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存中药?

很多人在熬制中药后煮得太多,或者熬制后放很久才喝,所以中药的保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熬制中药的方法也需要学好,才能做出好的中药。那么如何保存中药呢?中药熬制的方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了解一下。

1、煮中药的保存方法

中药有一定的时效性,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服用,否则不仅无法治疗身体疾病,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那么水煮中药的保存方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目前,市场上有两种保存中药的方法,如下:

1,真空密封包装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会在包装上注明保质期和保存期限,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所以同一种药在不同医院或药店熬制的保质期会有所不同。

如果是密封真空包装的,最好放在冷藏室不超过一周。如果超过一周,最好检查一下是否变质,最好用开水烫一下再服用。

如果发现中药密封真空包装袋鼓包,或者中药已经变质,说明已经变质,千万不要喝。

2、自备器皿保存方法

如果用患者自己提供的器皿盛放中药,那么中药最好不要隔夜喝,即使放在冰箱里,那么也不要超过三天,否则容易使中药药液变质,影响疗效,甚至引起副作用。

大部分医生一次会开4到7天左右的药。如果你有慢性病,你甚至可以开两周以上的中药。一般患者会选择在医院或者药店炒。这时候就要明白煎好的中药怎么保存。

2、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1,电器

煎中药最好用砂锅,避免用铁、铜、铝等容器。由于这些容器的金属化学比较活泼,容易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影响中药成分的含量,降低或消失中药的功效。

2.水量

原则上第一次煎药加水量应在3~5厘米以上,第二次煎药应在2~3厘米以上。但也要看药物是否吸水。如果药物容易吸水,可以多加水。药物不易吸水,可以少加水。

浸泡

浸泡时间以30分钟为宜,但具体浸泡时间也要看药材。如根、茎、果实、矿物药、动物内脏等。,浸泡时间可以更长。和花、叶等。,浸泡时间更短。

4.时间

火候一般是“先武后文”,即炒前用强火力,炒后用弱火力。既要强而不强,又要慢。常规第一次煎煮时间为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间为15~20分钟。

5、先后

由于药材的特殊性,有些要先炒,如金石纲、甲壳类药物;有些是后来想下去的,比如叶子,花,钩藤等。有些要煎,以免刺激咽喉,或便于药物成分渗出,有些牙龈类药物要炖,加入药液中服用。贵重的药物要煎服,分开服用,避免药物浪费。

3.喝中药的禁忌

1,忌萝卜

萝卜有消食破气的作用,尤其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滋补作用,降低药效,达不到治疗目的。

2、避免感冒

寒性食物也容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在治疗“寒证”时,服用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或健脾暖胃等中药,要忌食生冷食物。

3、忌浓茶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中含有鞣酸,浓茶含有较多的鞣酸,与中药一起服用会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疗效。

4、忌辛辣

麻辣烫性温,耗气动火。如果服用清热解毒、滋阴生津、凉血养阴等中药,或者在治疗痈、溃疡、热毒疾病期间,一定要忌食辛辣食物。

5、忌油腻

油腻食物粘稠,有助于湿生痰,润肠理气,不易消化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的混合会阻碍胃肠道对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4.服用中药

一般来说,一天两次,早晚1次,或者一天三次,早晚1次。但根据病情,有的人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人一天需要服几次,有的人可以煎汤代茶。具体给药方法如下:

1,温服:一般药物要温服,煎好后放一会儿,不太热不太冷的时候服用。如和平和滋补药物。

2、热服:任何感冒的药都要趁热服用,以达到发汗的目的;散寒活血的药物也是如此,有利于散寒活血。

3、冷服:待药液冷却后服用。一般来说,解毒剂、止吐药、退热药都要感冒服用。

4、急服:指药性较强的小剂量汤,要一次性服用。目的是使药物在不损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效,发挥最大功效,如泻药、化瘀药等。

5、勤服:凡咽喉疾病及呕吐患者,均应采用勤服的方法,慢慢服用,使汤剂与患处充分接触,迅速起效。

另外,在使用重症药物和毒性药物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如果有效,就要立即停药,千万不要过量,以免中毒,损害人体健康。

总之,要根据病情、部位、药物的性质、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