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的影评是1000字。
小时候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记得导演用心良苦地在结尾安排了同样的场景,把北京来的人扔在那个400美元的地下室,然后听到他骂他妈。。今天,太有趣了,冯小刚出来了,欣喜若狂。其实剧中宁宁的很多台词都很搞笑,其实就是冯小刚之后《无尽与甲乙》的喜剧风格。
这部在美国打响中国第一枪的电视剧,在中国一直是学院派的经典和正面收视率。记得我在大学学电视分解的时候就拿这个片子做例子。1992年的电影,当时很多人都在小学初中。姜文、王姬、大卫、宁宁都是经典演员,不可复制,虽然也有很多麦克风之类的低级呆瓜出现。曹桂林后来写了《北京人在纽约》的续集,说王其明回到中国发展了。他在一个图书馆的角落里看到了这本书,匆匆看完,没有任何感情。这台电视是时代的产物。国内唯一值得一提的类似题材的电影是《永别了,范库弗峰》,吴江就是在这部电影中出演的,重现了经典,但差距真的很大。
再看这部片子,印象最深的是阿春的那句话,“我不是中国人,我也不是美国人”。可能是生活在国外的原因,但我不愿意也无法放弃中国文化的印记,所以很感动。我们到底是什么?甚至中国很多外国出生的人,越南人,印度人都是这样。文化融合就像混血,你不是纯种的,而是一半,或者很多半。多元化,是国外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多样化。。可能很难相信外国人还会排斥中医。其实很正常。从中国出来的人会带一堆常用的药物和药品。文化上有差距,就像食物一样。中餐和西餐,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秉性。我在想,当我真的不再以大米为主食的时候,我应该比中国更西化。不管你英语说得多好,不管你是否在国外生活和工作,你吃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事实。当然也包括酒和饮料。我真的很高兴了解各种鸡尾酒,马丁、朗姆酒、威士忌、杜松子酒...电影中也展现了酒文化。威士忌、香槟、红酒、酒吧,还有真的是酒鬼的郭燕,都带着西方酒文化的痕迹,而王其明拿出二锅头一头扎进大卫,我们可以拍拍腿——哈哈,北方汉子!
当你身边没有中国人,然后和中国的接触越来越少的时候,在纽约再看一次《北京人》,真的是一种贴心的享受。因为一些内心独白,一些单纯的感情是那么真实。当然,电视还是剧,现实生活的片子还是不放。中国人在国外的家庭,除了奋斗、冲击、起伏,其实也可以是完整的、真实的、平淡的,甚至是传统的、保守的。
不管是谁,中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其实都是一种象征。2004年去英国留学,发现生活真的没什么好学的,大家都各奔东西。遇到一个人,做出选择,人生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就是我,不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