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丸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六味丸别名5组成6制法7六味丸用法用量8功能主治9处方10六味丸药理作用11中药部颁布的标准。11.1拼音名称11.2标准号11.3制作方法11.4制作方法11.5汉字16558。不查11.7功能与适应症11.9用法用量11.10规格11.10。12六味丸说明12.1药品类型12.2药品名称12.3药品汉语拼音12.4药品英文名12.5成分12.6性状65438。+02.7作用类别12.8适应症/功能主治12.9规格12.10六味丸的用法用量12.1禁忌12.12六味丸的不良反应13注意事项。56438.6666666566

2六种成分的英文参考药丸

3.总结六味丸为方名,来源于《注释妇善方》第24卷,即《小儿医证直诀》第1卷底部记载的六味地黄丸别名[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了这种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4六味丸的别名原为地黄丸,又称六味丸[2]。

5.熟地黄八钱,山茱萸肉、山药四钱,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三钱[2]。

6.药为法终,蜜为丸,梧桐树大[2]。

7六味丸用法用量每次服三粒,空腹温开水送服[2]。

8功能主治滋补肝肾[2]。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耳聋,小儿不适,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舌燥咽痛,舌红少苔,脉数;现代还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结核病、神经衰弱、糖尿病、甲亢、肾结核、功能性子宫出血、恶性肿瘤等[2]。

9方中,熟地、滋肾、填精为君药;山茱萸能滋补肝肾、涩精,山药能补脾肾、固精。三味药合用,达到补三阴的作用。与茯苓配伍,能冲淡脾湿,助山药益脾,防止山药敛邪,泽泻能清肾浊,防耕地油腻,敛邪,能清肾虚火;牡丹皮可以清肝泻火,控制山茱萸的温度,防止酸性和邪气的收敛。* * *是辅助药[2]。诸药三补三清合,开窍收窍,以养而不留邪,泻而不伤正气,为中泻之补,泻之补[2]。

10药理作用本方能增强体力,促进免疫功能,改善肾功能,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2]。此外,在接种移植性肿瘤的初始阶段,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活性,提高荷瘤动物的存活时间[2]。临床研究:本方具有降低食道癌的作用[2]。

11中医部颁布的标准11.1拼音名称六味丸

11.2标准号WS3B023290

11.3制备方法地黄160g五味子80g山药80g泽泻60g牡丹皮60g茯苓60g。

11.4,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0克粉末加入80 ~ 1000克炼蜜,制成蜜丸。

11.5性质本品为棕黑色蜜丸,味甜微酸。

11.6鉴别取本品,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呈三角形卵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4 ~ 40μ m,脐点呈短缝状或人字形。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溶于水合氯醛溶液;菌丝体无色或淡褐色,直径4 ~ 6 μ m,薄壁组织灰褐色至暗褐色,细胞多皱缩,含褐色细胞核。草酸钙簇晶存在于无色或淡黄色的薄壁细胞中,有时几个排列成行。种皮表皮石细胞表面呈多边形,壁厚,有细孔和沟槽,细胞腔内有褐色物质。薄壁细胞呈圆形,有椭圆形凹坑和整合凹坑。

11.7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的相关规定(附录第2页)。

11.8滋补肝肾的功能与主治。用于神经衰弱,头晕目眩,心悸耳鸣,头晕目眩,夜尿频。

11.9用法用量:口服1丸,每日2次。

11.10规格每粒重9g。

11.11存储密封。

12六味丸说明书12.1中药药品类型

12.2药品名称六味丸

12.3药品中文拼音12.4药品英文名称12.5成分12.6性状12.7作用类别12.8主治/功能主要用于滋补肝肾。用于神经衰弱,头晕目眩,心悸耳鸣,头晕目眩,夜尿频。

12.9规格每粒重9克。

12.10六味丸用法用量:口服1丸,每日2次。

12.11禁忌12.12不良反应12.13注意事项1。避免辛辣食物。

2.感冒患者不宜服用。

3.如果两周后或服药期间症状没有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去医院就诊。

4.根据用法用量服用。儿童和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本品特性改变时禁止使用。

7.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督下使用。

8.请将本产品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9.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请在使用本产品前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12.14如果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12.15六味丸的药理作用12.16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