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常见症状的治疗——发热
有发热症状的肿瘤疾病有呼吸系统的中央型肺癌、消化系统的肝癌和直肠癌、泌尿系统的肾癌和膀胱癌、造血系统的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等。
感染性发热往往是高热,突发发热,引流通畅,感染得到控制,发热可减轻。由组织吸收、药物和中枢调节失衡引起的发热一般热量较低,常持续存在。如果组织大面积坏死,此时可持续高热,这往往是癌症晚期的表现。
癌热增加了患者的体力消耗,使患者的全身状况恶化。发烧的时候,有些抗肿瘤的药物不能用,影响治疗。因此,及时有效地运用各种治疗方法降低体温具有重要意义。要治疗发烧,就要了解引起发烧的原犯人。如果是继发感染引起的,首先要抗感染,控制住感染体温就会下降。对于体温调节中枢失调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除了对症治疗外,中药往往也能有很好的效果。
(-)抗感染退烧
对于恶性肿瘤继发感染,应根据抗菌谱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选择时还应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如果有肝肾功能不全,就不用损害肝肾功能的药物。鲎试剂的使用应充分,维护装置不应滥用。一开始尽量不要用广谱抗生素。总之,避免耐药,及时有效控制感染。
(2)发热的对症治疗
(1)物理降温:当体温达到39C以上时,可以使用物理降温。①用50%乙醇洗澡、背部、胸部、四肢。(2)用冷水、冰块、冰袋敷在大血管、前额。
(2)化学药物退热:①消炎痛:25mg 1片,每次1片,每日三次。或者用消炎痛栓塞肛门,每天两次。②阿司匹林:0.3 g 1片,每次1 ~ 2片,每日3次。③安乃近:0。5g1片,每次1片,一日三次。④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1 ~ 2RN1 1次,肌肉注射。⑤对乙酰氨基酚:0.3g1片,每次1片,一日三次1片。
(3)糖皮质激素退热:经上述治疗后,效果仍不好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但如有感染,必须与抗生素合用,感染和中毒症状严重者慎用。常用的有:①泼尼松龙片:5 ~ 10~20mg 1次,每日3 ~ 4次,或清勇注射液,10~20mg,加入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②氢化可的松片:20mgl次,每日2 ~ 3次,注射100 ~ 200mg 1天,静脉滴注。③地塞米松:0.75 ~ 1.5mgl次,每日2 ~ 3次,或4 ~ 20mg1次注射,静脉滴注。④氢化可的松:100 ~ 200 mg稀释后静脉滴注。
(3)中医治疗
1.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发热,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分为火毒、瘀血阻蹄、湿毒凝结、阴虚火旺、气虚发热、热入营血、热陷心包三种类型。
(1)火毒内蕴型:表现为高热,达39 ~ 40℃,面红口渴,便秘有腥臭脓血,小便短赤,舌苔黄干,脉数。用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等加减。药物为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知母、半枝莲、蒲公英、山豆根、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冬凌草、山慈菇、臭柏。
(2)瘀血阻滞:发热时症状忽高忽低,午后和夜间较高,局部疼痛,面色暗沉或暗沉,舌质青紫,医者瘀斑紫。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有桃仁、赤芍、生地、龙葵、延胡索、莪术、三七、枳壳、牡丹皮、水牛角等。
(3)温毒凝滞型:症状有高热低热,午后尤甚,胸腹胀满,四肢沉重,食欲不振,舌苔白或黄腻,脉数。药方为三洒汤、甘露消毒丸,药物为广藿香、佩兰、薏苡仁、黄芩、黄柏、砂仁、栀子、茵陈、龙胆草。
(4)阴虚火旺型:低热,午后及夜间体温升高,自觉烘烤,两颊潮红,盗汗,手脚发热,目赤口渴,舌苔少红,脉数。加减青蒿鳖甲汤、秦艽鳖甲粉。药物有知母、黄柏、青蒿、秦艽、地骨皮、鳖甲、龟板、牡丹皮等。
(5)气虚发热型:低热,缠绵难愈,体热加重,疲乏易怒,体虚乏力,面色苍白,大便稀稀。舌淡而胖,脉细而数。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白芍、陈皮、黄精等。
(6)热入营血型:症状有持续高热、皮肤出现红色斑疹、流鼻血、牙龈出血、舌红、苔黄、脉数。加减清营汤,药物有盛迪、赤芍、牡丹皮、紫草、犀角、茜草、金银花、玄参等。
(7)热困心包型:症状有持续高热、嗜睡、狂躁、舌红、脉数。服用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2 ~ 3次,紫雪丹0.3~0.5g,每日2 ~ 3次,或至宝丹1丸,每日2 ~ 3次,或吞服犀牛角粉或羚羊角粉。
2.针灸退烧
(1)针刺:取大椎、合谷、曲池穴,进行双侧、中等强度刺激。
(2)放血疗法:用三棱针针刺大椎、宣石、尺泽、委中,直至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