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的临床研究
厚朴汤对紫色毛癣菌、同心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致龋致病菌变形链球菌的试验表明,厚朴口服毒性低,杀菌高效快速。
厚朴汤能改善小鼠实验性病毒性肝炎的实质性病理损害,并能在体外杀灭猪蛔虫。孕妇慎用。①本草经注:干姜使之。泽泻、芒硝、消石。②药性理论:忌豆类,吃了会上火。3“品慧要领”:孕期勿服用。④《本草经》:呕吐不是因为痰寒蕴结,而是因为胃虚上火;腹痛是血虚脾阴虚引起的,不是郁滞;腹泻是热毒猛烈注射引起的,不是寒积伤;脘腹胀满是由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滞所致;中风是因为阴虚火炎,突然导致仆僵,而不是西北寒邪;伤寒头痛,无痞满;孩子的上吐下泻会变成慢性休克;成人气虚血瘀,见膈证;老年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孕妇为恶,水谷不入;孕妇胎儿头晕;孕妇忌食凉的;孕妇腹痛腹泻;孕妇染上伤寒;产后血虚腹痛;产后满气喘;产后腹泻恶心,以上诸证,法咸而禁忌。
食相克:厚朴不宜与豆类同食,因为厚朴中含有鞣质,而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当它们相遇时,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以消化吸收的单宁。此外,两者都含有复杂的有机成分,一起食用还可能产生其他不良反应,使豆类难以消化,形成气体充满肠道,导致腹胀。形状鉴别:干皮呈鼓状或双鼓状,长30-35cm,厚2-7mm,俗称“圆柱园”;干皮靠近根部的一端呈喇叭口状展开,俗称“靴素”。外表面灰褐色或灰褐色,粗糙,栓子呈鳞状易脱落,有明显的椭圆形皮孔和纵向皱纹,刮除时栓子呈黄褐色;内表面紫褐色或深紫色,有细密的纵纹,呈油痕。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呈颗粒状,外层为灰褐色,内层为紫褐色或褐色,油状,有的能看到大部分小亮星。它香、辣、微苦。
根皮(根皮):单管或不规则片;有的弯曲得像鸡肠,叫鸡肠。坚硬,易断,纤维状断面。
枝皮(枝皮):单管,长10 ~ 500px,厚0.1 ~ 0.50px。易碎,易断,断面呈纤维状。
显微鉴定:树皮横切面:木栓层多为10列木柱细胞,有时可见落叶层。皮质外侧有石细胞带,内侧散在石细胞群和大部分油细胞。油细胞切向延伸,长约65438±040 μm,部分石细胞有分枝。纤维束稀少。韧皮部占绝大多数,韧皮部射线宽度为1-3排细胞,向外逐渐变宽;纤维束多,呈层状略切向断续排列;极厚的墙壁;油细胞多,1个散在或2-5个相连。本品薄壁细胞含黄褐色物质、淀粉粒(多为糊化)和少量小草酸钙晶体。
枝皮横切面:韧皮部外侧有较大的纤维束(多达400多个细胞),即中柱鞘纤维束。
粉末特征:粉末棕色。1.腹痛便秘者:厚朴8两(24g),大黄4两(12g),枳实5枚(9g)。服三味,取两升水于桶中,先煮二味,取五升,煮三升大黄。拿一升暖衣,占尽便宜。(《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
2、久治胀气,心闷,饮食不能,因饮食不规律,冷热冲击,导致腹胀:厚朴上火晾干,也可蘸姜汁,至焦黄为度,碎筛如面。用陈米服10g,一日三次。它也治疗恶心和腹泻。(斗门方)。
3.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厚朴(去糙皮,涂姜汁,焙香)125g,甘草(焙)75g,苍术(大米泔水泡两天,去皮)200g,陈皮(去白)125g,后四味。每次取5克水,加入生姜和大枣,煎七分钟。把它们变暖变空。或杵细末,蜜为丸,大如梧桐树。每次服十粒,嚼盐汤,空腹服用。(簸箕方魏萍散)。
4.治气因情志、忧虑、烦忧及恐惊,痰涎壅滞,似断群,或梅坑,喉间,不能咳出,不能咽下,或胃脘胀满,气短,或痰涎过多,或痰饮呕吐恶心:紫苏叶100。切得很好。每次取清水20克,生姜7片,大枣1枚,煎至6分钟,取出我,趁热服用,不分时间(《简毅方》第47号汤为《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5.防虫:厚朴、槟榔各10g,乌梅两个。用水煎服。(保赤全书)。
6、治寒穴泄:干姜、厚朴等部位。上面是下面,蜜丸大。吃30片。(鲍氏小二方)。
7、长期控水:厚朴15克,黄连15克。锉,三升水,炒一升。镂空的精致衣服。(《石梅纪的药方》)。
8.咳嗽浮脉者:厚朴5两(15g)麻黄4两(12g)鸡蛋大的石膏(12g)杏仁半升(9g)半夏半升(9g)干姜2两(6 g)细辛6g生麦1升(20g)五味子。(《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
9、治胃虚泄泻特别有效:附子(制)65438+厚朴(姜制)0.5g,甘草(姜制),干姜(姜制)0.5g,水5克,生姜两片,每次煎两次。(《苏神梁芳》简佩筠三)。
10.因思虑过度而致大便混浊、遗精者:厚朴(姜末)100克山羊胫炭(焙红)50克,各研成朱砂一枚,煮面糊丸25克,如梧桐子,空心米100至200丸。(《宝卿本草折中》引用刘欣父亲的药方为秘方药丸)。
11,食滞腹胀便秘。该产品具有理气解郁、导滞的功效。常与大黄、枳实同用,如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若因热引起便秘,则加大黄、芒硝、枳实,以达到清热、消食、导滞的功效,即大承气汤(《伤寒论》)。
12,痰喘。该产品能祛湿化痰、降气平喘。若痰饮阻肺,肺气不降,胸闷咳喘,可用紫苏、陈皮、半夏等配伍,如紫苏姜奇汤(和济举方)。若冷饮转热,胸闷气喘,咽喉痰多,烦躁不安,则与麻黄、石膏、杏仁同用,如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若为外感风寒引起的哮喘,可与桂枝、杏仁同用,如桂枝厚朴幸子汤(《伤寒论》)。
13,气滞痰气互阻,若咽部有咽不下吐不出之物,亦可用于祛湿化痰,舒下气之效,与半夏、茯苓、紫苏叶、生姜等药同用,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14,抗湿,中度焦,腹胀。本品味苦、干、辛,能燥湿,消胀气,是消除胀气的重要药物。常与苍术、陈皮同用,如魏萍散(和记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