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得了骨髓炎,现在需要知道治疗方法。谢谢你。

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的炎症。从理论上讲,在抗菌药物高度发达的今天,该病应该不是一种难治的疾病。但在临床实践中并非如此。许多骨髓炎患者因畸形、强直而致残,有些患者因窦道长期不愈而患皮肤癌,更重要的是,有些患者因疑难杂症需要截肢甚至死亡。从发病部位看,多在四肢和下肢,以胫骨和股骨最多。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感染途径:

1,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主要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如果有感冒或轻微的皮肤擦伤,化脓性细菌从血液进入骨骼,引起炎症。一般来说,感染部位没有明显的外伤史。这种病多见于高烧39度以上,血沉加快的儿童。白细胞检测多在15000-30000之间。x光显示骨膜反应,局部皮温过高,有深部压痛。

2.创伤性骨髓炎

创伤性骨髓炎是由物理性创伤(如开放性骨折)引起的骨暴露后,细菌通过血液渗入骨组织引起的骨感染,或皮肤破裂(如失神经骨暴露)引起的肌肉组织深部感染。该病一般表现为局部脓窦,创面皮温高,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X线可见明显骨质破坏。

3.医源性骨髓炎

医源性骨髓炎是广义的创伤性骨髓炎的一种,是在医院骨科手术中,由于消毒不彻底或对无菌意识淡漠而引起的骨感染。虽然是骨科手术中少见的病历,但却是骨感染的三大途径之一。其症状与创伤性骨髓炎相同。

中医认为骨髓炎是由于正气不足,肝肾阴虚,邪毒积聚,阴道失液,抗邪能力低下所致。此时,外感邪气的侵袭会在体内积聚,使热转化为脓,从而导致骨折。保守治疗失败后,骨髓炎应及时手术治疗,其中手术质量是治疗的前提,术后护理和中药的广泛应用是治疗的关键,治愈后定期使用抗复发中药是治疗的保证。如果能做到以上三点,特别是防复发中药的应用,那么骨髓炎的终身治愈是没有问题的。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常导致慢性骨髓炎。近年来,随着灾害和交通事故的增加,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和手术感染的患者数量迅速增加。大多数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株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引起的外伤。慢性骨髓炎是由于骨营养中断,导致骨坏死,容易形成死骨。单靠中药和抗生素是治不好的,大多要手术治疗。大块骨坏死引起的骨坏死、病理性骨折甚至骨缺损,是由于骨髓内形成脓肿,骨髓内压力增大,骨髓内血流中断,骨膜下形成脓肿所致。临床上常伴有继发性瘘和反复排脓。如果瘘管堵塞,会出现局部发热、肿痛、淋巴结肿大、全身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等现象。如果瘘口多年不闭合,很有可能瘘口区域组织癌变,不得不截肢。

下列情况应积极手术治疗:

(1)局部情况:1,脓肿形成,包括骨膜下脓肿、软组织蜂窝织炎、髓内脓肿;2.瘘管;3、死骨;4.骨不连和假关节;5.骨髓中的炎性肉芽;6.畸形;7.钢板、髓内钉等异物残留。(2)败血症、恶变、反复发作等一般情况。慢性骨髓炎因病情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病灶清除和持续冲洗是定型的基本方法。在充分掌握炎症治愈的基础上,可一期采用植骨修复骨缺损。一期截骨矫形术;初次关节成形术;同时采用内外固定修复骨缺损。关节疾病患者应一期同时治疗,尽可能保留关节功能。中药有重要的治疗价值,可以改善贫血和免疫力,对耐药菌有很好的疗效,不能完全依赖抗生素。

摘要

如果局部血供良好,即使有感染,机体对细菌有防御功能,炎症也能很快消退。注射的抗生素也容易到达骨骼病变处,发挥有效作用。慢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征是局部供血不足。因此,抗生素不能完全治疗炎症。虽然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对急性骨髓炎的治疗非常有效,但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注射抗生素,对慢性骨髓炎的疗效都不那么明显。由于慢性骨髓炎的骨组织病灶破坏坏死,周围组织瘢痕化,局部供血不足,抗生素无法到达病灶,这是骨髓炎难以治疗的原因。因此,需要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改善局部血供,才能使抗生素有效。首先,从瘘管或手术伤口的组织中培养细菌,以确定细菌种类和细菌敏感性。一般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最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增加,所以必须选择四环素家族。但也有很多情况是无法确定致病菌的。如果不能培养出细菌,就要按照耐药菌用药。值得注意的是,减毒细菌的感染也在增加。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确实有协同作用,但考虑到副作用和耐药菌的增加,最好尽量避免多组使用。如果要一起用,要选择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一般认为到达骨骼的抗生素浓度较低,应选择通过骨骼吸收较好的抗生素。作者认为术后应用抗生素4-6周后一般ESR、CRP、血细胞已正常化,应用抗生素6周后为慢性骨髓炎。如果复发性瘘管持续存在,抗生素不能无休止地注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伤口未闭合的原因,并决定再次手术。抗生素的局部使用必须结合手术才能有效。持续冲洗和庆大霉素、头孢菌素、中药链脲佐菌素均有效,原因是局部高浓度抗生素。手术时也要在伤口上撒抗生素。有时从冲洗管间歇注射抗生素,但注射时要注意逆行感染。慢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大多有手术指征,应根据其病理状态制定治疗指南,在抗生素的作用下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征:

1.枯骨;2.造粒;3.死腔,空;4.骨包层;5.瘘管;6.骨膜下脓肿、软组织脓肿;7.新骨形成;8.骨小梁的变化;9.关节的僵硬和收缩;10.软组织缺损和疤痕;11.骨缺损等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12.骨缺损;13.假关节和骨折;14.畸形;15.异物和内固定。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特点: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急性败血症的发病率较少,但不典型病例却在增加。大量新生骨痂包围死骨,死骨量少,骨小梁消失,出现骨硬化。x线片显示骨质破坏和高密度减低区混杂。

手术指征

(1)局部症状①。脓肿形成(骨膜下脓肿、软组织蜂窝织炎、髓内脓肿)②瘘形成;③死骨;④髓内肉芽⑤骨不连⑤。假关节⑦。畸形⑧。异物(髓内钉、钢板等内固定材料)(二)全身症状①。败血症②。恶性转化(瘘管癌、肉瘤)。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法。术前对有急性炎症症状的慢性病例进行治疗和检查,按急性骨髓炎治疗,局部固定,抗生素和中药应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但如果多发性瘘长期复发,或炎症复发,应积极手术。笔者认为,手术不应等到软组织症状消退,体温正常后再进行,而应作为急诊手术处理。要想从根本上治愈疾病,必须充分读片,掌握骨骼病变和软组织病变的范围,设计手术切口。切口应避开神经、大血管和瘘管。

全身检查包括

①血液: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总蛋白、A/G比、血糖。②.x线检查:平片、体层摄影和瘘管造影。CT和MRI应该尽量做,但没有列为常规。③.骨骼扫描。④化脓性瘘管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脓液排出的慢性骨髓炎治疗的手术指南和原则:充分切除病灶,刮除炎性肉芽组织和硬化骨壁,清除死骨,用新鲜血管化组织填充死腔,封闭创面。对病变进行连续冲洗。如有假关节和骨不连,可采用外固定器、石膏固定、骨牵引固定。慢性骨髓炎的症状不同,必须根据病理变化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当无瘘道,或瘘道暂时闭合复发,骨髓及软组织内形成脓肿时,即使是炎症症状的慢性急性发作,为防止炎症扩散,也必须进行早期切开排脓减压。永远记住,慢性骨髓炎只是引起脓液排出,是无法治愈的。

排脓方法:

①穿刺②切开③骨皮质开窗④引流a .穿刺多用于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了了解病变的大小,有时会注射造影剂。但慢性骨髓炎、骨硬化、穿刺很难成功。b .与穿刺相比,切开可以充分排脓。对于深部脓肿和骨髓脓肿,必须进行广泛切开和病灶清除。慢性骨髓炎复发,单纯切开是无法治愈的,和单纯穿刺没什么区别。c .在骨皮质上开窗的方法在急性骨髓炎早期,即使在慢性剧烈疼痛期骨髓内有脓肿,也要在骨皮质上开窗,窗要大,以便根治病灶。如果病变较长,分段开窗是可行的。开窗时横径为0.8-1.0CM,过宽易发生病理性骨折。d .引流骨开窗病灶清除后一定要引流,引流最彻底的是放多根冲洗管持续冲洗。冲洗管应放置在骨骼病变和软组织病变处。如果病灶较长,在冲洗液中加入有效的抗生素或中药制剂。病灶清除是骨髓炎手术的基本技术,包括骨病灶和软组织病灶的清除,如坏死组织、坏肉芽、死骨、疤痕、异物的清除。清除病灶时注意尽可能不要破坏骨骼的连续性,尽可能保护正常骨骼。术前检查可预测病灶清除范围,瘘管造影可知道脓肿和死腔的范围,但当死腔内充满肉芽组织时,无法清楚描述,但所有ct图像均可清楚描述长骨厚度、管状结构破坏程度及软组织脓肿的位置和大小。断层可以观察骨脓肿的大小、死骨和骨膜反应。在内固定材料软外固定器用于创伤性骨组织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在使用内固定材料的情况下不能使用MRI。有瘘口时,从瘘口注入亚甲蓝对坏死组织进行染色,避免术中留下病灶,但要注意染色范围一般小于病灶的实际范围。开放治疗骨切除范围大,必须切除与软组织分离的骨,留下非游离骨。1.长管骨内病变切除应沿骨长轴方向进行,以免破坏骨的管状结合,影响骨的强度。2.当死骨被移除时,可以进行外科治疗。大块的死骨头必须打开窗户才能取出。最近,血源性慢性骨髓炎与大块死骨是罕见的。对于创伤性骨髓炎,死骨被新骨包围,容易切除。作者的做法是只去除完全游离的死骨,对缺血肉眼看不到但不分离的死骨(也叫缺血骨)手下留情,保留下来。曾有过这样的病例:骨髓内充满脓液和炎性肉芽组织,皮质骨与骨膜分离,大骨缺血、坏死,但不游离。作者在其内外放置冲洗管,骨髓内髓外炎症消除后,大块缺血坏死骨复活。从而避免因大面积骨缺损而导致终身残疾。3.瘘管切除作者一般不切除瘘管,也不从瘘管引流并放置引流管。因为瘘管切除,分离不清,容易造成皮肤缺损。只要去除髓内炎症,刮除瘘管,一般都能按时愈合。4.骨切除,包括部分正常骨切除,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会造成广泛的大段骨缺损,重建困难。骨切除的修复方法有:1)。带血管骨移植2)。骨痂延长;3).Papineau法有限病灶清除后,作者一期移植游离骨,主要采用自体髂骨、胎儿骨和人工骨。术后持续冲洗和口服中药均获成功。相关问题另行报告。5.截肢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截肢的适应症很少,但以下情况必须截肢:1。致命的败血症是为了拯救生命;2.淀粉样变和瘘管、皮肤癌不能治疗;3.创伤性骨髓炎,广泛软组织缺损无法修复,感觉运动无法恢复,炎症无法治疗;4.恶病质,经济上极其困难,也很难治疗。5.小指和无名指远节指骨骨髓炎,无法治疗,截肢后不影响功能;6.伴有糖尿病症状的严重非负重骨髓炎。6.原则上应取出骨髓腔内的异物。创伤性骨髓炎经内固定后可切除。但如果骨头没有愈合,内固定后就会发生脱位。正确的做法是取出钢板和髓内针,不做外固定或内外固定,只做骨牵引,治疗新鲜骨折。对于骨折(病理性骨折)愈合的症状,可以做局部固定,固定形式多为创伤外固定器固定,效果也不错。当附近的关节和骨骼广泛松动且无法固定时,牵引通常用于治疗炎症和骨愈合。因为早期的肌肉和关节适应训练并不影响炎症治疗和骨愈合。以上两种固定的优点是患者可以尽快活动主要关节肌肉。

封闭死空间

1.酱化(蝶变),但是对骨骼的损伤容易造成骨折。布罗迪脓肿和关节附近的感染不应采取。2.锁定局部连续冲洗。冲洗时,死腔被肉芽组织增生和血肿机化所填充。3.死腔填充法①骨移植a .自体骨移植b. Papinean法(加拿大)c . c . Jadet的去皮质法(法国)②各种软组织移植如带血管蒂和游离肌皮瓣移植、大网膜移植等。③混合抗生素骨水泥充填法和庆大霉素链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