物感知。声波的频率在20到2000个周期之间。在这个区域之外,叫做二次波和超声波,也会被一些生物感知。按此推理,气味可分为可感知的气味和不可感知的气味。可感知的气味和不可感知的气味是指人类无法用某个物理量对其进行量化。但也可以用标准来划分,即可以用生存相关(有益或有害)和无关来划分。嗅觉是为了维持生命而设计的,它的感知范围是特定的。有些气味要接收,有些气味要丢弃,防止干扰,就像电台需要调频一样。如果光和声音都收到了,眼睛和耳朵就受不了了。
美国学者蒙克雷夫(Moncreiff)花了很多精力试图找出有气味物质和无气味物质的分界线。他用挥发性、蒸汽压、丁塞效应、拉曼位移等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析,但毫无收获。`
每种动物都有求偶行为,只是各有不同。求偶只对同一种动物有吸引力,也就是可以闻闻,对不同种类的动物没有吸引力。然而,很难找出不同动物求偶元素的物理特征。虽然化学成分不同,但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2)嗅觉疲劳的理论有待商榷。
人们把这种现象解释为长时间呆在兰芝的房间里闻不到它的香味,长时间呆在鲍鱼的房间里闻不到它的臭味。
视力会疲劳,意味着眼部肌肉需要长时间调整镜片焦距(如看书、刺绣),会有酸酸的感觉。你应该做眼部按摩或者远眺一段时间,放松镜片调节肌肉。漫无目的的浏览,视力不会疲劳,可能会对眼前的风景视而不见,没有留下印象或者无动于衷。长时间在噪音下工作,我也有失聪的感觉,但我能听到专注的声音,尽管很小,夹杂着噪音,这是听觉神经屏蔽和选择的结果。
闻的过程中没有肌肉运动,但是嗅觉细胞接受化学刺激,神经的传递也依赖于化学物质。用疲劳这个词不合适。为什么长时间不闻?当嗅觉将气味信息传递给大脑时,如果人不离开这个环境,原有的气味在浓度上不发生变化,大脑就会屏蔽这个气味信号,准备接收新的信息。
(3)人的嗅觉退化就没用了吗?
和狗相比,嗅觉的灵敏度相差太大。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对嗅觉的依赖大大降低,不再依靠鼻子寻找食物。固定夫妻不依赖求偶,不需要通过气味来区分血缘关系,使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人性化。他们不用担心野生动物的入侵,等等。这些动物必须具备的嗅觉功能,人类已经不再迫切需要。
在仔细搜索了20-50个不同的染色体区域后,法国国家科学院分子生物学中心的一个团队发现了1000个与嗅觉相关的基因,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这1000个嗅觉基因中,有72%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是自然规律,也是进化的表现。别担心。这是一个社会现实。然而,人们却忽略了隐藏在背后的巨大危险,那就是嗅觉被破坏的严峻现实。如果任其发展,它将注定灭亡。Y
不会说话是哑巴,听不见是聋子,看不见是瞎子,闻不到是什么?不是疾病。我觉得这不是病,也治不好,也治不好。有多少人嗅觉很差或者完全失败?没人会去调查。有多少长期在化工厂工作或接触有毒气体的人嗅觉灵敏?一个都没有!毒气确实会破坏嗅觉。对比成年人和儿童的嗅觉,差异是很明显的,比年龄对视觉和听觉的影响要明显得多,还没有引起重视,甚至不屑一顾。
人们对毒气失去了警惕,以为臭一点没关系,把臭和毒分开了。嗅觉,也就是嗅觉告诉大脑有毒气,你要逃离。人没有动物聪明。人们想研究合成毒药,用作建筑材料、家用电器、化妆品,美化生活。人们强迫自己在有毒气体中工作,生活在有毒的环境中,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嗅觉,损害了健康。环境污染正在一步步恶化。动物生活在充满毒气的环境中,嗅觉能不被破坏吗?它们找不到食物,找不到配偶,花没有昆虫授粉,不就是无儿无女吗?
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保护嗅觉就是保护生命。嗅觉健康问题亟待忽视!
1-4气味在生物学上是同一种语言。
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使用多少种语言?没有翻译,交流是不可能的。同为中国说汉语的人,各地方言也阻碍交流,所以提倡普通话,方便交流。
表面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他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相互依赖,相互交流。它们有相同的语言气味。
动物用气味作为信号的情况更加多样。动物主要通过嗅觉来识别新的种群。蜜蜂进入一个漂亮的蜂巢。把一只蚂蚁隔离两个月后放回原蚁群,同群蚂蚁还是知道的。母猪通过气味来识别它的幼崽,并不是说它的幼崽不允许吃奶。如果母猪的粪便和尿液涂在其他小猪身上,母猪就会被认定为父母。
不同的蚁群互相争斗。它们通过嗅觉来指挥进攻或撤退。非洲的一种蚂蚁,行军时总是形成一个长蛇阵。如果你从队伍中间拿走任何一只蚂蚁,被拿走的蚂蚁会立刻释放出警报气味,后面的蚂蚁会被一只只释放出来,后面的蚂蚁会四处逃窜,而前面的蚂蚁仍然会排队行进,不受影响。不同种类的动物也可以通过气味相互交流,包括人和动物。人遇到恶狗,如果人怕狗,就会散发出恐惧的气味。狗会吠叫,甚至咬你附近的人。如果人不怕狗,准备攻击,狗就会和人保持一定距离,准备逃跑,不断回头。
夜猫子进屋,什么也没来。垂死的人的气味可以被猫头鹰闻到,从远处飞来,在树上或屋顶上歌唱。
人生气时,呼出的气体是有毒的。装满水可以杀死老鼠。所以,猫或狗咬架前的大声哀叫,是一种示范语言,也是一种毒气的释放。弱者往往不战而退。
老虎用尿来画界限,尿是警告语。
动物生病的时候会靠嗅觉找草药,一般是不吃的。
微生物的发现只有300多年,是一个叫莱文·胡克的荷兰人用自己制作的放大镜看到的。微生物虽小,胃口却很大。一个细菌一个小时消耗的糖分转化成食物,足够一个人吃500年。细菌没有嘴,它的体表可以吸收营养。当它落在营养物质上时,它会分泌一种酶,分解食物,一点一点地吸收。细菌怎么知道它落在哪里?要不要分泌消化酶来吃?通过看还是闻?大家分析起来并不难。
细菌不直接接触也能传播耐药性,那么间接传播是什么呢?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无非就是光、声、味。三者哪个可能性更大?气味。敏感菌变成了耐药菌株,其体内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必然导致气味的变化。嗅觉也是一种物质,生物体受物质刺激引起变化是现实的。
隧道测试更能说明问题。
在空气隧道的两端,放置同种细菌,一端是已经产生耐药性的菌株,另一端是没有产生耐药性的菌株,让敏感菌株获得耐药性。如果空气隧道中间被切断,空气无法流通而不阻碍光和声音的通过,结果就是耐药性的传播不复存在。
微生物相互亲近,排斥他人,这是所有生物的* * *本性。微生物为了争夺食物,独占领地,让自己有更大的繁殖空间,排斥差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不同的独占领地的方式。
微生物的方法是产生外毒素,创造一个适合自身生存的酸碱环境,使一些微生物在其影响范围内无法生存或繁殖。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和人体中非常普遍。抗生素是巧妙地利用微生物来治疗微生物的方法。外毒素的气味掩盖了周围物质的气味,使其他细菌无法在优势菌生活的周围生长。对微生物来说,有什么比识别食物、垄断领地、传递耐药性更重要?微生物这三种能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器官。
微生物工程已经渗透到许多领域,成为当代前沿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研究微生物的感觉器官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特别是找到耐药的根本原因,是攻克该病的当务之急。提出一个假设就等于打开了一个通道。单一化合物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单纯的毒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嗅觉是生物的* * *语言,这是生命科学的大命题,也是医学界必须了解的问题。需要几代人才能彻底解决。
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
2.气味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地位。
2-1嗅觉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
气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它从物体中逃逸出来后,以分子的形式在空气或水中流动,属于物理学的范畴。
嗅觉是生物对气态物质的一种感知,是气态物质与生物嗅觉细胞的分泌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一种信号,是生物通过嗅觉神经传递到嗅觉神经中枢嗅球后的一种感觉。嗅觉细胞的分泌物质是多种免疫蛋白的混合物。
气味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属于化学范畴。
嗅觉器官是生命的防御系统,属于生物学范畴。
气味对生活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个是维持健康,一个是破坏健康,这是医学范畴。
嗅觉学的定义应该是:嗅觉学是研究利用嗅觉在生物界生存的科学。这里的生物界包括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嗅觉在生命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觅食、抗病毒、抗敌、繁殖等重要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嗅觉,因此气味学应成为生命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气和水中有各种有气味的物质,通过生物的呼吸进入体内,对生活产生非常复杂的影响。有些有气味的物质来自无生命的物质,有些来自生物。后者更重要,更贴近生活。它是信息交流的手段,也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在研究生物界的关系时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必然会误入歧途,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生物链(食物链)理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生物链理论在生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片面性在于相互依存,强调谁吃谁,忽视斗争的一方,谁也不会让对方吃。错误的根源在于只看眼睛,不闻气味。
第一,反食物链和嗅觉
达尔文的进化论揭开了生命科学的帷幕。他提出了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即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提高和食物链问题。主要观点是生存竞争,优胜劣汰。
孟德斯鸠提出了基因理论,基因的遗传和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找到了内在基础。
嗅觉提出了反食物链理论。所有的植物对动物和微生物都有天然的抵抗力,食草动物对食肉动物也有天然的抵抗力。它们的抵抗能力主要表现在产生有毒物质——恶臭物质。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嗅觉,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
食物链和反食物链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反食物链占主导地位。
构成生命主体的物质是蛋白质,其次是淀粉和脂肪(在生物体内可以互相转化)。它们是由植物的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物转化而来的。动物和微生物从植物中掠夺养分(极少数微生物能自己制造养分)。植物抗掠夺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生物酸、醌类、酮类、醛类、醇类等。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分布在根、茎、叶、花和果实中,常与初级代谢产物结合形成生物糖苷。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的保护物质,不仅具有适应环境的功能,而且主要是防治病虫害。植物产生大量品种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其化学成分比动物和微生物复杂,说明植物千方百计防止动物和微生物食用。一些低等动物体内也会产生各种毒素,阻止食肉动物食用。微生物都会产生毒素(内毒素或外毒素),毒素是它们的攻防武器。
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毒素),一些低等动物和微生物产生毒素,形成反食物链。为了获得食物,食草动物和微生物不得不产生分解酶来溶解植物毒素。鸟类如果想吃昆虫,就必须产生解毒酶。这种产毒与解毒的斗争贯穿于生存斗争的全过程,一直在进行。以一株植物为例,它的化学成分随其生长周期而变化,也随温度、日照、水分、肥料、土壤、空气的成分变化而变化,也因病虫害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指化学成分类型的增减和化学成分数量的变化,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基因突变。为了适应植物化学成分的变化,动物和微生物也必须调整体内的解毒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发生变异。
植物不可能保护所有的动物和微生物免受伤害,就像动物和微生物不可能伤害所有的植物一样,这就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生物平衡。这是为生存而斗争的表现。
主导这场生存斗争的是什么?是生命的守护神——嗅觉。
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和嗅觉是相关的,所以它们也有嗅觉系统,这是嗅觉的一大贡献。嗅觉是它们重要的感觉器官,它们想通过嗅觉来区分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除了嗅觉,它们还能感知温度和光线。植物还产生有气味的物质(次生代谢产物),有目的、有控制地分布,成为信息交换的工具和攻防的武器。嗅觉将植物气味信号命名为五种“气味语言”,即:
1.邀请语:花的香味吸引昆虫来授粉,熟果的香气邀请鸟兽来吃它,播种它;
2.警告语:植物通常散发的气味表示动物和微生物不会对其造成伤害,表示“我有毒”。
3.驱离语:当动物触摸它或伤害它时,它会发出比平时更强烈的气味来驱赶它们;
4.呼救语:有的植物在驱逐语使用无效时发出呼救语,通知邻近同类植物来帮助它;
5.回应语:当邻近的植物收到求救的气味时,它们也会在没有被昆虫困扰时发出驱赶语(气味),帮助受害者赶走敌人。
微生物在进入生物体之前,其运动主要是通过气流、水流或附着物的运动来完成的。细菌不会繁殖,除非它们落到它的营养物上。它是如何感知它的降落地点是不是它的营养?除了嗅觉,这是不可能的。当细菌闻到它接触到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时,当温度、湿度和pH值合适时,它会分泌一种分解酶来分解营养物质,吸收一些成分,然后分裂自己进行繁殖。落在动植物体表的细菌,由于动植物散发的气味的影响和体表保护膜的阻隔作用,既不能侵入,也不能繁殖。森林里细菌少,人住的房子细菌比空房间细菌少,都是呼吸杀死的。虽然动物死后皮肤不会受损,但细菌可以从外到内繁殖。动物通过免疫系统免疫,死亡后免疫系统失去功能。植物通过免疫物质进行免疫,植物死亡时其免疫物质仍然存在,因此比动物具有更强的防腐作用。这是从植物中提取杀菌剂的理论基础。
反食物链是指生物界相互牵制的现象。食草动物不能吃所有的植物,所有的植物都有毒,食虫昆虫和鸟类也不能吃所有的昆虫。植物产生的毒物,也就是次生代谢产物,非常复杂。以生物碱为例。目前,有十一个科的植物产生生物碱。这十一个科产生的生物碱不是单一成分,而是有几个种类,几十个甚至几十个,其中黄连碱27种,夹竹桃碱72种。动物生物酶,其中一种只能分解一种物质,决定了动物食性的单一性或局限性。反刍动物的饮食最多样化,杂食动物的饮食更多样化,表明它们的进化程度更高。
动物容易对单一化学成分的毒物产生耐受性,从鱼类身上发现,其体内蓄积的毒物量远远超过这种毒物的致死剂量。非洲的一种血蛙,它的毒液能致人于死。这种青蛙是由普通青蛙变异而来的。它长期接触某种化学毒物,已经适应成为一个新物种。单个毒物再毒,也不如复合物强,因为生物很难适应复合物。实验证明,从草药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分总是不具有草药的所有功效。
昆虫从不吃自己不吃的植物,而化学农药毒性大,昆虫能适应。单组分化学农药和抗生素的末日已经来临,但人们还没有找到失败的根源,更不可能吸取教训。气味理论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解释。不了解反食物链,就无法抓住生存竞争的核心,就无法主动防治病虫害,预防疾病,治疗疾病。
第二,基因工程是生命科学的前沿。
20世纪最后一年,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共同研究的人类基因组图谱宣布完成,这是生命科学史上一个巨大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基因是生命过程的记录,是生物特征的决定因素,是生物生老病死的全过程,是物种,生物的个体差异是由同一物种个体基因的微小变化决定的。生物经历了亿万年的进化,所有适应环境的生存技能都保存在基因的生命密码中,所以基因是解释一切生命现象的源泉。
基因是生物体适应环境能力的记录。
伟大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说过:生命是蛋白质的一种存在方式。蛋白质的物质基础是氨基酸,由碳氢化合物、氧和氮组成。组成生物的三种物质是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它们主要由三种元素组成:碳氢化合物和氧。磷参与神经系统,铁参与血液系统,钙参与骨骼系统。硅在植物细胞壁中含量丰富,成为植物的“骨架”。事实上,大多数元素都存在于生活中,并发挥不同的生理作用。
动物有口器,是食物进入的通道。味觉控制营养,嗅觉控制毒素。植物吸收养分主要靠根,叶子起辅助作用。植物没有口器,所以没有味觉,只有嗅觉,嗅觉起着区分养分和毒物的双重作用。植物的根也会呼吸,所以土壤不会板结。土壤板结不利于土壤中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生存。
微生物的体表是呼吸器官,是营养物质的摄入通道。它们可以通过气味区分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
营养物质进入生物体参与化学反应。反应中有两个过程。一种是同化作用,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是生长、发育、更新的需要。另一种是异化,将吸入体内的物质转化,释放能量,排出废物。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氧化。废物还包括不能被生物体和毒物吸收的部分。
这两个过程是由机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