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药有哪些饮食禁忌?女人喝什么中药可以补血?
1,喝中药的禁忌
一、辣:
这类食物辛热,有通阳健胃的功效。如果吃多了,就容易产生痰火,散气耗血。所以这种饮食只适合寒证患者,不适合阴虚阳亢兼血证、热病、痔漏、痈等患者。这类食物包括葱、蒜、韭菜、姜、酒、辣椒等。辣椒性热,如果有发热、便秘、小便短赤、口干舌燥、咽痛、鼻衄、舌红等症状的人食用,必然会加重“上火”症状,从而抵消清热凉血、养阴药的功效。所以热证中医不能一起吃辣椒。
二、猫腻:
这类食物大多咸腥,含有外来蛋白质,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吃多了容易伤脾胃,诱发疾病。所以有脾胃病的人不要吃太多,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这些食物包括黄鱼、鲤鱼、带鱼、贻贝、虾、蟹等。,而鲤鱼、沙丁鱼、鲶鱼、黄鱼、螃蟹、黄螺最容易引起过敏。鱼腥味的食物也是护发产品。
三、头发类别:
这类食物是风生痰助火的产物,其“发”也因疾病的食物选择程度不同而不同。这类食物有蘑菇、香菇、竹笋、芥菜、南瓜、野鸡、猪头肉、母猪肉等。比如,肝阳上亢、肝风内生的患者,应忌食野鸡、猪头肉;疖、疖、疮、痈等皮肤病患者应忌食蘑菇、竹笋、野鸡、猪头肉、女猪肉,否则会加速红肿流脓;有肠胃病的人禁止吃南瓜,因为南瓜含糖,吃多了会产生更多的酸,刺激胃肠道。由此看来,“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促进病情恶化的意思。
四、冷课:
这类食物多为寒凉食物,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渴,适用于热证疾病。但容易影响胃肠功能,虚寒体质的人和胃肠疾病患者应忌用。比如白萝卜性寒,有消食、化痰、理气的功效。虚寒体质、有胃肠疾病的人吃了,感冒加重,胃肠功能变差。另外,在同时服用人参等滋补品时,由于药物的药性偏邪,可以降低或消除滋补品的功效,所以萝卜和人参不宜同服。
五、油腻:
这类食物包括动物脂肪和油炸、油炸的硬食物。油腻对脾胃有害,有外感、黄疸、腹泻者忌食。油炸、油炸食品硬、热、难消化,有肠胃病及“上火”者忌食。
六、酸类:
过多的酸会刺激胃,所以胃酸过多的病人胃肠溃疡快。涩,大多含有单宁。比如茶叶中含有单宁,而浓茶的含量更高。与中草药一起服用时,可与中草药中的一些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类结合产生沉淀,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也影响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服用中草药时,一般不宜用浓茶冲服。
2.补血的中药有哪些?
1,阿胶
本品味甘,性平,具有养血止血、滋阴润肺、调经安胎等功效。,而且是世代沿用的滋补珍品。《水经注》记载“胶常煮于‘贡天府’岁,故称贡胶。《本草纲目》称其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医“三宝”。据研究,阿胶主要由胶原蛋白及其部分水解产物合成,含氮量为16.43% ~ 16.54%,基本为蛋白质。药理实验结果表明,阿胶能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改善动物体内的钙平衡,增加血钙。此外,阿胶还可以防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2.何首乌
何首乌是常用的滋补强壮药。取何首乌块根。蓼科植物,味苦、甜、涩,性微温。若生吃,可润肠通便。若用,能补肝肾,益精血。此外,白首乌。五加科植物的块茎入药,具有与白首乌相同的优点。,但其滋补力较弱。何首乌具有促进红细胞发育、降低胆固醇、抗动脉硬化、抗腹泻等多种药理作用,是重要的抗衰老药物之一。它不仅是滋补强壮的佳品,也是乌发、悦脸、润肤的重要良药。经常服用对年老体弱者大有好处。
3、枸杞
《神农本草经》说,枸杞“久服筋骨强,智能健而不老,耐寒耐热”。《本草颜回》称赞“补气,补血,生杨灿,长阴气”。枸杞具有与人参相似的“顺应原始”的功能,具有抗动脉硬化、降血糖、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作用。,具有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功效。
4.人参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宁精神,定心灵,止惊悸,祛邪明目,怡情益智。”长期服务会延长寿命。“现代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调节心血管功能、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吉林省中医研究院霍玉书等人利用人参果皂苷对50岁以上人群进行抗衰老研究,证实人参果皂苷具有“返老还童”的作用。
5.黄芪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学派代表人物高力认为黄芪“补三焦”,清代黄公绣称黄芪为“补气之良药”。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还能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6.三七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其《本草纲目》中说:“人参首益气,三七首补血,味同,功相当”,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相似。其总人参皂苷含量超过人参。三七能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比人参有明显优势。
7.当归
当归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药用根,主产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云南、湖北等省。医学上认为,当归味甘而重,故能补血,其气淡而辛,故能活血、补中、补中,为血中主药。所以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能通经活络。当归可用于所有妇女常见病,如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面色萎黄、贫血、崩漏、产后血瘀、月经出血等。
8.地黄
它是用黄酒混合蒸熟地黄制成的。味甘,性微温,有滋阴补血的作用。《本经》有“补骨髓,长肌肉,强身不老”的记载。《本草经疏》被誉为“补肾益阴,提高质量之要药”。所以“任何脏腑之虚,都不能养。”现代研究证明,地黄有显著的强心作用,特别是对心脏衰弱者。
9.白芍
芍药味酸、苦,性微寒,有养血强筋、止痛、柔肝宁脾等作用。常用于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尤其适用于妇科。正如《孙本草》所说,“女主人百病缠身,还有产前产后的疾病。”临床上常与熟地黄、当归配伍,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后腹痛。与甘草同用,可缓解胁肋、胃脘、腹部、头部及四肢肌肉的急性疼痛。
10,鸡血藤
昆明鸡血藤、山城鸡血藤味甘、苦、温,能养血通络。现代研究证明,它们具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可用于过量辐射照射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鸡血藤汁制成的膏剂具有补气血、强筋骨、通经络的功效。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妇女均可服用,可治疗麻木、瘫痪、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症状。
11,桑树
中华本草:“肝肾经。滋阴养血,生津润肠。主治:肝肾不足、血虚精亏所致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本草纲目》记载“桑葚能补五脏、益关节、活血安神、明目乌发。”
以上是常用的补血中药。服用时要辨证用药,区分一般血虚、肝血虚、心血虚,还是心脾两虚。服用前最好咨询医生。
3、中药补肾药膳
1,姜烤狗肉
原料:熟附子30g,狗肉1000g,生姜150g,植物油、蒜、葱适量。
制作:将狗肉洗净,切成小块;煨姜以备后用。然后将熟附子片放入砂锅中煮2小时,再放入狗肉、蒜、姜,加水适量,炖至肉烂。
功效:补肾壮阳。适用于阳痿、夜尿频、畏寒肢冷。体虚感冒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患者也要吃。
2.一品山药
原料:生山药500g,面粉150g,核桃仁适量,什锦果脯,蜂蜜,糖100g,猪油和淀粉少许。
制作:将生山药洗净,蒸熟,去皮,放入搪瓷盆中,加入面粉,揉成面团,然后做成饼,放上一些核桃和什锦果脯,蒸20分钟。在圆饼上浇一层蜂蜜(蜂蜜1汤匙,糖100g,少许猪油和淀粉,加热)。
功效:滋补肾阴。适用于肾阴不足所致的糖尿病、尿频、遗精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