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预防疟疾的?

疟疾在中国被称为寒战和脾寒。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疟疾的解释是“由热而寒,由忧而虐,虐而声也”。“虐待”的定义是“残疾(暴力)也”。汉代的人已经认识到疟疾的症状,如周期性发热、发热等。战国末期,《黄帝内经》中的《疟疾论》和《刺疟论》记载了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和针灸治疗。汉代《金匮要略》对疟疾的病因、证、脉、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隋代《病源论》指出,疟疾多发生在岭南山区,是由疟疾引起的。明代张景岳的《净月全书》明确指出,疟疾是因感疟邪所致。中医认为,疟疾是由疟邪毒感引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所说的疟疾和现代西医所说的由按蚊传播、由疟原虫引起的疟疾有很大的区别。在临床治疗上,据公元1-2世纪所撰《神农本草经》记载,一直使用植物中草药常山:“常山味苦寒,主用于伤寒、寒热、热病疟、鬼毒,胸中有痰,呕吐不止。”金的《肘后备急方》中曾使用青蒿治疗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