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一代文学的胜利”是什么?

元曲、唐诗、宋词鼎立,被称为“一代文学的胜利”。元曲谜语数不胜数,但大多出自王实甫《西厢记》。《西厢记》中,除了能够解谜之外,还有大量的歌词被方便地挑选出来成为谜语。比如“说词”,猜成语“无话可说”。“没事没事”猜猜“白”字。猜测商业术语“上门推销”这些奥秘的回味是意味深长的,令人难忘的。

元代散曲除《西厢记》外,还有很多,其中以推诗为佳。他们中的许多人被谜当成了谜。比如关汉卿《不要傅老》结尾的“我是不是一个蒸熟了,没煮熟,挨打,炸了的人?”一颗铜豌豆”猜测医学术语“硬关节”,长脸短底,代表一切。”马致远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猜出了外国作家莫里哀。脸型优雅,底部剪裁。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偏见,元曲在历经数百年的萧条后,一直为国人所珍视,并赢得灯谜圈的关注。散曲和孝陵虽然比唐诗宋词少很多谜语,但还是能发掘出很多谜语。我用元曲里的歌词打了几个谜语,就是为了吸引玉。王芸的《小桃花》堪称“一流”。关汉卿《四玉片》猜山遮人时的丧葬术语“逝”,剪“逝”字。白朴从清东园的“永恒的是非之心”中猜出了中药“远志”。“永恒”是“远”的意思,“是非”是“志”的意思。乔治《水仙子》中的“冬前冬后的村庄”猜中了常用词“冷眼”中的“秋”字,作出了“村庄”解。张可久《花歌行》中的“灭楚为帅”。《三拜汉坛》(卷轴案)猜城称“封王”,与汉王一起封韩信为兴汉楚大元帅。元曲有其独特的色彩,其中渗透了大量的方言和俚语。做灯谜更是雅俗共赏。比如薛昂夫的《山羊》是“高,高,苦;低,低苦”猜成语“乐在其中”。匿名作家写的《水仙子》,就猜到了“我想看在眼里,但我想看在心里”这个词。答案是“木”,“要”字是在“木”上加了“眼”和“心”而成的。很自然这真的是元曲的一个谜,而且这个谜很深奥。

在中国韵文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此起彼伏,峰回路转,名家作品琳琅满目。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被人们传诵了几千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所歌颂。

元曲,一方面指诗歌的新文体“散曲”,另一方面指戏曲的新文体“北曲杂剧”。比如元曲六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乔治,都是兼职散曲、杂剧的作家。

黄宗羲在《伊名待访》中说:“古今之变,止于秦,止于元。”秦之变是后三代的逆转,元之变是对整个传统文化,尤其是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文化的有力冲击。在激烈的冲突和碰撞中,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代士人最大的沮丧是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和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彷徨感。通过读书寻求名望和获得稳定社会地位的固有渠道被堵塞,实现自我价值的新途径没有建立起来。心慌意乱、不知所措的悲伤笼罩着他们的心,谋求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严峻甚至残酷的现实问题。这的确是汉唐以来的一大变化。

这里选取的一组元曲,充分暴露了元代知识分子的内心痛苦。但从表面上看,他们或调侃,或自嘲,崇尚陶谦,批评屈原,嬉笑怒骂,狂妄自大,无拘无束。说是“对我心很畅快”,其实是一种悲凉心情的写照。

总之,元代文人苦闷而挣扎,试图用隐居来对抗异化的社会,希望在山水仙女中找回迷失的自我。或者在大自然中洗涤身心,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尊;或者走极端,在肮脏的现实社会中,以狂野不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无论他们追求哪一个终点,都是那么执着,那么真实,那么天真!

元曲人文精神是指元杂剧、元散曲所反映的一种普遍的元文人精神世界,或以元曲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流行于整个社会的一种情感走向。元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浪子之恋、隐逸情怀和斗士心态相结合而形成的叛逆意识、浪漫情怀和审美人生。这种人文精神在戏剧和散曲中都有体现。我们从元杂剧的男女形象、元散曲的浪子情怀、元曲作家的浪子风格三个方面来看。

元杂剧中的男女形象

杂剧中的生和死,也就是主人公,都带有浓厚的浪子色彩。西厢记第一种子选手张生自白:“我是猜诗解谜的社会学家,我是风流浪子陆贾。”我们看到第一个定位词是“浪漫”,最后一个定位词是“浪子”。此外,像裴和郑元和等人都是典型的浪子。

杂剧中的女演员多为荡妇,也有一部分是所谓的“堂主”,即职业艺妓,如关汉卿笔下的宋和赵,随处可见。160元杂剧只有两个坏妓女,其他都是正面形象。

杂剧中的女性角色都具有“痴情”、“浪”、“辣”的特点。比如《望江亭》里的谭吉尔,本是一个寡居的官员的妻子,却被一个道士娶了亡妻的叫白世忠的官员娶了去。谭吉尔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和婚姻,用自己的风流色彩迷倒了杨衙内,偷走了势剑金牌,充分张扬了“美”和“力”。整个情节表现了元人的浪子无赖气息。这微妙地传达了元朝和明朝不同的文化和心理氛围。

明代中后期虽然思想和人格得到了解放,但并不能完全摆脱100多年前的专制压制和思想束缚,所以正统思想仍然不自觉地在人物情节上留下痕迹。元朝是一种完全自然的存在状态。

元曲中的浪子情怀

《西厢记》在明末再次流行,有学者做了详细考证,说《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多少个不同的版本和版本。但这并不代表《西厢记》在元代不流行,而是因为浪子回头是元代的基本时代精神,而《西厢记》只是众多浪潮中的一个,不可能排外。

明人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人格压抑和精神扭曲后,从上一代的作品中借用火种,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惊喜,所以特别煽情。这有点类似于欧洲人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在古希腊文学艺术中得到的惊喜,所以被称为“文艺复兴”。这是《西厢记》在明代似乎特别兴盛的根本原因。

元曲《浪子回头》所体现的“铜豌豆”精神“实在是一场思想革命,是明中叶以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先行者”,在当时受到一些人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