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期子宫出血有什么治疗方法?

在两次月经期间,基础体温升高前后出现的少量子宫出血称为排卵性子宫出血。也称为月经出血。其基本特征是在月经周期12 ~ 16天经常出血,持续1 ~ 2小时至1 ~ 2天,量少,常伴有一侧小腹疼痛。出血原因可能是排卵时卵泡破裂,血中雌激素水平降低。

出血量少,一般不需要治疗。雌激素(己烯雌酚等。)在月经周期10天左右使用3 ~ 4天。

这种病一般可以归入中医“经前期”和“红白带下”的范畴。其病机常因先天肾气不足,肾阴阳失调,阴不摄阳,阳虚失调,脉络受损所致。或肾气不固,血溢于子宫外;或湿热蕴结,损伤子宫血络,血溢脉外。临床治疗总是以补肾为主。或补肾益气活血;或者滋阴补肾,控制阳虚;湿热皆隐,宜清热利湿;久病入络,有瘀血者,宜兼顾活血化瘀。

本部分选取了2个经验方,如解庆利止血汤。此外,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方药”一节中,也有部分方药可用于治疗此病,可供临床参考。

1.李青止血汤由黄柏、川牛膝、薏苡仁各65438±00克,炒牡丹皮、地榆炭、小蓟、赤芍各65438±05克,苍术、炒香附各5-65438±00克组成。

加减变化: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扁豆、炒白术;血瘀者选用蒲黄炭、五灵脂、三七、茜草炭,或桃仁、乳香、没药等。肝气郁结者加柴胡、青皮、郁金;阴虚火旺者会入生地、旱莲草、知母、地骨皮、黄芩等。

处理方法:出血时,采用上处理。出血前的治疗是在患者下次月经周期的第10+2天开始服药。根据湿热症状的严重程度,选用清肝支林汤、三妙丸、四朝丸。若有气血阴阳两虚,可用归芍地黄汤或白质地黄汤加减。其他综合征同前。一般每次月经期服用5 ~ 10剂,每日1剂,水煎服,饭前服用两次。三个疗程为1个疗程。或者平时服用白质地黄丸、归芍地黄丸、四妙丸等巩固治疗。

功效主要用于清热、利湿、止血。适应症:排卵期子宫出血。

临床应用本组38例,25例(65.8%)经上层治疗后痊愈;11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4.7%。比如一个36岁的工人,3年来每年夏天都来月经1.2。出血量不一,月经血呈紫色粘稠状,5 ~ 7天后干净。月经失调从今年夏天开始一直到4月份。现在除了上交所,还伴有腰酸背痛,四肢懒散,厌食,胸闷,小便少,平时有鱼腥味,身材肥胖。他有近65,438+00年的慢性宫颈炎病史,舌苔黄腻,脉细。妇科检查除了宫颈糜烂没什么异常。该病属于湿热伤经出血,意在清热利湿止血。上部加蒲黄炭10g。5剂后症状缓解。继续前三剂,明知该病有季节性和反复性,应提前预防,要求白质地黄丸和四炒丸交替口服。一年后随访,月经正常。

经历月经出血,即排卵期子宫出血。在这个阶段,由于肾内阴阳血气变化,联系不稳等原因,极易受到内外邪的干扰和损害,产生病变。此病与季节气候有关,常于6-9月发病和复发。此期“夏迫,地湿蒸”,宜以清热利湿为治。注意“治未病”,因为疾病在某个季节有复发的趋势,所以在第二年的前1 ~ 3个月经期出血前进行预防性治疗是合适的。通过药物治疗调节阴阳气血升降,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治疗目的。

处方来源:王静。用中药治疗月经出血38例。湖北省中医杂志,1991,(2): 21.2。索宫灵药物由马齿苋和益母草各30克组成。

治疗方法:煎服,每日1剂,出血时服用。血止住后,改用其他药物调整月经周期或治疗原发病。

功效主治本方可收缩子宫,止血。适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刮宫后出血、月经出血,以及子宫肌瘤、子宫肥大、宫内节育器脱落、电熨、不合理使用激素、盆腔炎等引起的各种出血。

用上述方剂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100例。结果:服用不超过9剂后阴道出血完全停止,83例被评为治愈,占83%。服用9剂后,阴道出血减少,但并未停止。13例被评为好转,占9%。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例如,如果患者被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继发性贫血(阴道出血持续60天以上),服用2剂该处方后出血就会停止。

根据中医治疗崩漏“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我们创制了索宫方龄方。通过初步临床观察发现,该药虽然味少,但疗效高,易于掌握,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刮宫后出血、盆腔炎等出血性疾病有止血作用。临床证明本方无毒副作用,适用于各种辨证出血(如阴虚血热、气虚出血、血瘀型、实热型)。特别适合未婚患者。

处方来源李秀珍。舒宫灵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100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0,(7):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