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最有用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

课程资源只有用在教学中才能发挥其有效性,而教学中的学生是教学有效性的主体,所以有用的资源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第一,关注学生的学习,选择最需要的资源。

学生的需求是我们选择教学资源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学生需要什么资源,或者说什么样的资源最适合他们?

?有兴趣吗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被有趣的内容吸引,更加关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教学资源更容易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这是北京”这一课,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16的区县,制作了一张有趣的北京地图,引导学生利用特殊的东西记住区县。老师还为行政区写了一首儿歌,配有形象地图,让学生观察和探索儿歌中隐藏的秘密。在“养育我们的母亲河”一课中,老师们用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释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也进一步认识到了早期文明与流域的关系。在“全北京的胡同”这一课中,老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老北京胡同中北京话和押韵的喊声。这些资源立刻激起了学生们模仿和呐喊的热情,也引来了学生们对胡同老游戏画面的猜测。

另一位老师正在讲“美丽富饶的中国南方”这一课。在引导学生感受苏杭丝织工艺时,一件出土的素纱蝉衣引出新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猜测“为什么科学家仿制的蝉衣比出土的素纱蝉衣重?”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讨论,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古代丝织技术的精湛,也感受到了中国丝织技术的源远流长。

我们认为,这些有趣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资源是最有用的资源。

2.困惑

在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很多知识是不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当学生对他们所学的知识感到困惑时,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最有用的资源来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比如在“养育我们的母亲河”的课上,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发现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有不同的住房结构。老师利用这种差异引发问题:半坡和河姆渡的原住居民都可以建房,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然后学生们通过对比两地的气候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认识到文明的产生与环境的关系。

所以我们说,最有用的资源,也应该是在学生有疑问和困惑的时候,帮助他们的资源。

3.空白的

社会生活非常广泛,孩子还小,视野狭窄,社会经验薄弱,很多学习内容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空白点。这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掘有效资源,选择最有用的资源及时补充教学。

比如一位老师在讲“中华老字号”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老字号的精湛工艺和不断创新,老师给学生展示了实物,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这些物体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具体观察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如,一位老师正在讲授“古文字”,以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汉字的神奇和博大精深。制作了一组金文、篆书、隶书等不同字体的“马”字,然后组织学生写这个“马”字,让他们觉得古代汉字复杂难写。然后,是“马”字,让学生开始摆顺序。仅仅是对“马”字的分析和书写,就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发展过程,感受到汉字的独特性和趣味性。

所以我们说,最有用的资源要弥补学生经验和知识的不足。

4.必须了解什么

在我们的道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很多价值判断和道德认知的问题,不容易被学生感知。教师需要提供最有用的资源来为学生构建认知基础。

在“电话谈礼仪”的教学中,老师展示了一张图,分析图中同学打电话时存在的问题,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通过电话谈礼仪”的热烈讨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解疑释惑,让学生最终认识到礼仪在使用情景模拟打电话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知道打电话时要尊重他人。

5.扮演主要角色。

最有用的资源应该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比如,一位老师在《期待两岸统一》的教学中选择了这样一套材料:首先,老师介绍了台湾省与大陆的分离状态及历史原因,展示了一些台独分子在当地的台独言论及其对台湾省年轻一代的错误影响。介绍完背景后,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一张地图,测量台湾省与大陆距离的方法,地壳运动的数据,台湾省与大陆关系的历史事件和表格,台湾省的文化习俗。要求学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观察、讨论、分析、处理,证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以此来反驳台独分子的言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了上述有用的资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独立观察、思考、探索和寻找有力的证据和令人信服的方法。可以说,最有用的资源也应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关注学生生活,选择学生有相关经历的资源。

资源的选择也要求我们关注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现在进行时的教育资源去思考和发现问题。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反馈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学到的生活经验。《道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更需要对话和交流,否则就会成为一门纯粹说教的学科,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雪域北国》的教学中,当要求学生探究“东北寒冷冬季气候下人们的衣食住行特点”时,老师为学生挑选了以下资源:一本东北网友的游记,从网友的真实经历中了解当地的寒冷和穿衣特点。一本东北食谱,从炖肉和肉的特点可以分析出这是寒冷气候下形成的饮食特点。从一组照片来看,双层玻璃、双层门、火炕和防火墙可以反映出这座住宅建筑的特点是在那里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这些生活资源让学生觉得既真实又有说服力。

老师也可以开发和选择学生经历过的生活资源,比如东北的学生,去过东北的学生,让他们介绍东北的气候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更真实,更生动,更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

我们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用生活中的资源转移自己的生活经验,让知识学习成为生活中有意义的学习。

比如在《神奇中医》的教学中,让学生对常见的中草药和基本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山楂、陈皮、人参、金银花等中草药的名称及其疗效,能说出针灸、按摩、刮痧等治疗方法。有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和家人看中医的经历介绍中医的疗效。生于医学世家的学生,保健知识丰富,也能把简单易行的保健方法介绍给大家...教师只有在基础资源的基础上,巧妙地发掘和选择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并加以指导、引导和提升,才能增进感情,加深理解。

生活是我们道德和社会课程的一大特色。这门课程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学生的道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知,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最有用的课程资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求,并通过我们的教学来改善学生的生活。

也就是说,在选择课程资源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要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三,关注学生的社会发展,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相关资源。

教材是在一定环境下,在一定时期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阐释。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多次推敲和研究,但仍可能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这些“正在进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更熟悉、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更有启发性,所以教师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接受有意义的教育。

在四年级“当灾难来临时”的教学中,一位老师结合去年暑假北京突然发生的7.21特大暴雨的视频引入话题,组织学生交流洪水来临时如何逃生自救。因为是学生身边的资源,所以更真实可信,更能传递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交流非常踊跃。既提高了学生的灾害常识,又强化了学生的自护自救意识。

我们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用生活中的资源转移自己的生活经验,让知识学习成为生活中有意义的学习。

另一位老师在《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的教学中,以神舟10的视频为主导,联系社会现实,引起学生的关注。指挥中心北京和发射中心酒泉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引出了通信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没有现代通信设施的古代,信息是如何传递的?这自然就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主题——古代交往的方式和特点。

比如说《祖国保卫者》,可以补充一下大灾之前解放军冲在最前线,南海海军在南海护航保驾护航,维护海权的事迹。总之要紧跟时代,反映社会,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探索思考社会问题。

第四,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选择反映学生思想认识和情感的鲜活资源。

心理体验主要是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需求和处境;或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值得珍惜的东西进行回味和过滤;或者是筑梦和对未来的希冀而产生的美好甜蜜的感情。归根结底,心理体验是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责任、义务和对道德生活的追求。

一位老师在做“购物时要节约”的讲座时,组织学生做了一周家庭消费记录。这也是一种实践经验,一种社会生活经验。在记录的过程中,同学们开始关注家庭的各种消费支出,也让他们知道原来家庭的金钱支出是从那么多方面来的。有了这样的调查经历和了解,学生就会对合理消费和储蓄有了切身的认识。这节课,同学们把一个家庭一周的消费记录下来后,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有的同学认为父母挣钱多,家里开销大,攒不下多少钱。以后自己花钱不要太浪费太任性。有些同学会觉得父母挣钱不容易。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为了让我衣食无忧,满足我的各种需求,而且他们很节俭等等。,学生产生的这一系列思想感情,都是一种心理体验。

当然,可能有些同学在他们家一周的消费调查中没有太多的感受和想法,这就需要老师引导他们去获得这种心理体验。比如让学生算一个星期花多少钱,再算一个月或者一年花多少钱,会对学生有很大触动。他们会从家庭和父母的角度考虑节约消费。

再比如,有的老师在“关爱残疾人”课上,组织学生模拟体验盲人走路、残疾人单臂穿衣等活动。他们有切身感受,经历过盲人走路、残疾人一只胳膊穿衣的困难,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理解。

比如“公共场所的文明”这一课,老师组织学生看一段动画视频时,有一个场景,一个小男孩没有排队就上了车。在讨论这种不文明行为时,有同学说堵车容易出事故,影响交通;一些学生说这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这时一个同学说:“你想想,如果这个男生堵在你面前,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幸福吗?”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主动用了心理共情体验的方式,觉得加塞是一种很讨厌很愤怒的不文明行为。

其实在很多教学内容中,我们可以用心理同理心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置换,然后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情境和需求。比如,如何在走访服务于社区的群众、做文明小顾客、传递真理的绿色使者等类似内容中,让学生感受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辛,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可以采用心理共情体验的方法。

我们以“社区中尊重服务的人”为例。学生了解社区服务人员的工作后,如保洁员、门卫、垃圾捡拾员等。,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情体验。如果你是保洁员,在你辛辛苦苦打扫完每层楼的楼道后,发现有人在电梯里乱丢垃圾,乱涂乱画。你感觉如何?如果你是小区门卫,在烈日下站一天,甚至半天,会是什么感觉?这种换位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这种内心体验是学生形成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动力。

第五,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各种配套资源(多类型、多角度、多层次)。

我们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时,旨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思维。所以要注意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即是否符合学生的近期发展领域。

比如《哺育母亲河》一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沿河而居?”当时的学生试图将之前的经验迁移出来思考,认识到河流为人类提供了饮用水和灌溉的便利。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幅图很难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的学习材料。如此生动形象的大江流域景观图,立刻打开了学生想象力的闸门,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大江流域不仅有丰富的水资源,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古代先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也是先民沿河而居的重要原因。

再比如,这堂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考古资料,探索半坡和河姆渡创造的文明。在提供的生活资料中,不仅提供了第一手、真实的房屋废墟图,还提供了房屋复原图。因为不仅学生,成年人也很难想象这是房子的地盘。如果猜不出来,学生就很难继续思考和深入思考,也很难发现半坡和河姆渡民居的结构差异。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一张房屋复原图,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做出不同的发现。

比如“北京的胡同”这一课,在学习胡同名称中的文化时,呈现了“胡同名称是老北京的活化石,是一本书”这句话,把胡同名称比作北京的一个活化石,比作一本书,让同学们很好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我给他们提供了几组胡同名称,让他们去寻找隐藏在这些名称中的老北京文化。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和思考,发现了胡同名称中的大学名称,进而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

事实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总结。总之,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越丰富,课程资源的应用水平越高,处理越精细,课程实施的效率就越高。

再比如“古代丝绸之路”这一课,如何让学生知道丝绸之路的艰巨性、长度和危险性?仅仅依靠老师的语言介绍,再精彩,对学生来说也只是一种想象和虚构。而且这不是学生主动发现和想象的建构过程,而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学生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资源来观察、发现或想象丝绸之路的艰辛?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种资源的选择,从中可以发现我们的老师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有些老师在去丝绸之路的路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风景图片,比如山脉的图片,塔克拉玛干广袤无垠的图片,帕米尔雪峰的图片等。,让学生观察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些图是真实的景观图,但真的能让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丝绸之路的艰辛吗?不,不仅学生没有,作为老师的我也没有感觉到。因为这些风景图并没有显示丝绸之路上的地形地貌,就像李白的诗中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雄伟的群山、美丽壮观的沙海、圣洁的雪峰...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观,在视觉直觉的第一印象下,学生很难想象走在上面的艰辛。由于对社会史的无知,可能会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走在自然景观和异域风光中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在我们看来,这种真实直观的数据并没有对学生的观察和学习起到有效的作用,甚至产生了反向干扰。

另一位老师在教这门课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张中国地形图截图的放大图(从黄土高原的Xi安,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到新疆的沙漠,再到边境的帕米尔高原),然后给学生提供了一张西亚伊朗高原的地形图,还有一张丝绸之路沿线路线图,让学生观察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些地图虽然是画出来的,但却直观地展现了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形地貌:高山、山地、雪域高原、大面积的沙漠和流沙...学生们不仅意识到道路的艰难,而且想象商务旅行者在孤独的道路上会受到野兽和疾病的袭击,他们应该警惕强盗和强盗...我们看到一个是真实的风景。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他们在认知、情感、能力纬度上最近的发展区域。

再比如“这是北京”。为了让学生记住北京各区县的名称和位置,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行政区的儿歌(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东城、西城两侧的车站)。长安街,延长线,海阳枫景掉头。去郊区,看一看,过了大门,一路s拐。前程似锦,一帆风顺,米怀清码头)帮助学生记住各区县。儿歌的韵脚朗朗上口,对学生记忆北京的行政区划很有帮助。还能引导学生从儿歌中找到区县名称,并借助京郊分布图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发现北京城区和郊区的分布及区县的区位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其提供能够启发其思维、引导其深入学习的支持性学习资源,也就是说,为其学习搭建一个适度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