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花
学名:鸡蛋花
别名:栀子花、蛋黄花、大季花。
夹竹桃科,鸡蛋花属。
地理分布: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我国有引种栽培,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均有栽培。长江流域及其北方地区需要温室栽培。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丰满多肉。叶大而厚,纸质,多丛生于枝顶,叶脉在叶缘附近连于一侧。数朵花簇生在枝顶,花冠呈管状,直径约5-6厘米,5裂,外乳白色,中心鲜黄色,极香。花期:5月-65438+10月。鸡蛋花夏开,清香淡雅;树叶落下后,光秃秃的树干自然弯曲,看起来很美。适合在庭院和草地种植,或盆栽。花的香味可从香料中提取,或晒干用于饮料加工,也可入药。
繁殖方式:扦插或压条繁殖非常容易成活。
别名栀子
来源为鸡蛋花[P.Rubra L.var. Acutifolia (Poir。)贝利;四川喜树。],以花为药。夏天摘花晒干。
性味甘凉。
功能:清热解毒,利尿止咳。可用于预防中暑、肠炎、菌痢、消化不良、小儿疳积、传染性肝炎和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1 ~ 3人民币。
摘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鸡蛋花,夹竹桃科落叶小乔木,又名栀子花,因花瓣白色,花心微黄而得名,很像蛋清裹蛋黄。每年的四五月份,端庄典雅的鸡蛋花相继绽放,香气浓郁,令人心旷神怡。五片花瓣依次叠放,就像小孩子折的纸风车。其实鸡蛋花除了白、红、黄之外还有两种,可以用来提取精华制作高档化妆品、香皂、食品添加剂,价格相当高,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潜力;花也可以晒干用来泡茶,俗称鸡蛋花茶,有治热泻、润肺解毒的功效。
鸡蛋花树形优美,分枝多,奇形怪状,形态各异;叶子像枇杷。冬天落下时,在枝头留下半圆形的叶痕,颇似鹿角,斑点美丽。可谓热带地区小乔木造景、庭院布置、盆栽观赏的首选。树皮薄,灰绿色,富含有毒的白色汁液,可外用治疗疥疮、红肿。木材呈白色,质轻而柔软,可用于制作乐器、餐具或家具。
鸡蛋花的故乡虽然远在美洲的墨西哥到委内瑞拉,但现在它已经遍布全球的热带地区和花花世界。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见彩图)。典型的花在短轴上生长受限,有花萼、花冠、产生生殖细胞的雄蕊和雌蕊。有学者认为裸子植物的孢子球根也是“花”,而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被子植物才有花,所以被子植物也被称为开花植物。花的各个部分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变化很小,所以人们长期以来把花的形态结构作为被子植物分类、鉴定和系统进化的主要依据(见被子植物)。
花结构
关于花结构的本质,一贯的观点倾向于把花看成是节间缩短的短畸形枝,花的各个部分在形态结构上具有叶的一般属性。德国诗人、剧作家、博物学家歌德(Goethe 1749-1832)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花是适合繁殖的畸形分枝。这一观点得到了化石记录和许多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证据的支持,能够很好地解释大多数被子植物花的结构,所以一直延续至今。
一朵完整的花包括六个基本部分,即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其中花梗和花托相当于树枝,其他四个部分相当于树枝上的畸形叶,常统称为花部。一朵花的四个部分都具备的叫完全花,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叫不完全花。
花的各个部分(如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等。)和花序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适应性变异,从而形成了各种类型。
形态结构花的形状多种多样,在大约250,000种被子植物中,有250,000种花型。但是所有的花仍然有相同的结构图,它们的组成通常是:
花托与花茎相连的部分由节组成,节上附有花的可育和不育附属物。这些节往往因为节间的缩短和抑制而紧密拥挤在一起,导致花托明显变形,因此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与茎有很大不同。附着在花托上的不育部分(苞片、萼片、花瓣)可以以螺旋或旋转的方式紧密排列在一起。车轮排列时,往往是上下轮交替排列。有些植物有同类的器官,如花瓣,可以形成两轮或两轮以上(双花),如双桃花。
花萼在花的最外面,保护花的其他部分。可分为几个萼片,其形状和结构与叶或苞片非常相似。绿色萼片含叶绿体,表皮有气孔(器官)和表皮,但很少像叶片一样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在形态学上,花萼被认为是一片畸形的叶子。萼片一般呈轮状排列,但有些原始科,如毛茛科,呈螺旋状排列。它们也可以是花瓣状或与退化的花瓣结合。萼片极度退化时,变成细牙、鳞片、刚毛或小突起。受精后花萼脱落或宿存,宿存花萼对果实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花冠在花萼内,花冠通常可以分成几片,称为花瓣。花瓣一般比萼片大,在形态学上,花瓣也被认为是叶状器官。花萼和花冠统称为花被。花瓣的表皮上,也可能有气孔和表皮。花瓣的大小和形状变化很大。有些非常大,有些相当小,甚至退化成鳞片、刚毛或各种腺体。除了花冠的保护作用,花瓣的颜色和香味对吸引动物授粉也有重要作用。花冠有多种鲜艳的颜色,是因为细胞含有细胞液中的有色体和色素,受细胞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风吹花的花被很不显眼,或绿色或几乎无色。
根据花瓣的分离或组合、花冠下部合并形成的花冠筒的长度、花冠裂片的形状和深浅,可将花冠类型分为:管状(向日葵的管状花)、漏斗状(甘薯)、钟状(桔梗)、轮状(番茄)、唇形(芝麻)、舌状(向日葵的舌状花)、蝶形(花生)、十字形(花生)。其中,管状、漏斗状、钟状、车轮状、十字形的花冠,花瓣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些花呈放射状对称。而唇形、舌状、蝴蝶状的花冠,花瓣形状大小不一致,两边对称。有些花,比如美人蕉,是不对称的。
雄蕊群是一朵花中所有雄蕊的总称。在各种植物中,雄蕊的数量和形态特征相对稳定,常可作为植物分类和鉴定的依据。一般原始类群的植物都有大量的雄蕊,多轮并排排列;更进化的群体数量减少且不变,或与花瓣数量相同,或数倍于花瓣数量。在一朵花中,如果有四个雄蕊,其中两个花丝较长,两个较短,则称为二型雄蕊,如唇形科和玄参科的植物;再比如一朵花有六个雄蕊,其中四个长,两个短,称为四强雄蕊,比如十字花科植物。此外,雄蕊中的花丝或花药往往是平行连接的。如果花药完全分离,花丝结合成束,称为单雄蕊,如蜀葵、棉花等。平行连接成两束的花丝称为二型雄蕊,如蚕豆和豌豆;组合成3束的花丝称为三体雄蕊,如连翘;4束以上称为多倍体雄蕊,如金丝桃、蓖麻等。反之,花丝完全分离,而花药相互结合,称为一妻多夫雄蕊,如菊科、葫芦科等。
每个雄蕊通常由一个花药和一根带有花药的细丝组成。花药附着在花丝上的方式可分为:①花药全部附着在花丝上,如莲;(2)药型,仅花药基部着生于花丝顶端,如莎草、小檗;(3)载药,花药背面附在花丝顶端,如桐树;(4) T形药,花药背面中心点在花丝顶端,易摇动,如小麦、水稻;⑤分化广的药物,药室完全隔成一条直线,附着在细丝顶端,如地黄;⑥“葛”药,药室底座敞开,栽于灯丝之上。
通常每个花药由两个花药组成,每个花药有两个花粉囊,包括药壁和产生小孢子的药室(孢子囊)。从花药壁到发育后期,可由表皮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四层细胞组成。每个孢子囊中有许多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四个单倍体小孢子。之后,每个小孢子(核)再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营养细胞(或管胞)和一个小的生殖细胞(核)。此时,具有两个细胞(即雄配子体)的花粉粒基本成熟。成熟花药开裂前,花药之间的分隔可能已经打破,四个孢子囊的花药变成两个花粉囊。花粉粒从开裂的花药中释放出来。花药开裂方式有:①纵向开裂,沿两个花粉囊的结合处开裂,如油菜和牵牛花;②横向开裂,即沿花药中部横向开裂,如木槿、蜀葵等。③多孔性,花药顶部有小的孔状裂隙,如茄子、番茄;(4)花瓣分裂,花药侧壁分裂成数片花瓣,如樟树和小檗。
雌蕊群是一朵花中所有雌蕊的总称。雌蕊位于花的中心,由含胚植物的心皮组成。一般认为心皮是雌蕊的基本单位,一朵花中可能有心皮或多个心皮组成一个雌蕊群。心皮是不正常的叶子。心皮卷起后在心皮连接处形成的缝线称为腹缝,而对侧即心皮中肋为背缝。
由一个或多个心皮形成的雌蕊通常在基部分化成可育和膨大的部分,称为子房,在子房之上是不育部分,即花柱和柱头。根据子房在花上的不同情况,可分为:上子房——子房底部与花托相连,此花称为下花。如毛茛属和金丝桃属;下部子房-整个子房被陷在花托里,与花托完全愈合。这种花叫上花,比如南瓜;还有半下位子房——子房的下半部与花托愈合。这种花叫做附生植物,比如甜菜。花被花托膨大成杯状或壶状,子房着生于中央。子房周围的花被和雄蕊仍然是上位子房,如桃花,所以花被花可以有上位子房或半下位子房。另外,根据心皮的数量和组合方式,雌蕊可分为单雌蕊和复雌蕊两大类。单雌蕊也叫离心皮雌蕊,一朵花只有一个心皮,如大豆、桃等。在一朵花中也有许多彼此分开的单雌蕊,如毛茛和草莓。复雌蕊又称合心皮雌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心皮结合而成,其中子房为合心皮,花柱与柱头分离,如蓖麻和石竹。子房与花柱和独立的柱头相结合,如棉花和向日葵;还有子房,花柱,柱头都是组合在一起的,比如油菜,柑橘。从系统发育的角度来看,单雌蕊是比较原始的类型。
柱头位于花柱上端,表面粗糙,有粘性,是接收花粉的地方。一个或几个胚珠着生于子房。放置胚珠的地方叫胎盘。胎座常分为:①边缘胎座,单心皮一子房,胚珠附着于心皮腹侧缝,如豆类;②侧胎座,由两个以上心皮组成的子房,胚珠附着在心皮边缘,如油菜、黄瓜;③腋生胎座,由许多心皮组成的多室子房,胚珠生于子房的轴部,如棉花、柑橘等;(4)特力中央胎座,由心皮组成的一室子房,胚珠附着在与子房壁分离的中轴线上,如石竹;⑤基部胎座,胚珠生于子房基部,如菊科;⑥顶生胎座,胚珠生于子房顶端,如瑞香。胚珠由珠被和珠心组织组成。通常,每个胚珠中有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单倍体大孢子,其中三个迅速退化,只有1个大孢子经过数次有丝分裂产生多细胞胚囊(雌配子体)。
此外,花的每一部分的基部常有蜜腺,称为花内蜜腺。
如果一朵花有四个部分: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则称之为完全花。如果缺了一部分,就叫残花。一朵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称为两性花;有些植物的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称为单性结实。只有雄蕊是雄花,只有雌蕊是雌花,比如橡树和柳树的花。如果雌花和雄花在同一株植物上,这种植物称为雌雄同株,如橡树;如果雌花和雄花种植在不同的植物中,则称为雌雄异株,如柳树。有些植物在同一株植物中可以有两性花和雄花、雌花,而有些植物,如猕猴桃,既有两性花,又有雌花和雄花。
花型和花型各种植物的花的形态结构特征可以用花的横切面图来表示,称为花型。比如棉花(图7)。也可以用一些符号和数字的公式来表示,称为花程序。比如棉花的花型是:K (5+3),C5,A (∞) G (3-5: 3-5),其中K代表花萼,C代表花瓣,A代表雄蕊,G代表雌蕊。p代表花被。数字写在字母的右下角,如数量多的用∞表示,排列超过一轮的用+表示,()表示并集。在G字的上方或下方加一条横线,分别代表下子房、上子房和半下子房。在“G”字右下角的数中,心皮数在冒号“:”之前,心腔数在其后。花型前面的符号是*,代表辐射对称花,↑代表双侧对称花,♀代表雌花,♂代表雄花,♂代表两性花。
在开花过程中,植物生长发育到生殖阶段,茎上的部分或全部顶端分生组织停止产生营养叶,从无限生长变为有限生长。花可以出现在主茎的顶端或侧枝的末端,或者两者都有。许多植物的开花包括花序的形成。
在生殖阶段开始时,最容易看到的现象是体轴的快速增长。在禾本科和有鳞茎的植物中尤为明显。在长轴上产生单朵花或1个花序。如果把花种在分枝的花序上,腋芽加速时就接近成花了。
开花诱导成花的时期和方式(或称花芽分化期)是由植物固有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植物只有在某种外界环境下完成营养生长,达到一定的生殖阶段,才能成为花。大多数情况下,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能否成花是由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的。许多植物对昼夜相对长度(光周期)和温度的变化有一定范围的需求,在这两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进入生殖期。
在顶端诱导开花时,原营养茎顶端的分生组织细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细胞质明显变厚,原来的大液泡分散成许多小液泡。其他细胞器特别是线粒体的数量大大增加,细胞的呼吸作用增强。之后囊泡数量明显增多,伴随着细胞核的增大,核仁的体积也明显增大。在这个增大的细胞核中,诱导分生组织中分散的染色体与集中的染色质的比例高于营养茎尖中的比例。此时,在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中,RNA合成加快,随着新的核糖体的形成,蛋白质的总数也增加。另外,在前期开花因子的刺激下,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非常旺盛,有丝分裂指数突然上升。
诱导期后,DNA合成和进一步的有丝分裂也被激发。这样细胞数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花原基。上述发生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花形态发生期。顶端分生组织进入生殖期后,花分生组织的发生有明显的形态变化。这些变化与营养阶段无限生长的停止和侧附器以各种方式产生密切相关。在营养生长期,顶端分生组织向上生长,在新叶间隔开始之前变宽。相反,在花的发育过程中,随着花器官的不断出现,顶端分生组织的面积逐渐减小。有些花在心皮发生后仍有一些顶端分生组织,但它们停止运动,而另一些花则从顶端分生组织的顶部产生心皮。根据花的类型不同,花器官可呈螺旋状排列至顶端;或者某一个器官(如花瓣)在同一层次形成一轮或两轮,然后另一个器官(如雄蕊)紧随其后。
参考资料:
/view/28606.html?tt亚热带地区。
希望你对我的回答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