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的性味甘、苦、凉是什么意思?
指药物的四大特性:寒、热、温、凉。又称四性。寒与温是两种相反的药性,寒与寒,热与温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另外还有平,就是药物温和。感冒药一般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养阴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热证。温药具有温中散寒、扶阳补火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寒证。
对于某些药物,通常会标注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字样。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有关。能缓解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都是寒凉的。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说明这两味药性寒。相反,能缓解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都是温性的。如附子、干姜对腹冷痛、脉弱等寒证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说明这两味药偏热。在治疗原则上,神农本草经说:“以热药治寒,以寒药治热。”苏剑。《至真大论》云:“冷者热,热者冷。“这是用药的基本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是指寒热性不明显,作用相对温和的药物。有些微寒微温,但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坦是指一个相对的属性,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五种味道
最初是指药物的辛、甜、酸、苦、咸五味,后扩展为反映药物的功能分类。
有些药物有或淡或涩的味道,其实不止五种。但五味是最基本的五味,所以还是叫五味。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物在作用上有相似或* * *相似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辛、甜、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根据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如下:
辛味具有散结解表、行气活血功能,即辛散。解表药、行气活血药一般味辛,主要用于表证、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刺激性味道。
甘味有滋养、中和、调和药性、止痛的作用,即舒缓。一般来说,滋补补虚、调和药性、止疼药味甘,主要用于虚证、疼痛证。常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物,如党参、熟地黄;以及缓解急性疼痛和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麦芽糖和甘草,都是甜的。甘味药性润燥,好养燥。
酸味有收敛作用,即酸收。一般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体虚腹泻,如收精敛汗的山茱萸、五味子,涩肠止泻的五倍子。
苦味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即苦、硬。清热泻火、润肠通便、祛湿类药物一般味苦,主要主治热证、火证、湿证。通便的含义很广,指的是通便,比如大黄,适用于热性便秘;是指减少腹泻,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升的气喘咳嗽;具有清热功能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症状。至于燥,用于湿证。湿证不同于寒湿、湿热,白术等微苦药物适用于前者;寒苦的药材,如黄连,适合后者。此外,前人经验认为,苦也能固阴。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火旺的痿证,意为泻火藏阴(强阴)。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的作用,即咸而软。一般软坚散结、通便的药物都有咸味,主要用于治疗大便干燥、瘰疬、肿块等。比如瓦楞子软硬兼施,芒硝止泻通便。
除了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淡淡的味道,有润燥利尿的作用。一般渗湿的利尿药,味淡,主要用于水肿、排尿困难等症状。如猪苓和茯苓。
涩味类似于酸味,也有收敛、收涩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汗出、腹泻、尿频、遗精、出血等症,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五种风味的测定
①味道的确定最初是以药物的真实味道为依据的。如黄连、黄柏的苦味,甘草、枸杞的甜味,桂枝、川芎的辛辣,乌梅、木瓜的酸味,芒硝、盐的咸味等。
(2)后来因为药物的味与功能有关联,所以用味来解释和概括药物的功能。
(3)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有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味来解释,所以采用以其效来估计其味的方法。
如葛根、皂荚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祛邪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之功,常用于痈、疮、毒初起或脓肿未破者。两者的功能都与“辛散能可行”有关,所以都标有辛味。磁铁没有咸味,因为能入肾抑浮阳,五行中肾属水属盐,所以磁铁标有咸味。
所以决定味道的主要依据是药物的味道和药物的作用。
由于药物的性味与功能没有本质的联系,两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所以从古到今,五味理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中难免存在诸多分歧和混乱。
四气五味
因为每种药物都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放在一起看。比如这两种药都是凉性的,但是味道不一样。一个是苦寒,一个是辛凉,所以作用不同。反过来,如果两种药都是甘的,只是药性不同,一个甘寒,一个甘温,作用也不同。所以,性和品味是不能孤立看待的。性和味表现了毒品的一些属性,也表现了一些毒品的* * *性。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每种药物的全部性质,以及相同性质和味道的药物之间的异同,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和使用药物。
性味人参
①性味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药物的作用,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了解药物的功能和性能。
(2)不同味、不同气者,功能有异同。
如紫苏、薄荷味辛,可散邪,但紫苏味辛温,可散寒;薄荷味辛凉,能散风热。麦冬、黄芪均为甘,前者味甘性凉,有滋阴生津的作用;后者味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之功。
(3)不同味道的气在功能上有异同。
比如黄连和生地都是寒凉的,可以清热,治热证。而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证。地黄味甘、寒,能清热养阴,用于治疗虚热症。
因为性味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 * *性质和基本特征,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性味结合起来,还要把它们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全面准确的认识。所以把性、味、功效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