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兴奋效应的中医理论
古语有云 “是药三分毒”, 中药中含有多种有毒成分。中医药理论认为药物毒性即是药物的偏性, 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基础, 但同时也是药物损伤机体导致毒副反应的根源。由于对药物进行法定炮制,采用合理的配伍,适宜的剂型,以及严格的药物剂量,有效的降低了药物的毒性,使中药的毒性被控制在低剂量的范围内。所以笔者认为,中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毒物兴奋效应。据研究发现,清解药能增强单核2吞噬细胞系统(MDS) 功能,能增加T细胞功能,能使体液免疫系统抗体增强,从而增强机体中和病毒、中和外毒素的能力,并促进吞噬功能。还发现补肾阳的淫羊藿、鹿茸、等能增强肾虚患者T 淋巴细胞的比值,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补肾阴药枸杞子、五味子、山茱萸也同样具有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这些药物对机体免疫的激发,便是一种毒物兴奋效应。中医经过历代医家医疗实践,总结出了精妙的药物配伍法则和炮制工艺,在经验上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药物毒性的剂量标准。所以在长期的治疗中很好的运用的毒物兴奋效应的原理。
除了中药之外,拔火罐、刮痧、针灸、热水浴等中医传统疗法,同样起到了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通过对对机体的局部损伤,而引发“全身应激反应”,如免疫,抗氧化系统的激活.据研究发现,刮疹疗法作为一种诱导因素升高白细胞和IL-6,刺激免疫细胞增殖和活化,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另外还诱导直接胆红素和SOD的升高,增强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针灸疗法可使白细胞总数增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机能增强、免疫活性细胞活跃。同时促使体液免疫中各类免疫球蛋白(IgA、IgM、IgM)、杀菌素、补体、溶菌素等含量升高,以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增加。对培养细胞进行温和的热刺激(42℃,30 min,相当于热水浴),细胞显示出显著的(约20倍)谷胱甘肽转移酶hGST5.8的上调和转运羰基垃圾的RLIP76蛋白的诱导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