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神奇色彩
当初我教自然常识课时一年级有教学生识别颜色的内容,比如黄色,像橘子皮一样的黄色颜色是桔黄,像桃子一样的红色叫桃红,还有白雪一样的雪白,绿色中带有黑墨色叫墨绿……那时候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可爱,说出好多,那时候还没有荧光绿芥末黄或者烟熏色等,也足够我开心整节课了。
从很久以前我就对色彩很好奇,好奇美术老师是怎么区分48色72色118色的,好奇我姑娘是怎么拿起一支口红就会说“这个颜色的我还没有。”而我认为她那一抽屉的口红全是红的。
最近读《黄帝内经》惊羡了古人对色彩的描述,比如“诊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矣。
在这段话中最魔性的是“苍璧之泽”,简直服了!苍是青色,璧是玉,这个词所描述的颜色多有画面感,想必听到之人脑海中都有一块儿很润泽的青玉吧。而对照它的颜色去识别的青应该不差分毫。
再如“五脏生成篇第十”中: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杯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这些色彩是描述面部颜色与光泽变化的,是五脏之气盛衰的反映,草兹是死草,是深秋在山坡上那种毫无生机的草色;枳实是一种中药;如炲是像烧过后的煤球那种黑灰;杯血是凝固在伤口周边的那种凝血色,枯骨自不必说了,这些颜色都是没有光泽的败绝之色。而翠羽、鸡冠、蟹腹壳、猪油、乌鸦羽毛等都是含有明润光泽的颜色,光是看字就生机盎然了。
随后还有更神奇的描述:“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缟是白绢,心脏有生气表现在面部就像白绢裹着朱砂;肺脏有生气像白绢裹着浅红色的东西;绀色是什么样的颜色呢?我查了一番是这样的:
绀色是雪青色,又称赤青色。是一种浅蓝紫色,类似雪地上反射的光的颜色。因为颜色中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叠加形成,雪青色中含蓝色的成分较紫色多。在光谱中,雪青色介于靛色和紫色之间。
不过如果肝脏有生气表现在脸上真是这种颜色也够活的,如果古人看到这种布料也会摇摇头:“容我再找个物色描述吧。”所以我推测“类似雪地上反射的光的颜色。”还是可以用的,毕竟是比较亮眼有光泽的。
表现脾脏有生气的面色是白绢裹着栝楼实,也够吓人的,所以猜测应该是裹着干的吧,这颜色也符合脾的五色为黄。
最后是肾脏有生气的颜色是白绢裹着紫色的东西,这个好想象。
当我欣赏古人的描述并较真地去追究到底是什么颜色后有一种理念幽幽跃出:学习中医不要机械,应灵活理解。读书不唯书不唯上为妙。古之圣贤也需扬弃,中医既是自然科学范畴就是不断研究不断实践逐渐接近更真实的,既是社会科学也就需要在描述中体现人文色彩和时代背景。作为学习者我越发喜悦地诵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