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用什么中成药?

北京中山医院胃肠诊疗中心的专家介绍了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不同部位或不同类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①溃疡性直肠炎:

A.初期治疗:病变局限于直肠,症状大多较轻。可用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栓剂,2 ~ 3次/d,或可的松泡沫1 ~ 2次/d,每次用1栓剂。若出现栓剂不耐受,如腹部不适、直肠刺激等,可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或美沙拉秦(5-ASA)代替,常可在2周内起效,之后改为维持剂量。

B.维持治疗:美沙拉秦(5-ASA)栓剂长期维持治疗效果较好,每晚1粒,可减少复发。栓剂不耐受的患者可以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或美沙拉秦(5-ASA),建议的维持剂量为2 g/d柳氮磺吡啶(SASP)。注意监测血药浓度、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

②左侧半溃疡性结肠炎:初始治疗常用美沙拉嗪(5-ASA)灌肠,每晚4g。如果3-4周后症状仍未缓解,可增加到早晚各1次。或加用氢化可的松100mg/100ml灌肠,但仍无效或患者难以耐受。可以口服添加或改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或美沙拉秦(5-ASA),从小剂量开始,如果可以耐受,逐渐增加剂量,如柳氮磺胺吡啶(SASP) 1g/d或。一旦症状缓解,就应该逐渐减少。维持治疗常用5-ASA灌肠,每次4g,每晚1次或每3晚1次,或口服SASP 1 ~ 2g/d,5-ASA 1.2 ~ 2.4g/d维持..那些长期使用SASP的人应该补充叶酸。

③右侧半溃疡性结肠炎和全结肠炎:初始治疗常用柳氮磺吡啶(SASP) 4 ~ 6g/d或美沙拉嗪2.0 ~ 4.8g/d,急性发作时可加用美沙拉嗪(5-ASA)灌肠或皮质类固醇灌肠。一旦症状缓解,应逐渐停止灌肠,并应减少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或美沙拉秦(5-ASA)以维持治疗。若无效,可用口服泼尼松40 ~ 60 mg/d代替。注意补铁,也可以加止泻药缓解症状。维持治疗,柳氮磺胺吡啶(SASP) 1 ~ 2g/d或美沙拉秦(5-ASA) 1.2 ~ 2.4g/d

④重度或暴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此类患者常出现全身症状,易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需住院观察治疗。到目前为止,主要治疗药物是皮质类固醇,严重者可滴注免疫抑制药物或行结肠切除术。主要措施是肠外营养肠道休息和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静脉营养与常规方法相同。皮质类固醇可每8小时静脉输注氢化可的松100mg,或每8小时静脉输注泼尼松龙30mg或甲泼尼龙16 ~ 20 mg。后两种药物钠潴留和钾丢失的副作用较小。效果不明显时,可联合美沙拉秦(5-ASA)灌肠或氢化可的松灌肠,每日2次,或联合抗生素。若皮质类固醇无效,持续静脉滴注小剂量环孢素2mg/(kg·d)可缓解病情,避免急诊结肠切除术,并适当减少皮质类固醇用量。此外,有些人使用粒细胞吸附疗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粒细胞吸附疗法是指从血液中去除活化的白细胞如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杀伤T淋巴细胞,从而抑制炎症的疗法。粒细胞吸附器是一种血液过滤器,其中填充有醋酸纤维素珠。患者的静脉血流经其中后,约有60%的活化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被吸附。此疗法每周1次,每次1小时,5次为一个疗程。因为这是对症治疗,所以需要定期维持治疗。粒细胞吸附疗法可应用于多种炎症性疾病,有效率为58.5%,高于糖皮质激素(44.2%),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8.5%,而糖皮质激素占42.9%。

⑤慢性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当部分患者对柳氮磺吡啶(SASP)、美沙拉嗪(5-ASA)、皮质类固醇无效,但不愿手术时,可采用硫唑嘌呤治疗,从50mg/d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最大2mg/(kg·d)。虽然有效率在60% ~ 70%,但需要3 ~ 6个月才能见效。因此,在减少剂量之前,往往需要在治疗的初始阶段维持泼尼松治疗至少2个月。如果6个月后硫嘌呤(6-巯基嘌呤)或硫唑嘌呤仍无效,可改为口服甲氨蝶呤(2.5mg/周),剂量可逐渐增加至10 ~ 15mg/周,或肌注25mg/周。需要8 ~ 10周才能生效。

2.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在内科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20% ~ 30%的病例需要外科治疗,切除病变肠段以获得根本治愈。手术适应症包括:

(1)药物治疗无效,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患者营养状况差,劳动力丧失,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②结肠纤维瘢痕狭窄引起的梗阻或功能障碍引起的持续性腹泻患者。

③有或可能有癌变者。

④短期(2-3天)内科治疗无效的爆发性UC或中毒性先天性巨结肠患者。

⑤急性并发症患者,如结肠穿孔或即将穿孔者,便血多。

⑥胃肠外并发症,尤其是关节炎恶化者。

近10年来,由于外科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腹腔镜和吻合器的广泛应用,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治疗观念更加更新,术后功能不断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回肠造口术和结肠造口术;全结肠切除术和回直肠吻合术;全结肠直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和回肠肛门吻合术。但术前应充分估计病情,明确病变范围,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1)回结肠切除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肠切除的中毒性先天性巨结肠病例。采用单纯回肠造口术对扩张的结肠进行减压,病情好转后进行二期肠切开术。但中毒性先天性巨结肠肠壁脆弱,缝合极其困难,近期多以一期肠切开术替代手术。

(2)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该术式适用于无直肠病变者,操作简单,术后排便功能良好。在回肠贮袋-肛门吻合术(IPAA)出现之前,这是唯一可以避免永久性回肠造口术的手术。但保留的直肠可能会复发,甚至癌变,术后需经常随访内镜检查。目前,回直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较少。

(3)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是最彻底、最传统的手术。病变肠全部切除后,虽无复发癌变之忧,但粪便、粪袋处理困难等诸多问题,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生活和精神负担。

(4)IPAA: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UC、家族性息肉病和一些直肠良性疾病,是一种理想的手术。IPAA手术是将病变的直肠粘膜和结肠全部切除,防止疾病复发和癌变,通过直肠肌鞘拉出回肠袋与肛管吻合,保留肛门括约肌和自制排便功能。盆腔储物袋的建立是回肠肛门直接吻合术的一大进步,大大减少了排便次数,从而取代了回肠肛门直接吻合术。

EGF阶梯免疫重组疗法是以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现代免疫学为基础,按照“阶梯疗法”的主流治疗策略,在国际最新超声电子结肠镜的高清视觉下,对溃疡黏膜进行靶向、毫点治疗。科学地针对遗传、环境、肠道微生物、菌群、免疫等诸多因素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利用高亲和力的EGF表皮生长因子和EGF受体(EGFR)的生物学效应,有效拮抗和阻断TNF-a的生物学活性,刺激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和分化,促进上皮细胞的快速增殖和修复。积极采取激活免疫重组等手段的干预策略,重建肠黏膜健康屏障,从而有效缓解病情,预防癌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