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学起源于什么时候?
“神农尝百草”是史书中记载最多、流传最广的传说。《淮南子修武训》说:“神农最早教人播种五谷...尝百草...而此时的他,一天遭遇七十毒”。《史记·黄三列传补遗》中也有类似记载:“神农用赭鞭(红竹根)抽打植物,只尝百草...之前有几百种药”。这些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药物知识可能是“神农”时代的人们在采集食用植物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起初,人们不知道哪些是可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当他们饥饿时,他们可能会吃一些有毒的东西,导致皮肤瘙痒,腹痛,呕吐,腹泻和其他中毒症状,有时甚至昏迷和死亡。但有时人吃了东西后,会缓解或消除原有的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植物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哪些可以减轻或消除人体的某些疾病。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植物药学的知识。畜牧氏族成员通过食用狩猎动物中的一些动物来治愈一些疾病,并逐渐发现动物的药用价值。随着人类采矿和冶炼技术的发展,我们学到了一些矿物学知识。中国古代的药物知识是古人在采集、狩猎、畜牧、农业、采矿等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当人类学会用火后,食物从生食变成了熟食,不仅扩大了食物的来源,缩短了食物的消化过程,而且在烹饪时对食物进行了杀菌,从而帮助人类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同时,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还发现用动物皮、树皮包裹的热沙烫腹部或关节,可以缓解腹痛、关节痛,用火烧灼局部皮肤可以治疗牙痛、胃痛。这可能就是中医热熨、火灸的雏形。因此,它被视为医学起源的另一种方式。
关于中医起源的另一个传说是“傅造九针”。在古代,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在他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身体的某些部位经常会碰到锋利的石头和荆棘,有时甚至会破裂出血,但有时他们会意外地发现一些原有的疾病得到了缓解或消失。久而久之,人们意识到,人为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获得治疗疼痛的效果。不过,当时用于刺激身体的工具非常原始,是一种叫“卞氏”的石制工具,中国古籍中有记载。比如郭璞注《山海经》说“针扎肿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针扎石疾”。中国较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也说:“因此,东部地区的疾病...都是痈,其治宜石。”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卞氏逐渐演变为石针、骨针、竹针、陶针,直到汉代才产生了金属针,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针灸疗法。
此外,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在狩猎、农业丰收、婴儿诞生和社交活动归来时,经常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劳动的喜悦和丰收的喜悦。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发现舞蹈具有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于是形成了中医基于某些舞蹈动作的引导疗法。
可见,中国古代的医学知识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中逐渐发现和积累起来的。在整理和总结医学知识并将其提升为系统的医学理论的过程中,宗族中的“巫师”或“酋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医学起源的问题上,也有“医学源于巫”、“医学源于圣贤”的说法,但这不能否认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医学起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