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常伴有心悸、怔忡、惊恐、失眠等症状,多为精神亏虚所致,因此在诊治时必须注意照顾心神。因为中成药有?方便快捷高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适当选用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仙生脉口服液、心保丸等。由于使用方便,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对本病的认识、辨病与辨证、分型治疗以及诊治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中医辨证论治疗效确切。即使是重症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综合治疗,也比单纯西医治疗有更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优势。
关键词:
心动过缓;中医病机;辨证分型
心动过缓是指一大类心脏病,其特征是心律不齐时心率减慢。是临床常见疾病,多伴有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病窦综合征等。,而且属于中医?心悸?心慌?范畴,其病机复杂,标本难辨真假。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优势,总结如下。
1中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心悸,包括心悸和心慌,是指患者自觉心脏悸动,惊恐不安,甚至不由自主。临床上多为阵发性,每次发作均因情绪波动或过度劳累所致,常并发失眠、健忘、头晕、耳鸣等症状[1]。《伤寒论》正式提出?害怕吗?疾病名称;“金匮要略?惊呕下血胸瘀血证的辨治。害怕吗?讨论了发病原因和通过检查证候寻找病因的方法,如?寸口脉动弱,动则震撼,弱则紧张?; "“提出方继生?心慌?疾病名称,指出来?老公心悸,这心还不够吗?; "纪呢?治疗心悸》指出这种疾病的原因是?真血浪费,心皇失去辅助,渐渐变得心悸?,还有呢?戒五次,戒一次。; "《丹溪心法》认为当?责任心不足,痰多?; "医学森林纠正错误?心悸认为瘀血内阻也会导致心悸。总之,其发病机制往往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虚弱、水饮内滞、瘀血阻络、湿热阻滞等有关。
2辨病与辨证的概述
2.1擅长脉搏检测。
脉结、脉生、脉延、脉延、脉饱和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性脉象。《伤寒论》载:代脉?气血两虚,隧道不通,阴阳不交。?指出该病的本质是隧道不通,阴阳不交。?脉结是因为血液凝固吗?,需要注重气血运行;?代脉被元气削弱?,补充元气很重要。如果有连脉,则心虚更明显。古人有吗?你想照顾好自己吗?简而言之,这就是脉象识别疾病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要善于理解特殊情况,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病窦综合征发生的脉象缺失和脉象衰竭,而精子的夺获几乎只存在于心脏骤停时极慢的心室节律中。在临床上,需要了解恒定的变化,并识别脉象的本质意义。
2.2四诊与关节参考
分清现实和现实。证明脉象晚细,舌苔白腻,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或胸痛,面色无华,精神疲乏等。,多因痰多、心阳受阻、血瘀所致,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虚证表现为脉沉细,舌大而弱,舌胖而紫,苔白,面白唇白,心悸,心痛,胸闷,气短似喘,自汗畏寒,神疲乏力,懒言。这是气虚,心阳不振,阳气虚弱的表现。
2.3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
识别清楚?有病?,如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多普勒,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实验室检查等。,有哪些明确的点?有机型?,还是?功能性?以及伴随的基础疾病、风险分类、预后判断等。
三种类型治疗的例子
辨病是基础,辨证是关键。证书?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待遇。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3.1益气升清法
症状有脑空虚,头晕耳鸣,精神萎靡,或突然晕厥,并伴有气短,心悸,胸闷,舌淡胖,苔薄,脉迟或损,脉衰。证属上气不足,心肺气虚,宜益气升郁,故可用升郁汤。气虚较重者,可加人参、黄芪、山茱萸,以防升散过度。
3.2有益温度法
症见心悸、头晕、腹痛、吐泻、乏力发热、四肢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胖、苔白、脉迟软或损脉,或伴有脉结、脉更替。证属祖气不足,脾胃虚弱,宜益温。附子理中汤用于脾,小建中汤用于胃。气虚者加黄芪,名为黄芪建中汤,血虚者加当归,名为当归建中汤。
3.3温阳化瘀法
症见胸闷、心悸、头晕、气短喘息、腰膝酸软、水肿、小便短赤、舌淡紫、苔白腻、脉滑。证属阳虚,胸阳虚弱,宜温阳化饮。桂苓疏肝汤用于脾,五苓散用于肾。
3.4温经散寒法
症状有怕冷、四肢清或微热、头晕头痛、脉迟等。证属表里兼寒,方药为麻黄附子细辛汤。阴寒阳气下降者,宜归阳救逆,再用四逆汤降逆。
3.5温胸阳法
症见胸闷、心悸、头晕、痰多、气短、肢冷、胸痛、背寒如掌、浮肿、小便短赤、恶心吐痰、苔白腻、脉迟、短而痛、结脉。证属痰瘀,心阳虚弱。治疗宜温心通阳,化痰降浊,方剂为瓜蒌葱白半夏汤合桂花蔡华。
3.6温补心肾法
症状有胸闷、心悸、气短、畏寒、头晕、乏力、腰酸、小便长、舌苔灰黑、脉慢而弱。该证属心肾阳虚,内卫不固,治宜温心肾,可用贵由丸治疗。
3.7活血化瘀法
症状包括心悸、心痛、舌质紫、脉迟涩或结。证候为瘀血阻络,心脉不畅。治疗应以活血化瘀、宁心通脉为主。处方是血府逐瘀汤合丹参汤。
3.8清湿热法
症见胸闷、心悸、腹胀、纳差、乏力、汗出不畅、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红、苔薄黄腻、脉细。证属湿热阻滞,心阳受抑,宜清湿热,用三仁汤治疗。
4诊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需要借助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严重者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如紧急植入起搏器、基础疾病治疗等。在此基础上,应辨证施治,进行中医综合治疗。
4.2正确处理?马克?用什么?本。之间的关系
跟随?急是暂时的,慢是永久的?阳虚(气虚)为病源,痰、瘀、湿热为标。还要处理好温阳益气的关系。如果以阳虚为主,应以温阳益气为主。如果以气虚为主,可以在补气的基础上用温阳,因为?阳是气的递进,气是阳的根本?临床上应考虑二者的关系,联合用药。对于慢性或恢复期患者,需要采取慢药,逐步改善患者体质,提高疗效。
4.3用好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因为中成药有?方便快捷高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适当选用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仙生脉口服液、心保丸等。由于使用方便,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4.4制定适合个体患者的?组合拳?治疗和康复计划
比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食疗+戒烟限酒?等等,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4.5善于养心。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常伴有心悸、怔忡、惊恐、失眠等症状,多为精神亏虚所致,因此在诊治时必须注意照顾心神。如果心气不足,选用归脾丸、时迁养心丸;心阴不足者,选用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复脉汤常用于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的患者。
5个案例示例
王,女,56岁,教师,2010年4月2日初诊。自诉因反复晕厥伴头晕心悸住院3个月,加重5天。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静止。最慢心率43次/分。阿托品试验后发现窦性心律失常和结性逸搏,最快心率为86次/分。查血红蛋白62g/L中医诊断为虚损(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西医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率减慢)和中度贫血。住院16天,一般病情好转,但心率无明显改善。出院1周后病情复发,来门诊治疗。刻诊显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手指甲无光泽,畏寒蹲伏,舌胖苔白,脉细而深。四诊结合参考,辨证为脾胃虚寒,气血两虚。用温中补虚、养血活血法加减四物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熟地15g,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大枣6g,阿胶6g,麻黄6g,附子6g,阿莎丽3g,砂仁5g,干姜6g。3剂,2天1剂,水煎。第二次诊断:脉搏48 ~ 56次/分,精神好转,仍食欲不振。杨琪精神振奋,气血一时难以恢复,效果并不好。保留原方7剂,煎煮方法不变。第三次诊断:服药2周后,脉搏52 ~ 64次/分,症状大大减轻,食量明显增加。这是脾胃的生化复苏,祖气活跃,强励心脉,气血通畅。故前面去掉麻黄、附子、阿莎丽,加党参15g、白术15g,阿胶每剂增加到10g,以加强益气健脾补血的功能,共加7剂。四诊:精神饮食如常,脉率稳定在62次/分以上。在三方基础上加丹参15g、侧柏叶15g,5剂,1剂,连用2天,水煎分服。宜劳逸结合,适当运动,饮食营养易消化,避免感冒,调节心情。服药后脉率稳定在64 ~ 68次/分,心电图呈窦性心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参考资料:
【1】张伯昆。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