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哪些?
(二)功能分类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首次采用的中药分类。书中的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上品类补虚养命,中品类补虚治病,下品类专治消病,为中药按功能分类开辟了新的途径。唐代陈藏奇《本草集》根据药物的功能,提出了著名的十味药分类,即散、通、补、泻、燥、湿、滑、涩、轻、重,使这一分类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对方剂的分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过各种流派的不断补充,清代黄公绣《本草求真》的功能分类已经比较完善。书中将520种药物分为补、药、散、泻、血、杂、食七大类。平补、温补、火补、水补等各种细分,体系清晰,排列合理,易于应用,进一步完善了按功能分类的方法。
(3)脏腑经络的分类是根据药物属于哪个脏腑经络,其目的是为了方便临床用药,达到有针对性的目的。如《脏腑虚损标本方》将药物按十二脏分类:肝、心、脾、肺、肾、命门、三焦、胆、胃、大肠、小肠、膀胱。本草列举常用药物,按脏腑组分为心药组、肝药组、脾药组、肺药组、肾药组、胃药组、膀胱药组、胆药组、大肠药组、小肠药组、三焦药组。各队按补泻、凉温的顺序,陈奇先害,后利,便于临床用药。
二、现代中医的分类
(1)《中国人民药典》(2000年版)、《中药大辞典》、《中药海》(第二卷)等中药名称的首笔画排列采用此分类。其优点是将中药纳入中风指标表,方便参考。
(二)功效分类功效分类的好处是便于掌握同类药物在性质、疗效、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的特点和个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是现代中医广泛使用的一种分类方法。一般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药、化痰药、止咳药、安神药、平肝药、开窍药、补药、收敛药、催吐药、解毒、杀虫、祛湿、止痒药。
(3)化学成分分类它根据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结构和性质对中草药进行分类。例如,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可分为蛋白质和氨基酸、脂类、糖类及其衍生物、有机酸、酚类和鞣质、醌类、内酯、香豆素和异香豆素、色酮衍生物、木脂素、强心苷、皂类、甾体、萜类、挥发性成分、胡黄连苷和生物碱。这种分类便于研究中草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关系,有利于中草药的理化鉴别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4)药用部位的分类根据中药材的药用部位分为根及根茎、茎及树、皮、叶、花、果及种子、全草及树脂、菌藻、动物、矿物及其他。这种分类便于掌握药材的形态特征,便于同类药物的比较,便于药材管理。
(5)自然分类根据生药原植物或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采用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方法。该方法便于研究中药材的品种来源、进化顺序和亲缘关系,有助于中药材的分类鉴定和资源研究,有助于研究和寻找同科同属化学成分相似的新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钟干生)
附件二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中药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从中药化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中药都是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的,药物之所以有疗效,是因为它所含的某些成分在起作用。中药化学是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遵循中药理论,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主要是有效成分)的学科。从其研究内容来看,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测定和来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化学不同于天然药物化学和植物化学。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药理和临床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基本特征之间相关性的一门新兴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