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和《本草纲目》相比谁更略胜一筹?
中国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传说中,神农、黄帝被认为是我国医药的创始人。据说神农尝百草,了解药性,一天就中毒70多次。
一天中毒70多次而不死,的确是个神话,但在神话的背后,反映的却是我们的祖先认识药物的艰辛历程。这个神话中有一点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即先民们早期所使用的药物,确实是以草类居多,以至于我国整个古代一直将药物学叫做“本草学”。黄帝,今天被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远祖。
传说他和他的大臣歧伯、伯高、少俞、雷公等,都是医学高手,并且经常在一起讨论研究医学问题,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神话传说虽然未必真有其事,但神农、黄帝所代表的,是我们祖先由蒙昧进入到文明的一个重要时代,所以,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多托名于黄帝、神农,其中就有着一份对祖先开创之功的仰慕之情。
在我国,关于医药的记载是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的。殷墟出土的10余万片甲骨文中,有323片与疾病有关,包括内、外、妇、儿等20多种疾病。西周至春秋,古文献中关于医药的记载逐渐增多。如《诗经》中就记有后世入药的植物80余种;《山海经》虽成书于战国,但其中的资料却由来已久,该书不仅所记的药物数量扩大到了120多种,而且一般都和主治的疾病相联系,说明其功效和使用方法。
在远古时代,医和巫是不分家的,即巫师不仅从事鬼神活动,而且兼管人间疾病的治疗。到西周时,巫与医已开始分立,出现了专职医生,并有了简单的分科,还建立了一套医疗制度。当时,“医师”总管医药事务,他不仅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评,而且有收集病例记录和报告的责任。专职医生的出现和医事制度的建立,为医学经验的积累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我国古代医学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建立来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早在春秋晚期,一些著名的医学家就开始了对古代医学经验和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的工作。据《左传》记载,秦国的医和曾把致病的原因归结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六气致病说是我国最早的病因理论。
稍后的名医扁鹊(秦越人)在医疗活动中已使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法”,这是后世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伴随着医学经验和知识的总结和整理,医学专著也开始出现。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帛书,其中就有医书14种,包括经络、脉法、医方、养生、胎产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医书产生的年代大致在春秋末期到秦汉之间。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等,都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医学专著。除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外,这一时期产生的医学著作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