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后一周七个普通人的二十个故事

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发布一周多。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集中隔离时间由“7+3”缩短为“5+3”,取消了亚密切接触者,高危溢出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各种防控措施的调整点燃了无数的期待,但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从政策上看,“20条”可以明显缓解各地在疫情处置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障碍,如隔离资源紧张、隔离室不足等;流量调节压力大,流量调节人员不足。但在具体实施中,基层防疫人员也有担忧:调整措施势必增加“漏网”风险,发布的病例可能更多,医疗可能面临压力。随着第20条的落地,一些早期的变化已经开始显现。

二十条落地一周七个普通人的故事后来怎么样了?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无畏还是无知?

随着20条的落地,我们这里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在看,热度不减。从165438+10月14到20,一个星期,人们再也不敢出门,渐渐习惯了。就那么一点点感觉,21凌晨按了暂停键。

从一开始轰轰烈烈的取消全员核酸检测,到只在公共场所看绿码,到学生军的轰轰烈烈的回归,再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染人数上升,再到车间里的各种谣言,一波又一波的骚操作让人眼花缭乱。从本质上来说,政策的执行是好的,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应对策略,并随着疫情情况逐步调整,而不是盲目地一簇一簇地执行。

作为一名战斗在防控一线多年的工作者,我深有体会。作为新政策改革的试点城市,我们没有看到政策的正确执行和解释。疫情如此严重,有关方面没有像一线城市那样召开新闻发布会,询问社区干部,回复:不说话。虽然每天都有人出门,但是很害怕。今天他们回去了,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出来。犹豫、困惑和恐惧笼罩着这座城市。

改变需要勇气,我们必须改革。哪个时代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你不能平躺。我同意这句话。我们的情况决定了你不能这么做。国家对了,大方向对了。我不怕错。毕竟病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害怕的是冷漠,粗鲁,单纯。我们这个城市的变化,恰恰是缺少了温暖,多了冷漠和粗暴。在摸索中前进,我们不缺乏勇气。我们缺的是一种责任感,一种责任感,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任何政策的生效都是需要时间的,会有助于一个过程。这个城市不是绝症,一剂药下去。最后只能是冷个屁,回到原点,甚至局面失控。无畏不可怕,无知才是最致命的。总结经验,借鉴成功范例,结合实际,相信我们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二十条”落地一周后,七个普通人的故事。

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措施”)发布一周多,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集中隔离时间由“7+3”缩短为“5+3”,亚密切接触者和高危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取消,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各项防控措施的调整点燃了无数期待,但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从政策上看,“20条”可以明显缓解各地在疫情处置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障碍,如隔离资源紧张、隔离室不足等;流量调节压力大,流量调节人员不足。

但在具体实施中,基层防疫人员也有担忧:调整措施势必增加“漏网”风险,发布的病例可能更多,医疗可能面临压力。

随着第20条的落地,一些早期的变化已经开始显现。我们找了七个不同情况的普通人。一些人在香港等待入境,一些人被秘密关押但没有集中管理,一些人在外面流浪了一个多月,一些社区工作者成为压力最大的角色,一些隔离点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县医院和方仓医院的两名医生正在为未来一两周可能出现的医疗压力做准备。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医生支援收容所:收容所几乎住满了病人,医院也腾出了空病房。

不久前,我被临时转到收容所医院接受治疗。当时疫情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但逐渐扩大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感染高峰,许多医生被转移到方仓医院进行支援。

现在,这里与抗疫相关的医务工作者忙得飞也似的。早上8点到晚上10是正常的,领导经常开会到凌晨2点或者3点。

目前各区的收容医院已经开放,随时可以收治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如有重症、危重病例,将送往定点医院救治。

在此期间,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我住的收容所医院在“20条”出台前基本都住满了感染者,我原来的单位这两天甚至还专门出了一栋楼准备入院。

疫情上升期间,我们担心秋冬季感染人数会继续上升,部分可能发展成重症。

另外,我们也很担心医院的感觉,尤其是急诊、ICU、心内科,会很麻烦。随着社会防控措施的放松,一方面医院感无法发生,另一方面患者无法推卸,医院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

在我所在的收容所医院,无论是帕昔洛韦还是阿昔洛韦,防止小病转为重症的药物都已经储备充足,并且已经被一些重症和危重因素的患者使用。

在收容所医院,我遇到了很多无奈的事情。大多数感染者仍然对被感染有强烈的恐惧。

比如有一些轻症患者吵着要我们给他们治疗。其实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基本不需要医疗干预,在收容所医院多休息几天就能康复。

我们是医生,但有时也要在收容所承担一些辅助工作。大部分感染者之前都被转了很多次,轮到我们打电话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语气不好或者不耐烦的情况。即使是作为一个骗子。我们院区用的手机号都是同事自己办的电话卡,很多都因为被患者举报为诈骗电话而被封了。

北方某县医院院长:一旦疫情冲击医疗系统,说不定我们就把它改成收容所了。

“20条”实施一周多了,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外界担心的医疗挤兑。相反,许多病人已经自愿离开了医院。

这里的一些市民不敢出门。每个人都会担心出去的路上遇到谁。万一是阳性患者或者是阳性无症状感染者,被感染不划算。

普通人担心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感染后巨大的财产损失。今年上半年,我们县出现很多阳性病例的时候,人们难免担心出现阳性病例的房间会被全屋消毒。

大众现在觉得连花清瘟,中药,甚至漱口水,维生素C都有用,在家也要做好防范。如果他们病得很重,没有必要去医院。愿意来县医院的病人就更少了。

某医院住院人数从900多人减少到700多人;我们医院从800多减到500多。除了不能在家治愈的疾病,比如冠心病、心绞痛或者一些复杂的疾病,其他病人是不会来医院的。

作为一个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我难免有些担心。县里核酸检测的频率并没有降低,只是亚密工作人员解封了。

如果社会面比较正面,肯定会传染给基础疾病患者。如果一个人患有基础疾病并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该怎么办?如果这种情况增加,县里的医院就不够用了。

我国出现了一些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县里正在做一些准备工作。现在县里有两家传染病医院,一家是县里固定的传染病医院,一家是卫生院改造的第二传染病医院。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医院临时改建为收容所医院,为期一个月。避难所建成后,医院的被褥全部被烧毁,很多医疗器械消毒后被销毁。许多地方的天花板脱落了。我们刚刚翻新了它,并在夏天重新开放。

县城有两个大型隔离点,都是今年9月前建的。两个隔离点加起来超过65,438+0,000个房间。最近,该县正在1间客房中放置三张病床,可容纳3000名无症状或阳性患者。这也是一种回应。

但是,如果疫情以后打击了医疗系统,也许我们会把它变成收容所医院,这样的循环又来了。

街道工作人员张毅一周前被送到隔离点供养。

我的一天从凌晨3点被闹钟叫醒开始。

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结果一般凌晨3点出来。如果不是阳性,第二天可以在家隔离。

正常情况下,我会提前一天把第二天要“脱离”的人员名单发到街道,街道会核实这个人是否符合居家隔离的条件。符合条件的,正常“解离”带回家,加3天居家隔离。如果不符合,就在检疫点待8天。

“二十条”出来后,“7+3”变成了“5+3”。那天,我们凌晨4点睡觉,7点起床继续工作,紧急抬了一批人。

如果有一批秘密工作人员要来这里隔离,我们会先在系统里收到一份名单,问“街乡”(街道、乡镇)预计什么时候会有人来。比如他们说凌晨三点来,之前大家都会找地方休息。街道的同事都在做防疫工作,三天只睡了10多个小时。

近距离接触的时间不一定。有一个发送订单的流程。如果“街乡”这边通过社会筛选找到一个“阳性”的,这个单元楼的人就联系紧密了,他们会向疾控中心申请在系统内转运。名单是疾控审批后发给我们的。医疗团队收到名单后,会决定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谁能拿,谁不能拿。

隔离点内还有隔离区,隔离区内外不接触。我们办公室有个监控屏,可以监控从下车到检票的全过程。所有秘密接触者都穿着防护服,但还是能看出这个“大白”走路很慢,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一定是个老人。我们会通过对讲机和区里负责医疗的同事通话。对方知道是老人,就会问的稍微仔细一点。

办公室里有两部座机和一部公用手机,居民有什么需求可以随时打电话。他们经常问的是什么时候能出去。我只能一一回答“解离”的日期。

有一个人,一开始脾气很好,但是因为核酸结果迟迟不出,脾气渐渐暴躁起来。他四十多岁,与儿子相依为命。他的儿子是一个秘密仆人。他今天走了,昨天就该走了。昨天白天还很平静,晚上渐渐不平静了。我每小时打一次电话,一直打到晚上10以后。

“我们进来容易,出去难。我只跟公司请了八天假,现在迟到了一天。如果我出去,我会再被关三天。我的工资呢?孩子这么小,还要上学。成绩下降了怎么办?”他在电话里说。

10 pm之后,他就不怎么说话了。很明显他的声音很疲惫,估计是儿子发出来的。他十一二岁,正是吵闹的年纪。

我们只能向上面反馈,无法联系核酸检测机构。我们反馈给区里,医护人员通过医保疾控反馈。双方都催了,但是没用。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他的核酸结果为什么这么慢。反正最后还是出来了。

在隔离点工作时,必须一直拉伸这根线。24小时待命,手机不能静音,办公室和宿舍完全是两点一线。

在隔离点工作的一个多月,我比较烦躁。烦躁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偶尔会觉得很烦,会想到为什么还不出门。可能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发现自己接受了现实。

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花花:当地疫情爆发,隔离资源不够。所有的压力都压在了社区身上。

在“20条”发布的当天,我们在这里宣布了一个积极的应对政策,解除所有亚密连接的集中隔离。这可能也和最近的疫情有关——我们的隔离酒店几乎都住满了,大量的秘密联系没有地方集中隔离。移除子秘密连接的隔离可以为秘密连接腾出空间。

“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也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但由于防疫压力,基层仍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比如很多隔离点负责防疫的“隔离宾馆工作班”,在集中隔离的最初几天就开始灵活调整。

流量调整总会有时间差。比如一个秘密接触者在1上接触了一个阳性病例,但是工作人员可能要到2号才能通过流量调整联系到他,3号把他送到集中隔离点。以前实行7+3的时候,大家默认从密切接触者暴露时间开始计算隔离时间,也就是从1开始。密切接触者8日可离开集中隔离点,实际隔离5天。

现在改为“5+3”后,隔离点有人认为集中隔离5天时间太短。为降低感染风险,隔离时间应从秘密连接进入隔离点的当天即第三天开始计算。换句话说,秘密连接直到8号才会离开隔离点。

我可以理解,隔离点的决定是基于最近危险的疫情——集中隔离的第5天和第6天,很多病例检测呈阳性。因为没有具体的起点,区级防疫指挥部也没有规定,这就给政策的执行留下了不确定性。

但这样一来,所有的压力都转移到了我这样的社区工作者身上。不管隔离多少天,按照流程,集中隔离结束后,隔离点会给当事人出具一份书面文件,让当事人交给街道,要求街道管好接下来的三天。

实际情况会很复杂:如果当事人居住的地方不符合“单人、单间、单间”的结构,全家居住的人会被一起隔离在家里。另外,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居家隔离应该享受带薪休假,但很多居民在此期间只能拿到基本工资,或者需要用年假和加班时间来抵扣。

疫情已经持续三年,居民查询集中隔离时间的计算并不困难。很多被隔离了四五次的“老隔离户”,更是对隔离政策了如指掌。

总有人对实际隔离时间的延长非常抵触,但他不会向隔离酒店投诉。所有不满意的承办人,最终都是离我们最近的居民——社区工作者。

曾经有一天收到一个人10的投诉,解释,道歉。我也试过找领导反映情况,申请解除他的居家隔离,但是领导不敢承担责任。在与隔离酒店沟通时,他们的态度也很不好:“我不管怎么在街上实施居家隔离控制。反正我们按要求出具了居家隔离文件。”言下之意好像是,看你的了。如果出了问题,不关我们的事。

徐荣海律师:出差还是不方便。女儿问:“爸爸,我和单亲家庭有什么区别?”

我是律师,经常去外地出庭办案。

165438+10月12日下午,我从一个城市的低风险区出发,坐高铁去邻省的一个城市。因为车次码上有出省,所以要走“出省通道”出站。我扫描完健康码,在那里登陆核酸没多久,我的健康码下面出现了一条红线——“社区健康监测5天以内”。

这一天是“二十条”落地后的第二天,我遇到了和上个月一样的情况,没有任何变化。

本省的防疫政策规定,只要是外省人来,哪怕是来自低风险地区,哪怕是绿码,理论上都可以在到达后的五天内自由通行,但是所有需要扫描的地方都对你关闭。

对于出差的商旅人士来说,这个政策很不方便。上个月,和往常一样,我在开庭前两天来到这个城市,准备开庭。因为“社区健康监护不到5天”,法院不让我进去,我只好把庭审材料交给我的当事人,让他出庭辩护。

这次我吸取了教训,提前六天到了这里。12下午登陆后,注意到防疫“二十条”的新闻。我意识到这里的防控政策并没有随着20条的出台而调整。

为此,我先拨打了当地的市长热线12345,工作人员登记了我的情况,让我等待反馈。我给酒店所在的小区打电话反映情况。对方说他们没有权限联系该地区的防疫部门,但该地区的电话始终无法接通。

第二天,区里给我回电,说省里正在研究如何落实新规。在新规定发布之前,将继续使用旧规定。之后连续两天拨打12345,一切依旧——直到我到的第六天(也就是17),红字才消失。

疫情以来,由于各地防疫政策不同,我经历了很多类似的不便。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0年10月7日出差离家,到现在一个多月没回家了。

5438+10月中旬,我出差结束,准备买票回家的时候,发现我的健康码弹出来了,这意味着我买不到回家的飞机票或者火车票了。这是很不合理的,因为我旅游的城市都是低风险的。

我在健康宝上做了投诉,同时打电话给我所在的社区反映情况。同时每天上传核酸阴性结果,继续抱怨。大约一周后,弹窗被解除,但我必须去别的地方出差。

165438+10月13,无意中发现弹窗自动解除,但此时又不敢回去,怕回去后不能去国外出差。

虽然在外地流浪了一个多月,但还是比别人幸运。作为一名律师,我不用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出差,所以我可以继续工作,获得收入。

然而,在路上,当我上六年级的女儿和我做视频的时候,我抱怨道:“爸爸,我和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我有点难过。我从来没有出差这么长时间。孩子还小,才小学六年级,需要父母的陪伴。

互联网从业者阿林:作为一个时空伴侣,他被告知只要在家里被孤立。

165438+10月12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早上8点多,我突然被一连串的电话吵醒。电话那头是疾控中心。“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你终于接了。”然后他问我们“165438+10月9日晚上20点你们去过xx餐厅吗?”

这家餐厅的服务员被确诊,餐厅被列为高危区域。情况属实后,我们被判定为密切联系,按规定需要集中隔离5天。CDC要求我们向社区报告,并等待社区的反馈。

我马上起身收拾行李,准备去集中隔离点。一个小行李箱里装满了男朋友每天换的衣服。也给家里买了点快餐,但是等了一天也没再给我们打电话。

自从疫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简单的生活。买化妆品护肤品开始买30 ml的旅行服,在家或者出差都很方便。疫情下,人们出门普遍不敢走太远,时刻担心异地感染的风险。

我现在对孤立没有太大的恐惧,但孤立是一种远离职场环境的方式。

今天是我被隔离的第一天。虽然还是加班到晚上9点,但是中午午睡,晚上认真做晚饭。我想休息就休息,谁也管不了我。我挺开心的。

香港媒体人:“二十条”后,想回内地的人会翻倍。

我已经在香港住了三个多月了。“20条”落地后,因为集中检疫的日子短了两天,很多人想回去。

回去还得抢——申请摇号的人数增加了,从4000多人增加到9000多人。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6点,我会看卫生站的摇号系统,登记计划出发日期,预计每天从1000个名额中摇号中奖,平均每三四天一次。

如果从香港直飞内地,在目的地被隔离,单程机票至少要4000元。但如果去离香港近的深圳,然后从深圳坐飞机去目的地,机票只要400元,差价10倍。

最经济的方式是坐跨境大巴,但是“20条”之后,跨境大巴减少了,黄牛票上升了。

其他交通工具也很紧张。香港到深圳或珠海的“黄金巴士”票每周二只能抢一次,非常难抢。夸张到原来58元的汽车票,黄牛可以卖到2000元。

就在两天前,Kimba门票从6张减少到2张,相当于日承载量从300到100。我猜,可能最近国内疫情比较紧张,隔离资源不够,有些人被限制了。

作者:田伟、陈欣、Xi翔宇、严玉成和林莉|

陈欣|编辑

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