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的自然环境怎么样?

陇南方位陇南位于中国大陆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西至青藏高原北缘,北至甘肃中部黄土高原,东至西秦岭和汉中盆地,南至四川盆地。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分别由东向西延伸至全境,形成山川峡谷相间的复杂地形。根据地貌的总体差异和区域切割程度的不同,全区可分为三种地貌类型:一是东部浅切丘陵盆地地貌。该区域包括会城盆地的成县、辉县和两当县。西秦岭分为南北两个分支,向本区延伸,形成海拔800-2700米的长槽状断陷盆地。北部属于北秦岭断层山,海拔1500-2700米,相对高差约500米。这是一个浅切的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开垦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南部属于南秦岭地垒型山地,海拔约1900-2400米,相对高差约500-1000米,为中部切割山区。中部为缓坡丘陵盆地,海拔800-1300m,相对高差小于200m,坡度小于20度。川坝地散布在丘陵之间,土壤厚实,水源丰富,历史上是粮食集中产区。二是切割南方中高山地貌区。该地区是南秦岭西延与岷山山系东部的交错带,包括康县、武都、文县全境,海拔约900-2500m,大部分地方位于北纬33°以南,属于亚热带边缘带。由于山高、沟壑纵横、高山峡谷交错分布,该地区耕地多为坡耕地,土层薄、石块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不过气候不错,属于南北过渡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这里不仅能生产粮食,还是文旦、当归、岩黄芪、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珍稀树种的理想适生区。第三,北部完全切割成中高山地貌区。丰地区包括宕昌、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海拔968-4100米,相对高差300-1500米。宕昌县哈达铺、利川、南阳,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水漾及其支流两岸等。,相对高差小,地形平缓,河谷宽阔,连片陆地面积大,有许多小的山地平原,西丽盆地就位于其中。西汉下游山势险峻狭窄,山地旱地多,土地分散,但耕地较多,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该市气候在水平分布上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三种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以及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流域的浅山区。本区全区有两个高热值区,一个是白龙江、白水河沿岸河谷和浅山区,年平均气温] 2 ~ 14℃ ≥ LO℃,积温4000-4800℃,降水量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约3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7%,属于两热农业区。另一个是嘉陵江流域和惠城盆地;年平均气温10-12℃,积温≥10℃,范围3500-4000℃。耕地面积约1.7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7.8%。这是一个两年三熟的农业区。暖温带包括全区中、东、南广大地区,海拔1100-2000m,≥lO℃积温2100-4000℃,降雨量500-800mm,耕地曲率约15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中温带包括全区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宕昌、西和县的大部分地区,武都县的金昌、马营、千叶,礼县的下四区。该区耕地一般在2000米以上,积温≥10℃小于2100℃,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22.2%。是一茬三茬的农业区。在垂直分布上,由于受山势走向、山势高度、山坡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光、热、水、气、生物资源等农业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耕作区垂直高差一般在50-120米左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其明显,“山有雪,山有花”,“四季一眼望去,十里天不同”。由于海拔和气候变化的不同,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品种布局、耕作制度、病虫害、耕作季节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农业。如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柑橘可越冬,麦稻、油稻一年可收获两次;海拔1600米以上只能种植早熟和极早熟玉米;海拔2000米以上没有玉米种植。作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稻棉占河,玉米谷子绕半山腰,小麦种在山川良田,马铃薯油菜上山”。就同一种作物而言,由于种植高度不同,其成熟度和收获期也有很大差异。垂直农业虽然给农业产业规模化带来一些困难,但有利于种植结构的多样化,特别是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价值高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