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白茯苓在中草药中的作用
白芨(又名白芨)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块茎,为收敛止血的中药古方。
中医认为,白芨性苦、涩、寒,性粘、涩,入肺、胃、肝经,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作用。药理研究证实,白芨中含有大量粘液,包括多种多糖、挥发油和淀粉,能缩短凝血时间和抑制纤溶,可形成人工血栓止血。此外,体外试验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白芨能增强乌头碱的毒性,所以在《十八反》中明确指出,不宜与乌头碱同用。
白术性苦、甘、温。脾胃经。
主要功能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腹泻,痰多,头晕水肿,自汗胎动。
app应用
1.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饱胀,乏力,腹泻。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配伍。消肿消肿可以等同于枳壳;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同用。
2.用于水潴留,痰多水肿。治寒阴可与茯苓、桂枝同用。治水肿,常与茯苓、大腹皮同用。
3.用于表示虚劳和自汗。本品与黄芪、浮小麦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虚自汗。
此外,还可用于预防妊娠,治疗妊娠足胀、胎气不安等症,内热者可与黄芩配伍;腰痛可以等同于杜仲、桑寄生。
用法用量:6 ~ 12g。茯苓味甘、淡、平。心脾肾经。
功效:利尿祛湿,健脾安神。
适应症:1,水肿,排尿困难。2.脾虚证。3、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 ~ 15g。
性能特点:本品味甘、性平,入心、脾、肾经。甘补淡渗,功效温和,不偏寒热,利水不伤正气,对各种水肿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是利水渗湿的必备良药。擅长健脾、宁心安神,治疗脾虚、心悸、失眠等。,是健脾安神的常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