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口水是傻子吗?
流口水一般是正常的生理表现,不需要治疗。
异常流口水,称为流涎或流涎,常见于婴儿期。少数病例为溃疡或唾液调节分泌功能障碍。异常流口水的原因:口腔溃疡、咬伤、咽喉炎和神经系统疾病。
一般6个月到3岁流口水比较常见,大部分都是正常的。新生儿很少流口水。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 ~ 4个月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变化和神经刺激,唾液分泌增多,开始流口水。而且宝宝口腔较浅,不会调节口腔内太多液体,所以出现流口水。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儿逐渐学会吞咽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逐渐消失。
失落。以上流口水是正常的。但也有一些孩子一边流口水一边哭,不肯吃饭,吃饭时哭得更厉害,或伴有发烧。这时候要仔细检查口腔黏膜,也就是舌尖、脸颊、嘴唇有无溃疡。溃疡会引起疼痛,唾液分泌增多,流口水,所以要抓紧治疗。有的流口水是因为脑炎后遗症的病,面瘫,痴呆,导致唾液分泌和吞咽功能障碍。你应该去医院接受明确的诊断和治疗。
宝宝正处于乳牙逐渐萌出的时期,牙龈里埋藏着很多牙胚。这些牙胚要想突破牙龈的障碍长出来,肯定会刺激牙龈让牙龈痒。在神经反射的刺激下,唾液腺的分泌会增加,而宝宝口腔较浅,口腔的容量较小,宝宝不会用吞咽来调节口腔内的唾液。口腔内唾液多一点后,自然会流出来,宝宝抑制唾液分泌的能力和吞咽功能稍差。
主要原因如下:
1.第一次戴假牙不习惯,异物感明显,刺激唾液分泌增多;唾液留在里面刺激黏膜,引起恶心;粘膜疼痛、发红和溃疡都会导致唾液增加。
口水
口水
2.龋齿、急慢性炎症、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3.口腔粘膜疾病,如复发性口疮、疱疹性口炎、慢性复发性口疮性口炎患者。嘴里缺的牙太多了。说话时唾液增多,嘴唇憋不住。
4.阿尔茨海默病、脑萎缩和其他脑部疾病。
5.对食道、胃等消化道粘膜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导致唾液分泌。
6.嗅觉、视觉和听觉能感受食物的色、香、味,吃酸甜苦辣,形成条件刺激,通过相应中枢和大脑皮层诱发唾液分泌中枢兴奋,引起大量唾液分泌。
7.光线可以刺激唾液分泌,黑暗和恐惧可以减少唾液分泌。
8.任何刺激都会引起唾液分泌增加。
其实口水旺盛并不是一件坏事。一般情况下,口腔内应保持0.5 ~ 1 ml的唾液。唾液有很强的防龋作用,但是每天都有大量的唾液流出,而且是一种没有任何意识的异常现象。要及时去医院检查,以免耽误病情。
睡觉时流口水的原因
一般由以下因素引起:
一、口腔卫生差:口腔内的温度和湿度最适合细菌的繁殖,食物残渣或糖类物质在牙齿与牙面之间堆积,容易发生龋齿和牙周病。这些不利因素都是刺激性的,睡觉时会流口水。口腔中的炎症也会促进唾液分泌。如果口腔被细菌感染,疼痛明显,容易流口水。需要局部用药促进溃疡愈合,流口水会自动消失。
二、门牙变形:这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后天不良习惯,如咬指甲、吐舌头、咬铅笔等。,导致门牙变形,睡觉流口水。
三、神经调节障碍: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反射性的。所谓“望梅止渴”,就是日常生活中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一个例子。一些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的神经官能症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在睡眠时还可能出现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从而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所以神经调节的紊乱也会导致睡觉流口水。
第四,可能是睡姿不当。像趴在桌子上睡,侧着睡,很容易引起流口水。
5.除了口腔问题,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导致睡觉流口水。
第六,另外,服用一些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流口水,所以在选择药物的时候需要注意。
睡觉时流口水可能是因为脾虚或者睡姿不对。
有些人深受“晚上流口水”的困扰。当他们早上起床时,他们总是发现他们的枕头是湿的。这个小问题似乎只是个人习惯问题,很难纠正。有没有想过这是脾虚导致的?
唾液又称口液、唾液,是指唾液中较稀薄的部分。中医认为,唾液由脾气转化而成,传化而散,所以有“液中之脾为唾液”之说。在脾气充足的情况下,脾脏的“固摄”功能和唾液的化生是正常的,所以唾液可以正常传导,帮助吞咽和消化,但不会溢出口腔。但在脾虚的情况下,脾脏的“固摄”功能失常,唾液无法正常传导,从而造成“流口水”的现象。所以,想要克服睡觉流口水的问题,不妨考虑从脾虚入手,请医生辨证。
预防和治疗
防治方法是:首先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习惯。也可以请牙医诊治,采取清洁治疗,去除牙垢,服用维生素C和B2,消除牙龈炎,减少不良刺激。
很多人认为只有小孩才会流口水,但大人会。一般情况下,我们睡着后是不会流口水的。如果我们经常有这种现象,说明身体肾气不足,偏阳虚。所谓“阳”,是指身体的功能状态。阳虚的人,肌肉弹性不足,容易松弛,所以入睡后会张开嘴,形成唾液流出。当然,如果感冒鼻塞,不得不张嘴呼吸,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睡觉时经常流口水,最好多注意身体,及时调整。
平日里可以多吃一些健脾补肾的中药,如莲子、芡实、山药等。如果没有口干口苦,可以加党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