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黄舌怎么了?请专家指教。
我觉得应该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1)希望苔藓颗粒细小,擦不掉也刮不掉,上面膜覆盖着油腻的黏液,称为“油腻苔藓”。舌苔油腻是由于脾胃之气被湿邪、食积等脏气所蒸化所致。舌苔是湿症临床上最常见的舌苔,因此也是判断湿症最重要的指标。如果在临床上看到湿病的一些症状,如头重、乏力,但无腻苔,则仍难以确诊湿病,仍需仔细诊断,以便确定其发病机理;如果看到油腻的皮毛,一般可以诊断为湿病。腻苔的颜色可以判断为寒热两种,寒湿苔白腻,湿热苔黄腻。腻苔的厚度可以用来了解湿邪的严重程度,深而满,苔须抹而厚;湿邪轻浅,少苔薄腻。吴琴昆安说:“粘苔(这里的粘苔应该属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腻苔’”。作者注)是湿邪的考验,白面黏而寒湿,黄黏而湿热。更有甚者,对小便不利,大便快为湿,饱胀则因中焦湿。厚朴、苍术、陈二之类的要苦温才能缓解。”(伤寒的指掌)有些腻苔上覆盖的粘液特别脏、腻、多,称为“粘腻苔”,说明湿痰交织。腻苔的消长可以反映湿病的进退、湿邪的消长和湿病的预后。如果治疗,腻苔由厚逐渐变薄,说明湿邪逐渐退去,病情好转;如果腻苔越来越厚,说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湿气越来越长,病情越来越重;太仓促了,重用攻击;油腻的皮毛可突然褪去,露出镜舌,这是重了以后脾气不好的一种恶疾。临床上经常看到,经过有效治疗,患者意识症状完全消失,医生认为疾病已经治愈。要知道这个时候舌苔是需要重新检测的。如果舌苔恢复到正常的薄白苔,说明湿邪已基本消除;如果腻苔还在,说明湿邪还没有完全消除,很快就会再次发作。我们绝不能心存侥幸,把残存的病原体留在身后,尽最大努力消灭邪恶。正常的舌苔应该是干湿两用的。水多了会湿滑,连口水都要滴下来,这叫滑苔。滑苔主寒湿。薄白滑苔多为寒湿表里,滑厚腻多为寒湿邪停五脏六腑;滑而无苔或无苔多因脾肾阳严重不足,也有水湿;黑滑苔是脾肾阳虚,冷水泛滥,阳虚阴盛之证。吴琴坤安曰:“黑滑太阴寒不可水辱,腹痛宜吐利”(伤寒指掌)。如果你看着它是干的,如果它是涩的,没有液体,那它就是干苔藓。燥苔常见于津液损伤的症状,但特殊情况下,也可见于湿病。这是因为湿邪会堵塞津液的通道和气机,使津液不能被带到口中。刘恒瑞说:“湿舌润泽,热舌干燥,这很正常。但也有湿邪入气者,气不化生液而成燥。”(《察舌辨证新方法》)湿病见干苔,常表现为厚腻干涩,伴口干少饮,喜温饮。此外,在秋季,体内有湿的患者感到干燥,可成为体内湿、外燥之证。舌苔厚腻,面干。与津液损伤的舌燥、口干、饮酒过量、冷饮等症状不同。霉酱涂层是红黑相间,黄色的,和霉酱的颜色差不多。《舌的鉴别与鉴别:霉酱舌色概论》中说:“霉酱的颜色以前是黄赤黑,这是由于脏腑的热,加上食物的添加。凡久内热者,中暑者,伤寒传太阴者。”可以看出,这种苔是污垢和湿热长期堆积形成的,所以长期以湿热为主,食滞。如果霉色中有黄苔,那真的是热郁;霉菌厚的话,呆久了会变成热,胃会伤脾犯困。厚苔,颗粒粗而松,形似豆腐渣在舌面,可擦掉。叫做“烂苔”。一种新的舌诊辨证方法,厚腐厚腻之辨,说:“腐者如腐渣,如烂筋,而堆豆腐者,其缘厚,多为阳,能鼓胃中之腐浊之气,故如是。”烂苔没有寒证,是胃阳、浊蒸所致。常见于湿热夹积食浊之气;如果看到厚腻的苔变成了烂苔,就是治法得当的标志,湿邪会化,气会渐渐散。腐烂脱落后。如果舌面有薄苔,则是邪走正的吉兆;如果中间剥脱无苔,根部和两侧有腐苔,则是脾胃之气受伤,湿邪不清的标志。所以要扶正祛邪,调理脾胃,祛湿利湿。正常的舌苔薄白,是脾胃之气被熏,胃液被蒸所致。比如张旭谷在《伤寒论精要》中说:“舌苔是胃中之气所致,胃气是心脾所致,所以未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气,如地上之草。”无论湿症的哪个阶段,如果看到薄白的皮毛,都是邪旺而光的好兆头,或者邪正欲复。但如果舌苔太薄,好像没有,或者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没有苔,就是脾胃气阴两伤的形象。因为胃气不足,舌头上抽不出来,胃阴衰竭,潮到口中也抽不出来。厚苔是胃气混湿浊、痰多食少等引起的。,并积聚在涂层中。涂层厚意味着有病原体,涂层的厚度反映了病原体的数量和深度。所以张须谷说:“胃是活的,邪气入之,苔必长厚,如草根污秽长毛。”(《伤寒论:舌苔辨》)白稠湿者,为寒湿阻滞之脾胃;苔白、厚、干,多为湿邪,津液不能上。舌苔厚如粉,上覆湿热之邪。清史寿堂曰:“若膜原邪重,舌苔遍布,厚如粉,板不松。”色黄稠滑,属湿热瘀阻。清史寿堂还说:“脾胃湿热重者,经年常苔厚白或舌灰黄。”(望病观神论)如果皮毛黄、厚、干、老,多为上火伤津之证,不属于湿病范畴。要注意湿病的有根和无根。无论苔多厚多腻,如果附着在舌面,似乎从里面生出来的人都有根苔;如果舌苔干净如一截,没有薄苔与舌相连,似浮于舌上,则为无根苔。如果肉眼观察不能确定,可以通过刮舌头来检查。方法是:用已消毒的压舌板在无舌根苔的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慢慢刮,连续3 ~ 5次,用力一定要适当。刮完舌头后,仔细观察刮到的地方。如果苔难刮除,刮后会留下痕迹,但不会显现舌质,所以有根苔。如果苔藓容易刮除,刮除后舌面光滑干净,露出的舌为无根苔藓。舌根苔被脾胃产生的气熏蒸,在舌体上突然上升,说明有胃气。在湿病过程中,有无根苔提示胃气不足,不能产生新的苔,多见于外感湿病后期或脾胃虚寒,感受湿邪浊盛,或内伤患者、脾气大者。其他患者的腻苔虽然看似无根,但刮后仍有薄白苔,说明湿邪散尽,脾气不伤,是湿邪正在远去的好兆头。(2)湿病过程中,舌苔可见白、黄、灰、黑、绿,舌苔的颜色主要能反映疾病的寒热及疾病的深浅。白苔主导表证和寒证。薄白苔是正常的舌苔,见于湿症,提示致病因素轻而浅。寒湿病和湿热病都有厚白润泽的苔,但前者的舌色多为淡白,后者的舌色多为淡红。但风湿病初期,舌苔多为薄白滑。清史寿堂曰:“风湿伤表,苔滑而不厚,寒湿伤表苔,腻白而厚。”(《原药·望病·望神》)黄苔是湿病中主要的湿热证,可分为淡黄、暗黄、灰黄。颜色越深,热邪越重,病位越深。湿热病的黄苔多为黄腻烂。薄黄腻,提示病轻浅,治疗得当,病易消,疗程短;又黄又厚又腻,提示病情较深,即使治疗正确,病情也难以摆脱,疗程也会较长。同样是黄腻,但要注意质地、色深、滑腻的区别。清史寿堂曰:“然黄若地质黄,可苦而重。如果是无形潮湿,则宜舐、贝、栀、翘。微苦轻文明,禁苦重。”湿热证以黄腻苔为主是临床常见的情况。然而,一些黄腻的皮毛可能会主导寒证。这种情况下,舌色多为淡黄。柯梦碧说:“以黄苔治寒者,常为淡黄滑,或灰黄腻滑,或黄腻覆黑,或白腻覆淡黄,或黄白同时滑,舌质淡或白胖嫩。”(长江医谈)如果黄苔是干的,说明湿邪转燥伤阴。灰黑色苔藓一般表示病情严重,湿病多见灰黑色苔藓。主病要根据舌的润燥、色泽来判断。舌苔灰黑,光滑,舌淡白,说明寒湿内盛,肾阳虚弱,冷水泛滥。舌苔暗厚腻,舌红,说明湿热较深,结难打。舌苔黑而干,是热盛阴伤所致。2.看舌质(1)看舌色较正常淡,红少白多,称为“淡白舌”。脾肾阳虚、寒湿凝滞的人,往往苔薄白,这是因为阳虚,气血生化不足,活血化淤的力量也减弱,使血液不能在舌内运行。舌淡红也常见于湿病,苔白腻,舌质嫩,提示湿邪在身,但不冷不热。因为湿邪为阴邪,阻碍气血运行,所以纯湿邪引起的舌红可能比一般人的“舌红”轻,比阳虚的“舌红”更红。舌红,主热证,湿病中舌红,说明是湿热,而且红的颜色越深,热邪越重。因此,色红质重是临床判断湿热的重要标志,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也是决定清热药治疗湿热的剂量和疗效的重要标志。绛舌是热入血的象。湿病过程中,见舌红而苔不腻,说明此病由阳转热而燥,已深入血液。若仍有腻苔,说明气湿浊邪未尽,病入血深。青紫舌是瘀血所致,长期湿病后舌常略呈青紫暗沉,这是湿邪阻滞血液循环,导致血液循环缓慢,甚至淤血的原因。是湿病持续时间长,病位深的标志。所谓“慢性病入络”,多见于长期不愈的内伤湿病。舌下静脉曲张时间延长,或舌下粘膜有瘀斑、瘀点,也是“久病入络”的征象,多见于久病湿邪,湿邪、瘀血、痰饮在体内相互缠绕、阻滞。从西医的角度,提示有肝硬化、肿瘤、器官组织慢性炎症等慢性器质性疾病。(2)舌形舌质地细腻,色泽细腻,形态丰满,称为娇嫩舌。是气血不足,不补身体,或者阳虚导致寒滞水。舌体比正常人胖,布满齿痕,故称“胖舌”,多为水湿滞留舌体所致。陈认为,这种舌象是由于结缔组织增生、组织水肿,或血管和淋巴回流障碍所致。(《舌诊研究》)细嫩与肥胖往往并存。在干湿病的舌象中,如果是面色苍白、肥嫩、舌面滑腻,多是由于脾胃阳虚,气不能化为津液,水湿向上流;如果舌质红胖,多是由于湿热痰浊所致,是湿浊痰饮的症状。如果舌头细嫩而不胖,就会导致气血不足。久之,湿邪气血亏虚,内生湿邪可见舌淡细嫩,舌淡白,苔白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