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沈雁的读书心得
远游,登高,自卑。
何老刚学医的时候,陈修园的《三字经》和《时方妙用》对他有很大的启发,但却让他走了一段很短的弯路。陈是古代经典的推崇者,总是固执己见,有时还不公正地批评古代医家。更让何老绕道的是,陈修园把一些简单的医学书籍(如《本草纲目》、《百病回春》、《医者必读》等。)一样肤浅,却对他认为推理精辟的作品赞不绝口。何老推崇陈的“指导”,认为要成为名医,必须有精深的医学理论。首先要学的当然是《内经》和《伤寒论》。我努力学习张茵安和马志合编的《内经》和张茵安自编的《伤寒论》,研究了好几遍。他发现马的注释并不太深奥,而张的注释“玄妙玄妙,多妙之门”,比原著更难懂。何老,在彷徨和沮丧中,想起了李老师的教导“行远路,登高自愧不如”。学功夫不要好高骛远。于是,何老先学习了李连E的《内经》,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后,又详细学习了张景岳的经典。
何老认为《井磊》是一本好书,既全面又易学。学好这本书,就能掌握《内经》的所有要点。何老在研究《伤寒论》时,将徐陵的《伤寒论》和柯云伯的《伤寒论》与苏姬相互参照。何老认为,徐的书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伤寒论》的大致面貌,而且可以边学边用。柯《伤寒论》对苏姬的《伤寒论》注释清晰翔实,《伤寒论翼》充分展示了六经辨证的妙用。何老告诉自己这几年的学生,几十年来浏览的《伤寒论》注本很多,这两本书是最有效的。
经过短暂的弯路,何老认真吸取了教训,下定决心绝不好高骛远,坚持学以致用。他重读了小时候读过的医学书籍,如《医理》、《本草纲目》、《湖滨脉象战术》、《刷花医镜》等。仔细想想,发现以前得到的只是皮相,现在学到了一些精髓。一天晚上,他正在研究石成止嗽散的配方和原理,碰巧一个咳嗽的病人正在寻求治疗。我抱怨说,我感冒后咳嗽了十多天,吃了很多剂药,如辛温解表,苦寒清热等等。据程说,何老说:“肺属金,怕火者,热则咳;金色的自然只是干涩,怕冷的人也在太冷的时候咳嗽。"何老用止嗽散和杏仁、贝母治疗. "不存在过度攻击的危险,很可能是开门驱贼。“服用后,病人会在两天内康复。所以,何老常说:“有些看似浅薄有效的书,远胜于那些虚构多嘴的书。"
勤于学习《内经》,广泛收集方剂
对于仲景的名言“勤求古训,多学验方”,何老把“方”字理解为治病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药方。何老学的是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他对唐宋到近代的医生没有偏见,取其所长为己用。比如刘和坚,从《内经》研究得出“六气皆火化”,后人说他是“寒门”。何老指出,刘和健不仅创造了祛风童生散等治疗重感冒的方法,还创造了治疗“风疳”的地黄银字。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熟地黄、山茱萸等。药方里全是温补感冒的药。你怎么能说他是冷派呢?又如李东垣,他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等多种以脾胃为基础的补阳益气方药,被誉为“暖脾胃学派”。而具有解表清热、解毒散结功能的普济消毒饮,则是董源的代表作。怎么能说他是“温补派”呢?又如善用地黄,被人们戏称为“张地黄”,是地道的“温补派”。而何用白虎汤加味的“玉女汤”则被叶用于治疗热病、气血灼伤;他的《银豹汤》不是一味地用炭止血药,而是用黄芩和黄白治疗虚火所致的各种出血。怎么能说他是泥热身呢?
何老认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把病管好。吴鞠通的《伤寒论》是他研究的重点。虽然后人对吴颇有怨言,说他的书抄袭了叶的《临证指南》医案,并强行画出三焦辨证等等。何老还发现了吴对图书校勘的疏忽(见《论古籍校勘的疏忽》一文)。但是,这本书是治疗热病的必读之作。其中,吴的银翘散、桑菊汤、三仁汤、汤等都是辛凉解表的名方,尤其是吴的三甲复脉汤,为什么还经常使用?|
如果说吴的《伤寒论》是单家之见,那么的《温经论》除了《内经》和《伤寒论》对温病的规定之外,还有着丰富的内容。虽然王也有偏寒,有时固执己见的缺点,但这部书可以和《伤寒论》一起作为治疗伤寒的双刃剑。
何老认为,中医是不断发展、修正、补充的。明末以后的医书最实用。他经常指导学生只能浏览卷帙浩繁的中医书籍,如古代的《钱进方耀》、《外台姚蜜》,而清代的《医宗金鉴》和近代的《医热西经验录》要细读。
黄卷灯笼,勤于写字。
何老从12岁开始自学中医,到现在已经80多年了。80多年来,他从未停止阅读。何老用双手和眼睛学习。认真精读医学书籍时,一定要拿着笔,边读边写。何老刚学医的时候,用纸卡写难题。成名后,他写得更广了。线装书中医书的“顶”很宽,意在留白,供读者写评语和体会。例如,他在《中风门临床指南》中首次提出“苦中带苦,性微寒泄热,可治肝火引起的高血压”,并加以有效尝试,撰写了《叶治疗中风的启示》一文,发表在《中医杂志》上。再如,他在读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要》时,将各家名案进行了归纳,并做了分析,附在文末。很多同事都在争相抄袭,互相学习,以为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受益更多。
何老有两种笔记本,一种是记录学习心得,一种是记录效果。几十年如一日。现在,他虽然已经84岁了,却订阅了20多份报刊杂志,一行一行地读,用高倍放大镜逐字逐句地抄。“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不工作”是他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