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有什么特产?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一种麦角科真菌。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是寄生在蝙蝠蛾幼虫身上的子座和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主要由虫草素组成,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能。冬虫夏草分布区域狭窄,自然寄生率低,生存环境条件恶劣,资源有限。近年来,冬虫夏草主产区生态环境受到人为严重破坏,大量盲目、不合理开采导致资源减少,产量逐年下降。

大同牦牛肉

青海大通牦牛是我国重要的牦牛地方生态类型。由于野牦牛经常在其分布区域出现,其遗传组成中含有野牦牛基因,具有明显的体貌特征。因育种父为野牦牛,是青海高原牦牛生态型人工培育的新品种,是青海高原唯一充分利用饲草资源的牛品种。

西宁大黄

西宁大黄是指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根和根茎,主要产于青海省蓼科。它以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含油量高、纯天然、无污染、加工方法独特而享誉国内外。素有“西宁大黄”之称,是青海省著名的道地药材之一,使用历史悠久,药理作用多,临床应用广泛。

果馍馍

青海人不叫小笼包,叫小笼包。“馒头”只是一个统称。青海农业和半农业地区的各族人民经常吃各种形式的包子,如花卷、油包、油饼、曲莲、油香、灶台小笼包、小笼包(祭祖用的大包子)、锅小笼包等。它们是节日里亲朋好友经常携带的传统礼物,也是每顿饭都离不开的主食。其中,最受欢迎和最常见的是潘包子。

湟源老陈醋

湟源老陈醋又名黑醋,是青海著名特产之一。以青稞、麸皮为主要原料,添加草果、降香、豆蔻、枸杞、党参等100多种中草药制成。经过60多道生产工序,酿造出质地厚重、香味浓郁、冬不冻、夏不腐的陈醋。酸味纯正,甜润,质地厚实,色香味俱佳,多食可增进食欲,助消化健脾胃,预防感冒,清心解毒。

狗尿

狗水,也叫狗水油饼。在青海很受欢迎的面食。油菜炒煎饼。只有一点酵母的“半死面”和没有酵母的“死面”两种。把小麦粉揉好,香港开,撒上香豆粉,淋上少许菜籽油,卷成卷。然后顺着面卷的方向探查成螺旋状,切成小块,一个个压平。在热的馒头锅里倒入半粒左右的菜籽油,将饼放进去,沿锅边倒一圈菜籽油,不断翻动饼,使之均匀。饼糊了,马上翻面,然后沿锅边倒一圈菜籽油,不停翻饼,直到熟。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当地居民在厨房的炉子上使用陶器制成的小油锅来盛菜籽油。做煎饼时,用小油锅沿锅浇油的动作,像狗在墙根撒尿,所以叫“狗尿”。

酿皮

是西北地区的风味小吃。将一定量的石膏和调料混合到小麦面粉中,然后将其与温水混合,形成坚硬的面团。经过几次揉面后,面团在冷水中不断揉搓以洗去淀粉。当面团变成蜂窝状后,放入蒸笼中蒸,称为“面筋”,再将沉淀的淀粉糊舀入蒸盘中蒸熟,称为“蒸皮”。蒸熟的酿皮,从盘中剥出,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末、韭菜、蒜泥等调料,吃起来麻辣爽口,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甜糖

西北特色小吃之一,这种独特的民间小吃在青海高原古城西宁和农区城镇都能见到。甜蜜饯是由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粮食之一的青稞加工而成的风味小吃。群众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甜甜蜜蜜,老人娃娃流口水,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能顶饭”。蜜饯是就地取材,制作简单,营养丰富,开胃。

缝在一块丝绸或布上的花和有衬垫的缎子图案

堆绣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广义的堆绣是唐卡的一种,是塔尔寺“三绝”艺术之一。制作绒绣时,艺人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选用各种颜色的绸缎,剪成一定大小的人物、动物、花鸟,然后用彩色绸缎压在预先剪好的纸模上,再按其颜色由浓到淡的顺序依次叠放。由于中间有突起,所以产生了强烈的立体感,就像丝绸彩色浮雕一样。堆绣的素材多为佛教故事,以人物为主,一般不会表现大场面。它注重人物的形与神。

青海地毯

它是由“西宁羊毛”制成的。西宁羊毛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材料,弹性好,颜色鲜艳,保暖性好,耐磨耐用,非常实用。再加上艺术的图案处理,就成了艺术品。

青海省省会西宁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1]。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湟水河与三条支流交汇处。中心坐标为东经101° 77 ',北纬36° 62 ';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市总面积7660平方公里,辖4区3县,常住人口233.37万人(2016年末)。

西宁,古称西平县、唐城,意为“西方平安”。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以及中央军委直属的西宁联勤保障中心驻地。中国著名景点有塔尔寺、东关清真寺、马步芳公馆、南禅寺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多彩的民俗风情,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