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经典的中医故事

几个经典的中医故事

1,绝症

相传晋国国君晋景公病了,先有神医治病,病情只增不减。于是他派人去秦国求医。秦派了一个叫易缓的医生来给他治病。医疗的高明医术全国皆知。

伊眠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小人从他的病中跳出来。其中一个说:“伊眠是个医术高超的医生,但不如以前的巫医。我担心他会抓住我们。他能躲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说:“我们去心脏下面横膈膜上面那个叫‘膏药’的地方,看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等到医疗慢下来到了晋国,晋景公尴尬地说:“这病是治不好的!这种疾病已经到了晚期,无法通过攻击来治疗,更不用说药物无法发挥药效了。”

后来人们常用“绝症”来形容病情严重,难以治愈。这句话进一步引申,用来形容一个人犯了错误,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2.复活过来

有一次,路过郭,看到全国各地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才知道太子郭已经死了。郭王子的随从告诉他,郭王子是在早晨鸡叫的时候突然死去的。

扁鹊问:“埋了吗?”

服务员回答:“还没有。他才死了半天!”

扁鹊要求进去看看,并说郭王子可能还有生还的希望。

服务员睁大了眼睛,怀疑地说:“先生,你一定是在开玩笑吧!”!我只听说古代的名医于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如果你能像他一样就差不多了。不然连小孩子都不会相信。"

当扁鹊看到他的随从不信任他时,他非常焦虑。知道如何拯救生命是很重要的。他灵机一动,说:“如果你不相信我,那就去见王子。他的鼻子一定还在扑腾,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热的。”

侍从半信半疑地告诉国王。国王非常惊讶。他把扁鹊迎入宫中,含泪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日有幸助你一臂之力。否则,我儿子的一生就完了。”

扁鹊一边安慰太子,一边让弟子子阳磨一根石针,针刺太子头上的百会穴。过了一会儿,王子渐渐地醒了,扁鹊让弟子子保用药灸病人的两侧,这样王子就可以慢慢地坐起来了!经过进一步的中药调理,20天后她恢复如初。

这个故事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无论扁鹊走到哪里,人们都说:“他是起死回生的医生!”

扁鹊听了,谦虚地笑着说:“我在哪里可以让死人复活?王子患的是‘尸厥’证,他没死。我只是让他起死回生。”

以后人们经常用“起死回生”这个词来形容医生的高超医术。有些病人有时会送一块“扁鹊再世”的横匾来感谢医生,这也意味着赞扬医生高超的医术。

3、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名医。有一次,官员倪洵和李炎都头痛发烧,一起去请华佗治疗。

华佗仔细看了色,摸了脉,写了两张不同的药方,给病人吃药,拿回家煎服。两个病人一看处方,倪迅开的是泻药,李燕开的是解表化痰的药。他们想:我们都有同样的症状,为什么药方不一样?华佗是不是搞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求教。

华佗解释说:倪洵的病是饮食过度引起的,病在内伤,要服泻药去郁,病就好了;李燕的病是由感冒引起的。这种病是外感的,所以他应该吃药来缓解外感。风寒之邪出汗就好了,头疼也就好了。

两人非常信服。我回家吃了药。果然都恢复的很快。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虽然症状和体征相同,但疾病的病因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来比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4、禁忌疾病及避免就医

有一次,来到齐国。齐国君主吴添热情欢迎他。当扁鹊看到吴添时,他严肃地对他说:“目前,你的肌肉表面有一种疾病。如果不治疗,就会发展扩散。”

吴添是一个自信的人。听了这话,他不以为然地说:“我没病。扁鹊退休后对别人说:“医生就是喜欢通过给没有生病的人治病来炫耀他们的技术。我不信!"

五天后,扁鹊去见吴添,说:“你的病现在在你的血管里。如果不治疗恐怕会更严重!”吴添道:“我没病!”他脸上有一种厌倦和不快的表情。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次劝吴添:“你的病现在已经渗透到胃里了。不治疗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这一次,吴添出人意料地离开了。

五天后,扁鹊见到了吴添,转身离开。吴添纳闷,派人追上去问为什么。扁鹊回答说:“当初国君的病只是在肌表,煎药艾灸就能治好;在血液方面,针灸可以治愈;肠胃里,药酒还是可以治疗的。现在病人的骨髓,即使是传说中掌管生死书的神,也没有法治,我不敢主动要求治疗。"

五天后,吴添真的觉得浑身不舒服,病情很快加重。他想到了扁鹊,派人去找他。我不知道扁鹊是为了一个借口而离开的——中医认为:“病不让治,就治,治了也没用。”几天后,吴添死了。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如果你有疾病,你应该积极治疗。如果逃避,最后只会害了自己。工作和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是一样的,要及时发现和纠正。

5.充分利用形势

《史记·孙子兵法·吴起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孙帕特尔的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对齐军的傲慢和蔑视,向田忌出谋划策。他说:“一个好的战士应该因为他的潜力而引导他。”他建议采用逐日减灶的策略,假装战败逃跑,诱敌深入。田忌采纳了他的策略。骄傲的魏军被抓住了,并和齐军一起大摇大摆地进入了一个叫马岭的危险地区。此时早已埋伏的士兵正如火如荼,魏军一举歼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岭之战”。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引其上钩,所以赢得了战斗。中医也非常重视因势利导,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病位等因素进行治疗。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正午,中医古籍《内经》就有“因轻而兴,因重而减,因衰而显”,“因高而超”。下之,引之,竭之”等处理规则。这里的“轻”、“重”、“下降”、“高”、“向下”,都是疾病的“势”。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就是“因势利导”的体现。如果上半部病情较轻,应轻传。清代医家吴鞠通常选用质地较轻、气味较淡的药物,即“治灼如羽,不可轻举”的疗法。古人还根据“高者,所以高者”的规律创立了呕吐法,主张服用盐汤或用鹅毛刺激咽喉引起呕吐,使邪气从上面出来。再如,夏秋季节,人误食腐败不洁之物,便拉肚子腹痛。医生经常利用情况让病人继续腹泻,腹痛腹泻都在好转。如果此时停止腹泻,可能会加重病情。

孙膑说的虽然是兵法,但和中医治病原理是相通的。难怪清代名医徐陵说“用药如用兵”。他甚至说:“孙武子十三篇已穷尽治病之法”,认为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6.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这个成语出自吴越春秋时期的《河吕传》:春秋末期,伍子胥逃到吴国,吴王很器重他。有一次,吴王问伍子胥他能做些什么来使吴国强大起来。伍子胥说:“要使国家强大,就要按照由近及远的计划一步一步来。首先要修复城市的防御工事,把城墙建得又高又坚固;其次,要加强战备,充实兵工厂,同时发展农业。充实粮仓以备战。”吴王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对了!修筑城防,充实兵工厂,发展农业,都要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条件是不行的。”

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确实让吴国很快繁荣起来。无独有偶,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治国之策,即“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生产使人因为生活富足而变得软弱和懒惰,他们害怕死亡。这些地区的国家往往是“单人统治政权”;在土地贫瘠崎岖的山地国家,人民勤劳、节俭、勇敢、善战。他们不易被征服,往往是“几个人统治的政权”。他建议立法者应该考虑不同的环境和气候因素,以制定适当的法律。

中医强调因地制宜治病。因为不同地区引起的疾病不一样。西北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多雨,当地人依山傍水,经常在寒风中,多食牛羊奶和动物血肉,所以身体强壮,不易感外邪,其病多为内伤;和东南地区。有更多的草原和沼泽。地势较低。温暖多雨,人的皮肤黝黑松弛,容易引起痈或外感疾病。因此,治疗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药物。至于外感风寒,在西北寒冷地区用新温法散较重;在东南,新稳法散较轻,这是中医因地制宜原则的具体应用。

《内经》中有专门的一篇文章,论述了不同地域的人容易患的疾病,以及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可见古代中医非常重视因地制宜治病。

7、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洪传》记载了一个故事:东汉皇帝,登基时才十四岁。由于年幼无能,窦太后大权在握,一部分权力实际上落到了窦太后的弟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欲为,阴谋篡权。司徒丁洪看到这种情况,就上书皇帝,建议在都史兄弟势力很大之前就把他们制止住,以防后患。他在奏章上说:“杜若渐防孟,凶妖可灭。”。一切都是开始萌芽就容易停下来,发展壮大之后就很难消除了。”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邱和魏,驻扎在北宫和南宫,同时解雇窦宪的官员。窦宪的兄弟们知道罪责难逃,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宫廷政变。

在医学上,预防为主的原则体现在对延误的预防上。中医非常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内经》说:“善治必治皮毛、皮肤、筋脉、五脏六腑”。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聪明的医生应该在天还亮的时候治疗。如果很深,会变得更难。《内经》也形象地说:“夫病成了后药,乱成了后治。比如,过一口井,争一个锥,为时不晚!”因此,中医把医生能否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作为判断医生医术高明与否的标准,提出了“上工以治绝症”。上班是聪明的医生。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及时排除隐患,避免更多的灾难;疾病要尽早治疗,避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