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怀念谢克让先生

谢老师去世快一年了,我一直想写一篇怀旧的文章。由于资料不全,一拖再拖。

昨天下午,在遵义拍完就赶回兰州。由于天气原因,飞机持续颠簸和剧烈摇晃近40分钟,左右摇摆,上下摇摆,令人恐惧,非常不舒服...

连续跑了几天,我废寝忘食。我很累。昨晚半夜休息,想着美美的睡一觉。半夜梦见谢克让老师好像是在金山中学...早上醒来,想在床上躺一会儿,突然想起晚上的睡眠,再也睡不着了...

俗话说,天天有梦,最近比较忙。我没有想过谢老师,但我在睡梦中能清晰的看到。我的笑容依旧,就像我活着的时候,侃侃说话的样子,优雅可亲...

这明明是做梦啊!

所以只好赶紧实现一个未完成的心愿,写一篇小文章送给谢老师留念。

这位老师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甘谷县八里湾乡谢家沟。他从八里湾的小学教师干起,上世纪70年代初调到甘谷县金山中学(甘谷五中)任校长。

当时是文革的后半段。学校普遍不重视文化教育,狠抓阶级斗争,搞造反。他们经常召开批评会,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学校秩序非常混乱。

1976粉碎“四人帮”后,政局骤变,学校教育开始逆转,学生和老师开始重返课堂,教学秩序慢慢恢复。

1977年,恢复高考像一针强心剂击中了中国薄弱的教育肌体,十年后教育重回春天,学校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于是,有a的人就会开始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这样,文化大革命的残余依然存在。作者是1977年春天上的高中(当时春天是一个学年的开始)。什么农机班,育种班之类的被比我们高一级的同学分了?经常看到高年级学生在学校操场上学习开拖拉机。黑烟滚滚,噪音隆隆。看到好奇其实是让人不安的。只见养殖班的学生追着母猪满院子跑,几个学生正压着公猪怪叫,给猪屁股上打可怜的针。这非常有趣,而且画面极其荒谬...我们的水平稍微好一点。虽然没有学习实用技术的课程,但我们经常响应公社的号召,去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的村庄帮助农民建造梯田,收集小麦,挖土豆,采摘大豆和种植玉米...

当时当地公社对学校的干预比较多。除了命令学生到指定的村队志愿完成劳动和生产任务外,它还经常在学校里召开各种群众大会。有几次我记得很清楚,包括公审宣判的万人大会,农校动员大会,宣传阶级斗争大会,各种庆祝大会...

这就是当时真实的教育情况!

在如此混乱的教育环境中,金山中学尽可能地保持了相对良好的教学秩序。

谢校长治学严谨,管理有方。不仅老师们肃然起敬,学生们也非常害怕。他会经常在课外听老师讲课,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然后有针对性地批评和纠正老师和学生,让老师不敢敷衍,学生不敢偷懒。

为了抓迟到的现象,他经常站在学校门口,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记录迟到的学生,让迟到的学生特别紧张,再也不敢迟到。有些迟到的同学经常担心自己有一天会被校长叫到办公室,但是担心了很久,也没有给任何人打电话。这样,学生们就不敢迟到了。

他关心工人,联系群众。当时条件很艰苦。全校只有一台14寸黑白电视,放在校长办公室和宿舍。每当他出差或者去县里开会的时候,他都会把宿舍门的钥匙留下,由专人保管,让晚上想看电视的老师不会失望。

他外表端庄,内心善良。因为他不苟言笑,一脸严肃,老师们都很怕他,很敬畏。但是,每当个别老师有困难的时候,他都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

他关心学生,爱他们。

一个学生,家里很困难,交不起学费,拖了很久。最后班主任把家长叫到学校。父母满身是汗和痂,衣衫褴褛,手上长满老茧,布鞋上有洞。校长得知情况后,立即决定免除该学生的学费。

一个学生,身体虚弱,经常生病,经常请假。高一第三学期(1977,上高三的同学把招生从春季改为秋季,所以高一学了三个学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他们想申请休学,校长了解情况后批准了休学。半年多过去了,学生身体恢复了,想转学。按照当时的规定,退学的学生要等到每个学年开学才能入学。学生找到校长,表达了强烈的入学愿望。校长看到了这个学生学习的坚强意志和信心,于是破例允许在学期中间转学。果然,这个学生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某个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从不惩罚他的学生,但他们都尊敬他,害怕他。严而不怒,威而不发,令人敬佩。

他团结领导班子,和学校党委书记配合得非常默契,一起把金山中学推向了鼎盛时期。

恢复高考后,由于金山中学对市区和四川地区的中学影响不大,又由于以谢校长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重视教学,老师们个个认真负责,使许多农村孩子通过高考走出了农业大门,考上了中学和大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一些优秀的科研精英、一批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一批开拓进取的企业家、一些能工巧匠和一大批勤劳能干的人。金山中学取得的巨大成绩有目共睹,不可磨灭。

上世纪80年代,谢先生从金山中学调到甘谷县人民法院,先后担任副院长、庭长。在法院行政期间,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亲自主持和督办了许多大案要案,赢得了普遍赞誉。

作者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大概还不认识我。他最多只能依稀记得我的名字。1987,我调到县里工作,在街上见过几次老师,才熟悉起来。期间去过他办公室两次,加深了印象。

后来,他被提拔为甘谷县人大副主任,成绩斐然。

1993年春天,我离开甘谷去深圳创业,十几年几乎没有再见面。

2005年夏天的一天,我在县城北关遇到了我的老师,互相打了个招呼。老师已经退休好几年了,时间充裕,我就在路边聊了半个小时。此后,双方建立了联系,时不时交换电话、发信息互致问候,至今仍是一般的礼节性往来。

后来老师去兰州出差,我和其他同学宴请了几次。从那以后,接触就多了。

老师曾经让我介绍一个人给他朋友的孩子认识。虽然介绍不成功,但接触频率很高。后来老师委托我给他继子介绍业务,接触多了。

因为年老体弱,老师们每年五一节后国庆节前都在天水净土寺度过他们的休息。曾借出差去天水、陇南,多次拜访净土寺的老师。有一次在净土寺住的宿舍,无拘无束地聊了一下午。其间说起金山中学的那一幕,历历在目,挥之不去。我由衷地称赞老师把学校管理得很好,师生都对他肃然起敬。同时,在那个学校秩序混乱的年代,我创造了金山中学的辉煌。谈及激动,老师笑着问:“陆生(作者中学时的名字),你说,我不自大。大家怎么会怕我?”我脱口而出:“那可能是你的人格魅力吧!”人格力量!”老师开心地笑了。当天的谈话很愉快,很投机。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虚心开朗。我像朋友一样亲密。临走的时候,老师送给我八个非常精致的小酒杯,雕刻的很精致,特别漂亮。

之后经常和老师在微信上交流,联系更加紧密。

2015年夏天,在县城三合园为孩子升学举办答谢宴。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致辞。我们非常感激。

2016年夏天,我去县城看望老师。

2017国庆前,去净土寺看望老师。不幸的是,我的老师不在城里,不能见他。

2065438+2008年中期,老师的第二任妻子因为重病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老师因为不能来兰州陪护而忐忑不安。8月14,老师打电话让我代表我去医院参观。当天晚上,我专程去医院看望她,解释了老师的真实意思。她非常高兴。第二天早上,老师发来消息:“上午9点58分到下午3点29分成功!(操作)流畅!感谢上帝!”我马上回复:“恭喜手术成功!”

其实这个时候老师也病重,老师的孩子都很孝顺。他们曾多次带他们到兰州、Xi等地就医和住院。但是老师的病已经到了重病晚期。老师觉得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明白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对此,他表现出了非常豁达的态度,依然乐观的生活,积极的对待。同时,由于他对生命的眷恋,求生的本能,不愿意放弃,他仍然竭尽全力寻求良药,渴望生命的延续。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老师遭受了疾病的无情折磨,也经历了人类最真实的冷暖体验。

老师病重期间,很多同事,亲戚朋友,还有很多同学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问候和祝福,让老师特别开心。同时,为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或者说希望出现奇迹,他对中医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久病之后,他求医无数,但最后还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一个他非常了解的中医身上(他认为自己亏欠了他),多次打电话给P,让他来甘谷给他开点药。p态度很好,答应的很爽快,只是没有行动。后来老师就语重心长的给当事人发信息让P给他把脉,写药方。这个时候老师的孩子已经尽力了,知道自己的病没有办法治愈,所以不支持他们去外地就医,老师也已经很虚弱了,不能自己出门。老师整天待在家里,就像等死一样,是很痛苦的,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生命越是受到疾病的威胁,就越是敬畏生命,越是向往生命。这不仅是人之常情,也是本能和无奈。

所以,这个时候,哪怕是一剂完全不起作用的中药,也会被那些渴望生存的人当成稀有药物服用。最起码可以让他们强烈的愿望有所依靠,驱散他们生病的痛苦,让他们开心。老师不能自己走路,他的孩子也不支持出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邀请P去看他。也许有神奇的配方能让他起死回生,也许能延长他的寿命。这个要求是完全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反复,他没有问P,就给我打了很多次电话,让他代表他当面邀请P。真希望P能去。为此,我多次给P打电话,发信息,当面表达了老师的要求。p还是答应的很好,但还是信守承诺。

2019 19二月下旬后,老师更加着急,认定P能治好他的病,强烈希望P能来。我跟老师解释过很多次了,P忙,要理解。

从此,老师再也不提对P的要求,在痛苦中彻底绝望...

之后老师打电话的时间间隔变长了,聊天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声音也弱了,声音像蚊蚋,气也弱了,说话都很吃力,听起来更费劲。显然,体力严重不足...太可怜了,太令人心碎了!

2020年3月30日凌晨11,老师发微信:“我有点让P死了。没有医德,不应该骗我半年。我信了,没想到是个骗子……”字里行间充分透露出老师对生命即将死亡的巨大无奈和对p的愤慨与谴责。

我马上回信:“谢老师,真是无语了!见面就跟他说了,也转达了你的迫切需求!后来我打电话,没接!”

回信后,我陷入沉思,久久不能平静。为了安慰老师,我发了一条“那可能真的很忙……”的消息,告诉老师不要生气。仅此而已。

下船,这是一次告别。

两天后,2020年4月2日上午,老师在甘谷县槐树坪村去世。从此阴阳相隔,我再也听不到老师的教导,听不到他的声音。

那几天连续下雨,道路泥泞,出行不便。接到老师去世的噩耗后,我哭得团团转,沉思良久...我决定立即从外地赶回兰州,从兰州开车到甘谷,在老师的遗像前磕头,深切悼念老师的“天无绝人之痛,老师一路顺风!”

唉!付伟仍然很受欢迎!

那天晚上,我半夜回县城宾馆给老师守灵,休息了一会儿。第二天早上,我赶到未央槐树坪村,最后一次为老师送行。老师的墓地选在未央李家坪村。在老师下葬的时候,提醒他儿子注意棺材和坟墓的中心线是否对齐,并检查一下,然后匆匆离开,直到老师下葬。

令人失望的是,老师的学生都在县城工作,至少应该有几百人定居。第78届,第79届,第80届应该至少有200人吧,但是我没见过几个,哪怕是一些得到老师帮助培养的学生,被老师关注很久的人!可能是因为信息闭塞,也可能是因为遵循了从简治丧的原则,孩子没有注意到。总之是挺遗憾的!

教师事业辉煌,办学有方,成绩突出,广受好评。

老师也经历过几次人生难以承受的悲剧,但他坚强的挺了过来。

老师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是一个聪明豁达的人,是一个开明睿智的人,是一个执着思考的人。

临近清明节,一片碧绿,百花盛开,百花盛开,千姿百态,万物复苏,有孝心的人开始准备祭祖扫墓,天上有灵的人笑看人间变化,春意盎然,阳光明媚。

老师是人民中的精英,拥有超群的智慧。他必须面带微笑俯视空中,心中有花,脸上有喜悦。

天上有灵,就能感知!

老师安息吧,极乐净土!

谨以此文纪念谢克让先生!

2021 3月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