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之旅(1)
早上早起,洗漱,直接去机场。天亮之前,路上的车很少,尽职尽责的红绿灯站在路口,按时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在机场停留了大约40分钟后,为我送行的旅客和亲友的数量增加了,咸阳国际机场T2航站楼前的交通非常拥挤。
进了楼,就更热闹了。那些收拾行李、办理登机牌、排队安检的人……看起来很乱,但一切都井井有条。我们一家四口也顺利办理了手续,打印登机牌,托运行李,过安检,等轮渡登机。
飞机划过天空的那一刻,我很激动。用不了多久,我就要踏上那片神奇辽阔的黑土地了。虽然这是第二次,虽然距离上次踏上东北平原只有不到五个月的时间,但我依然激动不已。我对这片热土的眷恋,源于我的大学生活。有我亲爱的同学,毕业二十多年了,有的见过几次面,有的再也没见过面。从青涩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人再到中年,往事模糊而清晰...
航班在石家庄停站,所有乘客都被广播告知下飞机短暂休息。
再次起飞,轻微颠簸后,飞机进入稳定飞行状态,天气晴好。在万米高空俯视大地,山川河流一目了然。它越往北飞,就变得越亮,山也看不见了。脚下的田野纵横交错,远处的地平线从舷窗望去像一个巨大的圆圈。已经过了中午,午饭也结束了。再过半个小时,航班又要降落了,我很快就要到达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长春。
飞机安全降落在龙嘉机场,同学们已经在外面等着了,拿行李是要费点事的。出了机场,我看到他远远的向我招手,三步并作两步,我赶紧跟他打招呼。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接着是一个大大的拥抱。他还是记忆中的他,矮矮的个子,一双灵动的眼睛,却胖了不少。二十多年的岁月已经刻在了他额头的皱纹上。因为天气冷?或者说激动,他的脸红了。介绍了妻子和儿子,互相打了招呼,把行李推到停车场,他去开车。我抬头看着天空,蓝蓝的。
车开上了高速公路,去了他家,没有去长春。长春市所属的农安县,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在大长春都市圈一小时经济圈内。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产品资源、完善的产业体系、坚实的发展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下午两点,我到了他订的酒店。室外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冷,室内的暖气也很棒。呆了一会儿,我又去了他家,嫂子和孩子都在家。县城没有旅游景点。一座著名的辽代宝塔建于987年前的辽朝。它是辽代黄龙府留下的唯一古建筑,所以又叫黄龙塔,也是中国最北的佛塔。宝塔高44米,实心砖密檐,八角* * *十三层。
我在古塔前拍了张照片,然后去了预定的餐厅。东北农村的装饰风格,对我这样一个西北人来说,新颖而亲切。菜肴非常丰富,都是大盘子大碗,完美展现了东北人豪爽好客的真性情。不管分开多久,见面总要喝酒,他还约了亲戚陪我们。令我惊讶的是,我们同姓。我们姓少,能在千里之外遇到同姓的人,足见对同学全家的关怀。
东北天黑得早。愉快地喝着酒,聊天更愉快。说起20多年前的点点滴滴,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大家都已经有了几分醉意,饭局也就结束了。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走出酒店,我热得一点也感觉不到冷。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醒了。刚过六点,东方的天空是鱼肚白。天气预报显示气温为零下20度。我洗了个澡,下楼出了酒店大门。西游记向东拐,拐进了不远处的人民公园。脚下的雪发出“嘎吱嘎吱”的欢快叫声。穿过厚重笔直的杨树林,一座雄伟的寺庙映入眼帘。正门建筑上布满了“Kongoji”。沿着小道继续向东,阳光也肆无忌惮。它试探性地加深颜色,浅黄、黄色、暗黄,最后大胆地变成金色,透过光秃秃的树枝倾泻而下,映在林间的雪地上,变成金色的线条。花园很大,有走廊和亭子,健身器材,旱冰场,门球场,人工湖和休闲椅。
看了看时间,感觉孩子已经起床了,我也原路返回。在酒店门前,同学的车停在那里,上楼进了房间。夫妻二人热情地询问休息怎么样,房间暖和不暖和,外面冷不冷。离开房间吃了早饭,我们告别了小姑子,同学开车带着我们一家去了长春高速。大年初三,路上的车还真不少。经过长春后,由于道路拓宽,汽车转入三奥二国道前往吉林市。公路两边的平原渐渐变成了丘陵地带,树更多了,雪也更多更厚了。
临近中午,我们到了吉林市,先去吃了满族特色的乌拉火锅。三楼,店铺的门槛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明黄色灯笼,用满文和汉字写着“千亿来了”。店里摆着一口景泰蓝大铜锅和一套华丽精致的满族服饰,旁边的木制方盘上摆满了“玉米哑巴”,供顾客免费品尝。店里客人很多,装修充满了满族风情。不同的隔断用实木分割。服务员穿着清朝的长袍和短袍,戴着红黄相间的帽子。牌匾有自己的特点。出纳不叫出纳,叫“会计室”,操作室不叫操作室,叫“御膳室”。
乌拉火锅的锅类似于老北京涮肉用的铜锅,但更为精致,中间烧炭,下面的茶托和锅四周用景泰蓝,或饰以几条五彩的龙或花,雍容华贵,栩栩如生。东北人不擅长吃辣,汤以清淡为主,但也很讲究。以鸡汤为基汤,加入人参、天麻、枸杞、红枣、桂圆、当归等名贵中草药,久煮而成。加上东北酸菜、榛蘑、野蘑菇、蚝油黄、虾、蟹等。,通过煮、炖、焖、焖等烹饪方式来控制火候。吃起来肥而不腻,鲜而不懈,淡而不瘦。
其实专程逛一圈吉林市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学生说今年长春这边雪少,吉林雪多,有比较好的滑雪场。另一种是邀请四平的同学过来聚一聚。
吃完乌拉火锅,开车去了吉林北山。北山位于吉林市西北部,面积128万平方米,海拔200多米。是一座集寺庙与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园林。前方五六十米,眼前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山门,蓝色牌匾上写着威严的金色隶书“北山”,正下方挂着四盏喜庆的红灯笼。过了山门,我豁然开朗,四面环山,亭台楼阁,一座卧波桥横跨湖面。虽然是冰天雪地,但恍惚中能看到碧波荡漾,香气阵阵。
花园里非常热闹,挤满了人,各种颜色的小贩在叫卖。糖葫芦、冻梨、烤干鸡蛋、糖葫芦、栗子蛋糕...除了糖葫芦,都是西北看不到的舶来品。湖面结了冰,冰上坐满了溜冰的人,有老人、小孩、中年人、年轻人、男人和女人。在湖岸附近,一个小地方被栅栏围了起来。八九个人挥舞着球棒,在打冰球。过了卧波桥,更多的人摩肩接踵,一路上山,右手边一座寺庙的墙上有一个大大的“佛”。百度百科上说:“北山寺是佛、道、儒三教的混合体,民间神灵供奉于一室。庙里放满了俗不可耐的烟火,反映了清末民初东北的民俗。这种格局在国内其他寺庙非常少见。站在北山脚下,仰望东峰,只见山川庙宇耸立。爬上楼梯,依次可以看到范学堂、关帝庙、王耀庙、李侃宫、黄愚亭等著名建筑,其中黄愚亭是北山古建筑中最高、最大、最宏伟的建筑。”
我儿子迫不及待地想玩雪。他沿着山路下山。远处传来欢声笑语,大人小孩在山谷里的小冰雪乐园里玩得不亦乐乎。项目很多,因为时间关系,孩子们选择了玩雪圈。拉着轮胎形状的雪圈,乘扶梯到最高点,然后高速滑下雪道。有的人一个人滑,有的人全家一起滑,有的人互不相识。坐在雪圈里,前面牵着后面人的脚,依次串成一串。这样玩更快更刺激。五点左右,我们下山,和四平的同学相约去订好的酒店。
晚餐选择了松江西路的“老白肉馆”,古色古香的店面,左右挂着一串红灯笼,正上方是大大的店名,下方是名人题写的“百年老字号”。在点餐的间隙,我穿过马路来到松花江,离雄伟的临江门大桥不远,河中央的巨大立柱斜拉着几根钢缆支撑着整个桥面。夜幕下,钢索上装饰的彩灯不时变换颜色,倒映在江面上,美不胜收。
菜品依旧是东北菜,蒜泥血肠,爆炒鹿蹄筋,酸菜炖粉条,白肉……中华店到了打烊时间,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温馨。
第二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早起,去北山公园散步。山顶的寺庙在清晨耀眼的阳光下更加雄伟。公园里已经有很多人在做早操,散步,慢跑,放风筝,还有几个人在冰上和狗比赛。八点回到酒店后,我收拾东西离开了房间。楼下面馆的人都吃了一大碗热汤面。告别四平的同学后,我们上了高速公路,返回长春。
长春被誉为“北国春城”,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也是亚洲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作为曾经的“伪满洲国”的首都,见证了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的完整历程,古迹众多。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吉林省省会,也被国务院定位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历史悠久、现代城市底蕴深厚的城市,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和电影制作基地,被誉为“东方底特律”、“东方洛杉矶”、“东方好莱坞”。同时也是中国光学、生物制药、轨道客车等产业的发源地。
由于行程原因,我们直接去了位于宽城区光复路北侧的“伪满故宫博物院”。我跟着解说员一路来到“幸运门”,站在门前。我感到非常难过。所谓的宫殿,看起来简单简陋,内府青砖灰瓦,但也不过是扩建的四合院和那些厅堂建筑,也不过是北京一个大家族的水平,没有当年的皇家气派。但是佛寺还是有的,祖先还是要祭祀的。看看溥仪的佛寺,祠堂,皇家宴会厅。虽然他们富丽堂皇,极力打扮,但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皇室的没落。试想一下,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堡”里的主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躲在那张华丽的面具后面,是多么的颤抖和卑微。皇帝宝座上的溥仪,后面是支离破碎的龙盘。在长春,他像一只时刻提心吊胆的金丝雀,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最压抑、最屈辱的十三年。前任皇帝一心要复辟清朝,愿意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但日本人只是想让他做个傀儡,做个侵华工具,仅此而已。历史的车轮是残酷的,也是进步的。虽然残酷地碾压了一个曾经孤独的帝国,但幸运的是,也造就了一个更加辉煌的大中华。从皇帝到傀儡再到平民,他脱胎换骨,极其幸运。
本来想给这段惨不忍睹的近代史足够的尊重,也带着孩子去触摸那种原本高高在上的情不自禁的参观。当我从里面走出来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被压抑的愤怒,不是对任何人或国家,而是对那段曾经发生的苦难历史。书面投诉苍白无力。以史为鉴,纪念历史的唯一方式就是做自己。不知道教育孩子的目的达到了没有,反正我又上了一堂深刻的励志课。
我又去了南湖公园。公园里到处都是树,森林里厚厚的落叶上有一点点积雪。白桦树最吸引我,但不是很多。白色光滑的树皮上有许多黑色的眼睛。看着他们,我的耳边回响着朴树那首磁性忧郁的歌“宁静的村庄里有白色的雪,鸽子在多云的天空下飞翔,白桦树上刻着那两个名字。他们发誓要相爱一辈子,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天空依然阴沉沉的,鸽子依然在飞翔。谁能证明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活,雪还在下,村庄还在安宁,年轻人正在白桦林中消失?噩耗传来的那天下午,我的心上人死在了一个遥远的战场上。她默默地来到白桦林,每天都在那里热切地等待。她说他只是在远处迷路了,他一定会来到这片白桦林。"
去齐齐哈尔的火车票是下午6点20分,我们在南湖公园旁边找了一家餐厅吃饭,同学带我们去了长春站。简单告别后,我们进入候车大厅。
晚上十点,火车准时到达齐齐哈尔,我们出站时,大齐的张哥来接我们。小儿子小声说有点饿了,就带我们去了一家不错的烧烤店。正月初四,人不多但味道正宗。街对面的酒店已经11点了。哥哥说明天早上来接我们吃早饭。
农历正月初五,又叫“破五”,各地不一样,所以来历也不一样。有姜子牙打破了她,有姜子牙打破了禁忌,有姜子牙遇到了财神,无一例外都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这一天有个习俗叫“赶五穷”,也叫“五鬼”,就是赶走智穷。黎明时分,燃放鞭炮,打扫卫生,开门营业。中国东北习惯在这一天吃饺子。哥哥带我们去取车,吃了饺子,一前一后开车去扎龙。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世界闻名的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265,438+0,000公顷。它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北方同纬度最完整、最原始、最开放的湿地生态系统,已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重要湿地名录”。自然保护区是水鸟和其他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天堂。主要保护对象是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系统。全世界有15种鹤,中国有9种,扎龙有6种。全世界丹顶鹤不到2000只,有“世界大湿地,中国鹤的故乡”之称的扎龙有400多只。
等我们进了保护区,把车停好,我嫂子和我儿子就陪着我们一家人去了灌河区。我上次来的时候,芦苇是金色的,站在细长的枝头上的白色芦苇在风中起舞。这一次,早春时节,成片的芦苇已经收割完毕,成堆成堆,整个保护区的视野开阔了许多。此时此刻,碧波荡漾的原始湿地像一面巨大的镜子,静静地仰望着天空。踩在冰上,很冷,但是很好玩。我从未见过如此透明厚实的冰层,冻结着水草、昆虫和气泡,或多或少,或多或少的密集或稀疏,试图向上漂浮,仿佛要冲破羁绊,拥抱蓝天。不远处残留的芦苇丛里,传来“打嗝,打嗝”的声音。循着声音,两只一米多高的丹顶鹤正在仔细梳理羽毛。他们雪白的头上戴着鲜红的王冠,就像一颗耀眼的红宝石镶嵌在白金的王冠上。它们的脖子细长而呈黑色,身上覆盖着白色光滑的羽毛。它们的腿细长,尾羽像一把黑色的大蒲扇。偶尔还会挺胸抬头四处张望,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只有当人们走近时,它们才会抬起尖尖的喙,警惕地盯着它们。
越往前走,仙鹤的歌声越多,隐约能看到三三两两的仙鹤和芦苇丛中一些不知名的鸟。在灌河区附近的饲养室里,一大群丹顶鹤正在争先恐后地鸣叫,仿佛在迎接远方的客人。进来之前,我以为这么冷的天应该没什么游客。但是当我走在木条铺成的栈道上,远远的就看到很多人站在观鹤台上。平台对面是一个小土坡。十点半,一个年轻的鹤训师出现在土坡的高处。只见他伸着胳膊,手里挥舞着红旗。在他身后,埋伏许久的一大群仙鹤冲了出来,一边奔跑一边拍打着翅膀,颇有仪式感。接下来,驯鸟师竹竿一挥,巨大的翅膀在我们头顶上一闪而过,然后在一片蓝天中翱翔,蔚为壮观,绕场一次又一次从我们头顶掠过。最后姿态优雅的缓缓落在台前的冰面上,从容踱步。
离开扎龙的时候,我问我哥,你常来吗?哥哥说,来,经常来,但是这么冷还是第一次来。
出了景区,我们一前一后开车进城去嫩江。在和平广场的河堤周围,许多消防车停了下来,两辆汽车被困在茫茫冰封的河上。多名交警在维持秩序,江面上严禁车辆行驶,消防人员忙着救援。本来是要去玩河上漂流的。这种情况,呃...看着吓人,还是算了吧。两点多,和哥哥嫂子吃了午饭,回酒店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