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高血压?浅谈常见高血压的辨证用药经验。
肝阳上亢型:患者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腹胀、面红、急躁易怒,以及目赤、耳鸣、失眠、舌红苔黄、脉细。
常见于阳盛阴虚的人,阴虚在下,阳盛在上,阴阳失调。这类患者可能长期处于紧张或抑郁状态,肝脏失调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导致阴伤,肝阴耗伤,风阳扰头,出现头晕头痛。
基础方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中成药有牛黄降压片、天麻钩藤颗粒等。
痰湿内阻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头闷、胸闷、恶心呕吐、失眠、心悸、纳差、舌苔腻、脉滑。
此类患者常因饮食不当、饮酒过度,伤及脾胃,或因焦虑、劳累而伤脾,而致脾虚、湿、痰;或者痰可能是肝气郁结,气滞湿阻所致。痰浊扰人,明目清窍,表现为头痛、恶心、头晕。
治痰浊,基础方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血瘀型:患者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手脚麻木、口唇发绀、胸闷、胸痛、失眠、耳鸣、舌暗或有瘀斑、脉结或涩。
所谓“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初病在气,久病入血”,可因病情持续,气滞受阻,瘀血阻滞而致头晕。
活血化瘀,可加减血府逐瘀汤,可用的中成药有血府逐瘀口服液、松陵血脉康等。
肝肾阴虚:患者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心悸;或口干、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肝肾同源,相互影响。比如,肝阳上亢长期持续,会损伤肝阴和肾阴;或肾阴不足或精盛过度,水无木,阳亢扰窍,产生头晕、头痛等症状。
适当治疗肝肾,常用杞菊地黄丸,或用天麻钩藤颗粒、杞菊地黄丸等中成药。
肾阳虚型:患者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畏寒肢冷、夜尿多、大便稀;或见双下肢浮肿、心悸、乏力、舌淡胖、脉弱等症状。
此型多见于ⅲ级高血压、高危、极高危患者。多因久病体虚,涉及肾阳,肾阳受损或长期阴虚,导致髓海失去涵养,头晕目眩。
治肾阳,可用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高血压除了以上常见的五种基本类型外,还有冲任失调,多见于女性高血压患者;气阴两虚多见于ⅲ级高血压、高危、极高危患者;心肾不交型等。中医辨证用药对改善高血压引起的临床症状有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西医抗高血压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很好的对抗作用。ⅰ、ⅱ级高血压前期常规使用中成药或方剂,长期采用西药治疗。如果春夏血压正常,可以用中药维持。还可以对40岁以上人群、肥胖、吸烟、高血脂、糖代谢调节紊乱、高血压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进行干预。而且中药降压药价格亲民,部分中成药有一定市场,如罗布麻片、珍菊降压片、天麻钩藤颗粒等。
当然,中西医在抗高血压方面各有利弊,临床上更倾向于优势互补。比如用中药治疗高血压引起的临床症状,用中药对抗西药的不良反应,如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用沈凌白术散健脾祛湿;对于ACEI引起的干咳,可用滋阴清肺汤滋阴润肺。
最后,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配合西医治疗高血压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