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为什么讲究喝茶?出身?
由于福建是茶的王国,福建人对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句谚语“百日无肉,不如一日无茶”;闽北村民中还流传着一句话“三天没饭吃,一天没茶喝”。在很多地方,人们都有早晚喝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让人沉醉。一般来说,闽南人爱喝乌龙茶,福州人爱喝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喝绿茶。因此,八闽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喝茶,从茶具、水质、茶的种类到倒水,所有的程序都极为考究。唐宋时期的“斗茶”遗风依然随处可见。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砸茶”为最。
闽南茶道
据《闽杂记》记载,清代“张与泉互属,风俗尚功夫茶。器皿精致,壶小如核桃,名孟珙壶;如果杯子很小,就叫若尘杯。茶叶优于武夷人种。一倍或两倍的钱。仔细抿半天,不然会笑对方。或者说功夫是莫峻的错,始于蔡中慧的功...所以还是这个茶,喝了容易解渴。”(清史鸿宝《福建杂记》(卷10)《功夫茶》)饮茶是一种时尚,所以“他赞此赛,故有争茶。沉迷其中的人,都是身不由己。有些读书人年底在读书,收入还不够吃茶。”(清道光《厦门志》(卷15)风俗志)据《陇西县志》“灵山寺茶俗贵;进了就买远的武夷茶,五月到五月打茶。它必须是一个伟大的客人的杯子,一个伟大的杯子的杯子,一个伟大的力量的熔炉,一条小溪的风扇,和一个长竹篮。凡烹茶,皆以水为基,火为辅。三岔河为顶水,惠民泉、隆尧石泉、玉泉次之。在穷乡僻壤,有很多人沉迷于此。茶千年。”(清乾隆《陇西县志》卷10《风俗杂俗》)清代的这些饮茶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闽南人喝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壶、杯、盘有方的、圆的或扁的,造型多样,饰以山水人物和花鸟,精美绝伦。闽南人认为茶具用得越多越珍贵。泡茶多年的壶有“齿”(即茶垢)。老一辈人说“齿结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使茶飘香。还有一句话,谁的“牙齿”多,谁就最有礼貌。所以,如果顽童不小心打碎了“出牙锅”,老人是极其心疼的。泉水是最好的水,民间有“山泉茶碗甜”的说法。火以炭火为主,水烧开至“三沸”后放入“盖瓯”中冲泡。总之,旧时的“茶馆文房四宝”(潮州灶台、水壶、茶壶、茶杯),如今仍是家家必备。人们喝茶的“功夫”和清朝没什么区别。
在闽南,客人来了,主人会拿出“茶米”,泡上一小壶浓茶,说:“make tay,Make tay。”Tay是茶。我热情地邀请你喝几杯,然后我会聊一聊。俗称“两杯酒下肚再说”。不来喝茶是不礼貌的。在闽南人的心目中,茶甚至比酒更重要,所以同安地区有“寒夜客来茶为酒”的说法。客人常用安溪铁观音、毛蟹、梅展、黄丹、水仙等乌龙茶。泡茶时,先将壶水烧开,再将小茶壶和小口小茶杯加热。冲泡时壶嘴离茶壶约1尺,但倒茶时手放得很低,称为“高冲低倒”。这种温、烧、运、倒茶的程序一气呵成,妙不可言。该茶色泽金黄,回味香甜。尤其是倒茶的时候,几个杯子挨着,所以叫“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要分杯,叫“韩信点兵”。主人给谁茶,谁就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轻敲桌面。据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为大臣倒茶。大臣吓坏了,用两指三指敲着桌子表示双脚跪着磕头三次。也因此成为闽南、广东潮汕的茶俗之一。这种习俗在泉州最为明显,惠安、晋江一带敲击手指的次数较少。
除了“喝”,闽南茶道非常注重“味”。品茶时,眼、鼻、口要并用,区分色、香、味。在一些地方,客人喝完茶后必须倒掉。品尝的时候,一小口一小口的相互啜饮,就像是在啜饮葡萄酒。整个“品”和“喝”的过程,有进有退,像一个仪器一样进进出出。
闽南人也有喝早茶的习惯。正如汤加谚语所说,“早上一杯茶胜过吃鱼虾。早上一杯茶胜过吃一只公鸡。”同安人习惯用油条喝早茶,厦门人则用油条、炸枣、馒头、花生饼、贡糖等作为“茶配”。精致的“茶配”有龙海的“双饼”,南京的“稻香”,和平的“枕饼”。早茶一般在家里吃,也有“茶桌童子”(即茶馆、茶馆)。由于早茶可以醒胃健脾,近年来省内一些大中城市的居民也流行喝早茶。
此外,闽南、闽北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用中草药和茶叶做成的茶饼。闽东霞浦人称之为“草茶”,有开胃消食、健脾提神、醒目的作用。很受当地人欢迎。
在闽南之外,各个地区的饮茶方式多种多样。福州人喜欢喝“明前花茶”(即清明前绿茶加茉莉花制成的茶)。这种茶在福州几乎家家必备。茶具没有闽南的精致。大杯小碗都可以,喜欢喝很多。闽西连城地区的茶俗比较淳朴。客人来了,一般都会敬一大碗已经炒好的“茶婆”(一种粗茶),很有气势。还有用“糖茶”(包括红糖、白糖、冰糖)招待客人的习俗。每次有客人到大田和顺昌,农民都要买个茶杯,放个大冰糖,泡茶喝。当地人称之为“冰糖茶”,是待客的高礼数。
擂茶
闽北、闽西北还有一种古老、古朴、热闹、有趣的“茶道”,足以与闽南独特的“茶道”相媲美。砸茶流行于将乐、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宁化、顺昌、明溪、武平等地,其中以将乐的砸茶最具代表性。
擂茶,俗称“客家茶”,是客家饮茶习俗。原名三生汤(主料为茶叶、生米、生姜)。各种地方有各种外号。宁化叫“米茶”,将乐叫“搓茶”,泰宁叫“泡茶”(结婚时请你喝的搓茶叫“开心茶”)。自古以来,这些地区的人们就把砸茶视为珍宝。走亲访友、朋友聚会、婚丧喜庆、邻里纠纷调解时,他们总要喝砸茶,这已成为当地最常见、最隆重的待客礼仪。
砸茶的制作方法是将茶叶(或茶梗)、生姜、芝麻、炒米、猪油、盐混合,用水浸泡,放入陶瓷“砸碗”(砸碗形似瓷碗,厚重,碗内壁斜刻齿痕以增强摩擦力),反复将油茶制成的“砸棍”砸成糊状,即“砸茶脚”。将“饺子”放入茶碗中搅拌均匀,再倒入开水中,便成了一炉酸甜苦辣兼而有之的一碗茶。盛夏酷暑,喝了一碗,突然觉得满嘴口水,牙龈都香了。有的地方还添加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姜乐说:“白芍、甘草和火麻仁、玄参、石斛和黄芪”。加入这些药物,就变成了一种药食同源,口感很好的饮料。喝雷茶经常像吃闽南早茶一样有“茶配”。油光满面的人宜用花生、瓜子、炒黄豆、米花、咸菜、笋干等食物喝茶。闽北流传的一句口头禅是“喝茶吃粑粑;体格强壮,开心哈哈。“用茶食体现喝茶的好处。
喝茶可以作为村民联络感情的活动。农闲时,从村头到村尾,挨家挨户订茶,女人三五成群来喝茶。茶浓了,所有的忧伤都被撼动了。如果有客人路过,这位农家主妇总是礼貌地打招呼:“来碗茶,走!”“路人欣然入闸,饮茶,言谢远行。越好客的客家人喝茶越开心。我经常对大家说:“我今天打了三次茶。"
在一些地方,喝茶是庆祝的象征。在马志和李芳的闪亮小镇,当村里的每个人都有了孩子,孩子一岁多了,遇到婆婆、姐夫、新娘和女儿的订婚时,他们都会第一次被邀请喝茶。有时候会邀请女性(女生除外)喝茶。今天的老板,明天的西家,大家都被叫去吃茶。而且没有白天黑夜,吃饭聊天,其乐融融。有人吃几天,有人吃一个月(如孩子出生时)。当地农民有砸茶工具,每户一年要准备十多斤茶叶。
闽南人小杯啜饮“功夫茶”,闽北人大碗饮茶,一南一北,一个工艺精湛,一个古朴粗犷宽敞,风格各异,却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