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急需)
该病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与机体对某些物质的过敏及过敏反应有关。中医认为是“邪合,其气必虚”所致。因为人体正气相对较弱,且患者体质不同,或有食积、邪热、风寒、风热之邪;或者平时身体虚弱,阴虚血虚,皮疹反复发作,久愈,耗血;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肠道寄生虫、肝炎、肾炎、月经不调等。),内不能泄,外不能透,郁于皮肤病与邪气之间。临床上多见于女性,尤其是年轻人。
西医除了抗过敏、封闭和自体血治疗外,疗效不确切。中医治疗此病时,有不同的证候。在临床上,笔者多应用“扶正祛邪”的基本治法治疗皮肤病,并采用明代陈师恭创制的“消风散”为主方加减,辨证统一脏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简单介绍如下:1。凡有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的本病患者,均可从脾胃辨证。湿热者用藿香正气散燥热之品。加入茵陈、苦参、白鲜皮等。虚寒者,宜用建中、理中;中虚、杨琪郁结者,宜用升阳益肠胃;寒热错杂者,宜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便秘的人应该服用防风童生丸来缓解表里症状。
2.凡患有此病,有咽干,或咳嗽,或有过敏性鼻炎史,易感冒者,均可从肺系统鉴别。气虚表里不稳者宜用玉屏风散;肺热患者可选用麻杏石干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3.凡易激惹、易怒、抑郁的本病患者,或月经不调、痛经的女性,均可从肝经辨证。遵循“先治风,后治血,促风自熄”的治疗方法。血热者,宜加荆芥、防风、蒺藜等。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或用羚羊角钩藤汤加减。肝郁者宜用逍遥散;血虚者宜用当归饮子,血瘀者宜用通经逐瘀汤。
4.所有心悸、怔忡或失眠多梦的患者,均可从心系统鉴别。心阴虚者宜用天王补心丹,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古龙牡蛎汤。
5.本病患者凡有腰膝酸软者,均可从肾鉴别。肾阴虚者宜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者宜用二仙汤。
除了内服,中药外洗对慢性荨麻疹也有一定疗效。外洗药方:明矾、蚕沙、芒硝、荆芥、苦参各20克,水煎,每日数次。
荨麻疹又称皮疹或鬼风疙瘩,是一种过敏性疾病。起病快,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或淡黄色风团疹,瘙痒,伴有刺痛或烧灼感,疹消退快,常反复发作。中医把荨麻疹分为三种。
风寒型:皮疹微红发痒,天气一冷就容易发作。发作时,患者感到全身发冷,可有低热,舌苔薄白。治疗时,可酌情选择以下具有祛风散寒作用的方剂。
荆芥6克,防风6克,蝉蜕3克,金银花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浮萍6克,麻黄3克,地肤子10克,防风4克,皂荚4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荆芥穗30克。
用法:研成细粉,用纱布包好,涂在皮肤上,用手来回揉搓至皮肤发热。
风热型:皮疹绛红色,多发生于温暖天气,瘙痒难忍,全身发热,口干心烦,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苔黄。治疗时,可酌情选用以下祛风清热的方剂。
麻黄3克,连翘65438±00克,赤小豆65438±00克,白鲜皮65438±0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僵蚕12g,蝉蜕6g,苦参6g,姜黄3g,米酒50ml,蜂蜜15g。
用法:将前四味药研成细粉,再用米酒和蜂蜜调匀。
青蒿适量。
用法:直接用青蒿擦患处。如果没有新鲜的产品,在干产品中浸泡后摩擦患处。
百部15g,白酒100ml。
用法:将百部用白酒煎服,然后用纱布蘸药酒擦患处。
血虚型:红色皮疹,轻度瘙痒,常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伴有低热、心烦、口干、不想喝水,舌淡红无苔。治疗时,可酌情选用以下养血祛风方药。
当归10g、熟地黄10g、白芍10g、川芎10g、黄芪10g、蒺藜15g、何首乌10g、荆芥9g、防风65438。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当归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僵蚕10克,蝉6只。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14干荔枝,红糖30g。
用法:荔枝加适量水,煮15分钟,加糖,连汤带荔枝吃7天。
蛇蜕6克,鸡蛋2个。
用法:先将蛇蜕煎熟,煮沸后打入鸡蛋。鸡蛋煮熟后,吃鸡蛋,喝汤。
蒜苗30克,鸡蛋皮20克。
用法:* *放入锅中,加水煎服,熏洗患处,1~2次,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