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的一生

于敏先生一生精研语言学,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著述丰富。通晓英、德、俄、日等多种语言,精通梵语、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他在语言学理论、音韵学、训诂学、语法、文字学、词源学、方言语音学等语言学各个门类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关注边缘学科,能从经史中发现问题。他是《中国汉语论文选》和《经典与诠释笔记》的作者。主要论文编入《于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

于敏先生在古汉语音韵学、汉藏比较、汉语语法等方面写了很多。音韵学方面,主要论文有《上古汉语变调现象》(1948)、《关于古韵合与碎的一般转化》(1948)、《后汉三国声韵谱》(1979)。《联音辨读》根据现代语音学理论,考察古代文献,归纳出同化、重音等几种类型,对古代外语、古音的转化和建构提出了新的看法。通传沟通音韵语法,探讨古汉语派生新词的模式。《对音谱》对梵文佛经翻译进行校订,探寻等韵之源,摆脱其束缚,从而使古韵研究脱离空想,脚踏实地。在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中,于敏先生把比较的领域扩展到虚词和句法,从而理清了汉藏语言的亲缘关系和先秦典籍中的一些语法现象。主要论文有汉文《齐》和藏文《GJI》(1949)和《汉藏虚词对比研究》(1984)。前者证明“气”和gji同源,而“别气”和“何琪”分别相当于P' Agi和gagi,“别气之子”= P' Agimi Adi“当是实维(它)”= de gagi red,从而解决了老话。后者有了进一步发展,与27篇空言相比,获奖很多,并获得了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

在现代汉语语法方面,于敏先生对词类的区分有独到的见解。点评:(1951)首次提出重叠可以分隔形容词和动词界限的理论。他的《语法与作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著作和许多研究论文,也提出了用重叠来划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汉语句子结构的语法分析观点,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说文解字注》既借鉴了甘家学派的研究方法,又注重与现代方言的比较以及外语中的对应现象。他的许多见解深入而独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现代汉语语法》(上册),于敏先生和吕宗达先生合著,是两位在北师大教语法的人的讲义。这本书虽然是以教科书的名义出现的,但它说的不是一句俗语,而是两位作者自己的研究经历。本书以地道的京腔口语为研究对象,将客家话、粤方言、闽方言、吴四方言的语法事实与古汉语进行比较。它不仅客观地记录了北京话的语法特点,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语法概念,被称为描写北京话语法的专著。因此,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语法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语法著作的“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