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肾湿热的认识
在患病过程中,感染湿热之邪或湿热之邪挥之不去,往往是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
一、湿热证形成的原因
从中医病因学来说,湿热证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源性。但是更多
进一步分析其病因可知,无论是外因还是内伤,湿邪的存在最终导致湿邪。
热证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为就外邪而言,并不是只有湿热结合侵入体内才能形成湿热。
证,甚至单纯的湿邪入侵都可以转化为湿热证。内生湿热证的形成也是湿在先。
邪气,然后要么郁积日久化为热,要么与外感热结合形成湿热证。可见,湿可以形成湿热,但只能形成
发病的速度有快有慢,湿邪的存在没有前提条件。单纯的热病邪并不能最终导致湿热,外感和内伤都参与其中。
所以。了解了上面的医学理论,我们再来说说肾病过程中常见湿热证的原因。
我们知道肾虚是肾脏疾病的病理基础,肾虚引起的继发性病变首当其冲。
就是水液转运的紊乱,这种水液代谢的紊乱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继续存在。自水湿之邪
如果广泛存在,很有可能是郁化为热,演变为湿热证,或者是内生带外邪。
热毒结合就是湿热之证,或者说内外因导致湿热疫毒之感,就像郭生白说的“太阴内伤,湿饮止。”
聚,外邪再来,内伤互引,故病湿热,先有内伤,后感外邪。“此首湿恶,不过。
外邪入侵所致的湿热证多见于肾脏疾病。在肾脏疾病的过程中,水湿之邪无处不在,容易管理。
解,但是水湿之邪最终演变成湿热之证,毕竟需要热邪的参与,这里要说明的是肾
在脏腑疾病中,热毒的来源首先是外感热毒,然后是阴虚阳亢的脏腑之火。事实上,内脏火的形成,
当然,阴阳两种都各有利弊,但如果医生用药,倾向于辛燥,那无异于火上浇油。
倒油在上面。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临床上长期大剂量使用类固醇的患者,几乎都会出现问题。
身体红肿、头胀、头痛、心悸失眠、心烦、多汗、怕热、咽干疼痛、脓性分泌物、疔疮、大便粘稠。
停滞、小便短赤、舌尖红、舌苔黄腻、脉数等典型湿热证表现。原因很可能是类固醇药物。
类似于中医的纯阳之品,辛、燥、热。长期服用会造成阴液消耗,水火不和,杨琪。
兴奋化为火热之毒,再与水湿之邪处处重合,湿热证自然形成。不仅仅是药物偏见
表现为促进湿热证的形成,即饮食偏食也是肾脏常见的湿热生成因素,如辛辣、腥臭、
过多的咸味品会引起患者咽痛、腹胀,甚至尿急、尿痛,这很可能与刺激性药物有关。
危害是一致的。
总之,在肾脏疾病的过程中,由于水湿邪的普遍而持久的存在,形成了湿热证。
湿热证的长期持续严重影响了肾脏的恢复,所以湿热证是肾脏疾病的过程
头发的重要病变。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湿热证在肾脏疾病过程中是常见的,但程度不尽相同。
同样的,部位不同,而对于这种情况,著名专家刘宝厚教授曾经说过,“湿热不除,蛋白质难消。”
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湿热就没有肾病,可见湿热证在肾病中的重要性。
二、湿热证的临床特点
湿热与邪气结合形成的湿热证,既有湿热的双重致病特点,又有湿热结合的特点。
邪恶的特殊性。就热而言,热是火的递进,火极热,往往表现为多动、炎症的性质。
邪火起病急,变化快,临床上常呈现一组热证、激惹证。就湿度而言,它是潮湿的,
粘稠、重浊、重粘连,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粘稠、浊滞;从湿热结合的角度来看,是湿热蕴结,
如果油进入,就不会分散,形成所谓的无形热气蒸动有形的湿势,粘粘的。由于“热”
湿的时候越来越炽烈,热的时候越来越横,形成恶性循环。肾脏病湿热证患者的病情往往反复变化和运动
迁延日久,缠绵难愈,都是由湿热病的临床特点决定的。
其实,湿热证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于人们对湿热证的治疗之难。
难。虽然治疗湿热证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利湿,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见效快。这很重要
大概是因为湿热结合,治湿妨碍清热,治热妨碍祛湿。遮热清热多为苦寒,不利于湿的温煦;清湿
常用温热干燥,不利于热量的排除。因此,在治疗湿热的药物选择上,往往是温清相济的两难选择,相互制约;更多
更何况湿热证分两种: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它的优先级和冷热程度很难做到恰到好处。
为了利益。另外,肾病湿热证是以肾虚为基础的,所以肾病湿热证不是单一的。
纯实证表现,而是虚实夹杂的综合征。如果把扶正固本的因素考虑进去,药物就很难治疗了
你可以想象。
三、湿热证的实质
从湿热证,头晕,脑胀,口干疼痛,腹胀,尿急或尿频,尿急
从疼痛、大便粘稠、皮肤生疮、舌红、苔黄腻、脉数等临床症状体征来看,湿热证确实是现代的。
医学上所谓的感染密切相关。别的不说,单从尿路感染的角度来说,如果下属尿路感染也只有表
对于尿频、尿急、尿痛者,中医辨证应为膀胱湿热;如果同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也是发生了。
患寒热口苦者,应认定为肝胆湿热。实验研究还表明,治疗膀胱湿热证和肝胆湿热证
八正散和龙胆泻肝汤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尤其是八正散能显著抑制尿道的致病性。
肠杆菌P菌毛的表达,或P菌毛的异常表达,大大降低了其对人尿道上皮细胞的粘附。
能力。至于皮肤生疮生疖,很明显是毛囊感染了。可见湿热证与感染的关系并不
有人会质疑。一般来说,西医抗炎治疗在临床上对上述症状也是有效的。而是从事肾病
在床上学习的人可以体会到,很多情况下,中医辨证虽然属于湿热证,但并未发现明显
有感染病变存在,如口苦咽干、咽部暗红、舌苔黄腻、上腹痛暗沉、小便短赤或无休无止等。
医生经常称之为湿热,而西医可能处于隐性感染或亚感染状态。这时,抗过敏治疗是有害的
它是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可见,湿热证的本质不仅仅指明显感染,还包括隐性感染或亚感觉。
感染,或迁延感染,甚至感染后的病理损害,等等。
进一步分析湿热的本质,湿热不仅仅表现在肾脏疾病上。
过程中的各种感染迹象,更重要的是湿热证的出现和消退,标志着感染诱导的免疫。
疫情反应的进展和缓解,因为免疫反应是肾脏疾病的根源,所有的显性和隐性感染都会变得
它是免疫反应的导火索,或者叫启动因子。换个说法,我反复讲过肾功能。
能量失衡导致的湿邪是湿热证形成的前提,那么湿邪的本质是什么呢?有人用组胺电死了你。
通过对液量变化的实验和观察,发现利湿中药的作用机理不仅是促进水湿的排除,而且作用更重。
重要的是改变身体对组胺的反应性,组胺是过敏反应中已知的炎症因子,湿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
说明免疫反应还在继续,很多过敏性疾病的名称也与湿有关,如湿疹、风湿、类风湿等。
等等。由于过敏反应(湿邪的形成)的不断发展,机体的免疫功能越来越低,使机体反复。
感染(热邪),感染(热邪)诱发过敏反应(湿邪形成),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湿的
热与缠绵的结合解释了这一病理特征。为什么湿热证是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没有湿热就没有肾病,这是根本原因。感染引起免疫反应的症状是湿热证。
可见,有明显感染征象的湿热证属于感染对免疫反应的起始期和效应期,但在病理学上
损伤形成后,临床表现多为湿热潜伏感染。研究表明,清热利尿药可以增强抗流感。
感染免疫,清除抗原,抑制抗体形成,从而抑制过敏反应。比如龙胆泻肝汤可以强化非。
特异性免疫,调节免疫反应,显著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
第四,历代医家对肾病湿热证的论述
肾脏疾病的表现主要是水肿和尿异常,所以历代医家的类似论述主要集中在“水”上
肿”和“血溺”两类。”苏文《厥气论》中说:“热的细胞在膀胱中迁移,会导致淤滞和血液溺化。“《金匮要略》也有“热度”
根据“血在下焦”的记载,《病因论》中所谓“体肿,气上,尿黄涩”就是因为虚。
引起水的湿热证,水湿化热。朱丹溪在《医学概论》中明确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到连阴水“夹湿热,中分数满丸...肾虚腰重脚肿者加味。
八味丸,滋肾丸。同时,“阳水多积食,或饮毒水,或生疮”。“足以说明湿热之证在于
在水肿中无处不在。从尿液的变化来看,虽然古代没有尿检,但也可以从尿液的外观来变化
辩证分析其寒热属性,如《苏文至真大论》说:“凡变化剧烈,水液混浊,皆属热。”“那个
病水,清而寒,属寒。朱丹溪进一步认识到“浊主湿热”。从微观角度来看,
所有肾病患者,包括尿路感染,都有“浊”尿改变,这就是我们采用清热利湿治疗的原因。
为治疗尿检异常疾病提供了依据。
从淋病发病与湿热的关系来看,关系更为密切。《医学的真实故事》说:淋病“是
这种病的原因,全由膏束的气味、湿热的东西引起...混有浑浊...渐渐变成阴雨天气。《辨证论治规范》也有“淋”
病必是湿热所致,湿则水液浑凝淋。《医案必读》更明确地指出淋病是“湿和”
只是热端。“《证治补》也认为“百病皆因湿热浊气,渗于膀胱”等。,所以可见湿热为淋。
浊病的成因及常见机理。历代医家对湿热证的诊治经验是指导我们临床用药的指南。
《医学概论》中提出了“分消”的方法。所谓“分而治之”,就是从上到下消除湿热之邪。症状治疗
补剂具体应用“分消”法清热利湿,清热利湿从小到大。到了清朝,白色诞生了。
然后充分发挥治疗湿邪的作用。另一方面,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
介绍了“疏泄”的治疗方法,针对湿热证的上、中,采取开上、平中、导下的具体措施。
下与下的区别,他提出的“杏、朴、苓之类”的意思就是上、中、下药物不同。另外,叶也在外面
用“湿热浸湿,不与热争,必然孤独”的观点治疗肾病湿热证
治疗更有指导意义。怎样才能把湿热分开,不合并呢?叶适采用“以热渗湿”的治疗方法
如果要把湿热分开,热就会孤悬,可以被包围,可以被湮灭。古人的论述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我们要慎重。
会指导实践。
动词 (verb的缩写)湿热证的诊断与治疗
1,湿热证辨证
从宏观的症状和体征来认识肾脏疾病过程中湿热证的存在相对容易。
可以,但更多情况下,需要仔细检测湿热的隐藏迹象,甚至从微观的检查指标中取其一
从三处推断湿热证的存在。临床上一般采用宏观症状和微观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来鉴别湿热证。
方法,具体来说,应首先确定炎热和潮湿的部分。一般上焦湿热者表现为恶寒、少汗、体热低、头重。
裹,四肢沉重,咽喉不适,甚至干痛、咳嗽、痰黄稠等。,体检显示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
或肺部听诊有干湿罗音,即外感湿热伤肌表,阻肺;如果皮肤有斑点,丘疹甚至
那些并发痤疮、疖子的,因为肺外有苔,应该属于上焦湿热的范畴。如果你因饮食不当、不洁而被感染。
湿热流行,伴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稀薄,或粘稠,有腥臭味,或仅口唇粘滞。
味苦,食无异味,舌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的急慢性胃肠炎、痢疾等,都属于中焦湿热证。
当然,如果是肠胃感冒,应该属于上中焦合。下焦湿热证的症状有尿频、
尿急、尿痛、腰腹部疼痛、尿中带液、尿中有碎石、尿中有血、尿中有浊乳糜、阴中有痛、睾丸。
除了肿痛等症状和体征,湿核、阴部等肿胀,尿检显示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等变化。
尿蛋白突然升高,应该算是湿热的征兆。如果上、中、下三焦都有湿热表现,则称为湿热证。
曼三教其次,区分湿热与其他邪气。以湿为首要因素者,因湿而浊而凝。
停滞,聚集成水,故多表现为脾土浸没的水肿、腹泻等病变;如果热量为主,热量就会融化成火,
火生炎,或逼血轻举妄动,或使血腐成脓,成为有形之恶。《苏文至真大论》中的所谓“痛”
所有的溃疡都属于火”就是一个例子。可见那些形成肿块伴有局部疼痛的,如扁桃体化脓、皮肤生疮、疖子等,
不仅是热,还是湿热引起的火毒证。湿热是湿热证的极端时期,
所以是最有害的。以上两种情况是湿热证发展到两极的终点,但在中间,湿热之邪是什么
50-50比例还是46-50比例是一个模糊问题。毕竟正确的判断要靠大量的长期临床实践。
体验。
2.湿热证立法。
燥湿清热是湿热证的立法原则。既然湿热证是湿邪包在热胶里引起的,那么理想的方法是
不可能有效地将湿热分开。正如叶所说,湿“不与热抗衡,必然孤独”在我面前
科学家们说过,在湿热证的形成中,湿是存在的基础,所以叶提出了湿热分法。
湿邪应升于上焦,溶于中焦,渗于下焦,其中“热内渗湿”是湿热证最重要的治法。
重要原则适用于三焦燥湿。难怪古人有“治湿不利于小便”的警告。临床上,
如果上焦为湿热,则以宣为主,也以湿轻渗为主。玄头就是宣肺,使湿出皮毛。就像叶田一样
这位学者说:“宜从导泻入手,宣传通风器,以达到归肺的目的,如常见的三杏、椰子、橘子、橙子等。,孰轻孰苦,有工具。”
流畅的耳朵。“同时要根据热邪的严重程度,加以澄清,然后才是湿热。如果皮肤疼痛肿胀,
因其郁热,应以泻火解毒为主,方剂一般以五味消毒饮加减。中焦湿热,
强调祛湿,祛湿清热,苦开心窍,调枢机。吴鞠通说“治中焦如天平,而不太平不安”的本质,
是平衡中焦湿盛,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是常用的燥湿清热剂。如果被污染了。
对于邪气过盛者,常以鲜藿香、鲜佩兰、鲜菖蒲、鲜荷叶、厚朴花等鲜香之品去秽化浊,再加光。
渗透潮湿的味道,收获会更快。下焦湿热证要在利尿的基础上结合清热,利尿要用轻渗,不宜。
通过水路。常用茯苓、猪苓、泽泻,竹叶、萆薢、生薏苡仁、滑石、土茯苓、
陈印等。,同时利湿清热,其实是双管齐下。如果有阴液不足的症状,选择白质地黄汤和猪苓。
唐灵滋阴利湿,标本兼治。因为血瘀证在肾脏疾病中较为常见,既能利水又能祛瘀。
紫茎泽兰、益母草、琥珀、穿龙薯蓣等。也经常被选中。
另外,在祛湿清热法的应用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祛湿清热是不可能的。
如果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定要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坚持千方百计除恶的原则,哪怕烟已经灭了,也要唯恐灰烬中有火。
不宜急施温补;二是抓燥湿清热,扶正祛邪。在湿热的延长期,扶正和祛邪应该齐头并进。
不应该引起的。别担心。因为适当的扶正治疗也会加速邪气,所以不宜吃温热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生姜、肉桂、酒等。,因为吃这些会伤阴助火,加重症状。
另外,你也要注意不要饮酒,因为酒精辛热,助阳生火,而湿热患者不适合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