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知识:妇产科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

妇产科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是介入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质量与介入导管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由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心理问题较多,缺乏疾病知识教育,且该疗法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具有很强的专科特色,因此掌握并做好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I .患者教育

病人教育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血管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诊疗技术尚未得到普遍认可,大多数患者对疾病治疗、康复过程和预后缺乏了解,因此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影响治疗的信心和效果。患者教育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前的心理问题,促进术后康复,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心理咨询

正确评估患者心理是实施个体化患者教育计划的前提。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偏执、对手术期望过高等。这些心理问题导致患者术前过分关注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旦术后感到不适或出现并发症,就会怀疑治疗效果,加重不适。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手术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因此,护士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各种心理问题,以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B)病人教育的内容和时间

1疾病相关知识:病因、预后、手术必要性,(入院后第二天)。

饮食指导:贫血和晚期恶性肿瘤的饮食要求,(入院后第二天),手术前后的饮食要求。(手术前两天)

3.化验检查指导:指导患者配合护士取各种化验标本,在盆腔b超、ct或MR检查前注意。讲解各种化验检查的目的是让医生充分了解患者术前术后指标,从而为手术和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4术前准备指导:讲解相关事项。(手术前一天)

5.介绍手术过程: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克服对手术的心理恐惧。(手术前一天)

6.说明术后注意事项:特别注意术后当天的要求,包括肢体制动、疼痛评估、使用自控镇痛装置的注意事项等。(手术前一天)

7康复期自我护理知识:(术后第二天)

8出院指示:(1)一个月内避免过度劳累;(2)妇科肿瘤介入治疗后65,438+0个月及产后出血后3个月内禁欲;(3)出院后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回院复查,不适宜随访。

以上教育内容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时机。

2.手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详细了解病情,综合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2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术前每日三次,术中晨起一次,以了解患者的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资料,为动脉介入治疗和疗效评估提供依据。如果体温≥37.5℃或出凝血时间异常,WBC

3手术野皮肤准备:从脐部到大腿,1/3,包括外阴。特别注意双侧腹股沟穿刺处是否有皮肤病、损伤、感染,同时注意检查穿刺处远端动脉的搏动情况,并做好标记,便于术中术后对比。

4药物过敏试验前一天进行普鲁卡因和碘过敏试验,准确观察并记录试验结果。由于目前使用的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均可引起副反应,因此在碘过敏试验前需要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诱发副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哮喘、荨麻疹、湿疹、心脏病、造影剂过敏史、其他过敏性疾病或药物过敏史等。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谨慎做过敏试验。如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荨麻疹等。,是检测的阳性结果,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在胃肠道准备介入治疗前0-2天进入易消化食物,残留少1,防止术后便秘和强迫排便导致穿刺部位出血。术前禁食禁水4-6小时,可减轻胃肠负担,避免麻醉或手术时呕吐引起误吸。术前一天服用番泻叶9克或术前晚上清洁灌肠,术前排空大小便,保持肠道清洁,避免术中肠道内容物造成的假象,使视力模糊。6手术前遵医嘱用药。

(2)物品的准备

1器械:导管、导丝、血管鞘、微导管。药物:造影剂、栓塞剂、抗生素、化疗药物、急救药物、抗过敏药物、止吐药物等三项手术中护理人员的正确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在妇产科血管介入治疗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伤害。因此,护士要配合医生做好以下工作。(一)患者体位仰卧,双手自然放在摄片床边,患者输液侧手臂用支架支撑,身体相对制动,防止导管脱出,影响荧光屏图像监视。(二)正确配制化疗药物和抗生素,保证剂量和用法准确。再次检查导管、导丝和栓塞剂是否正确且完好无损。(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采用心电监护)、意识、尿量的变化。

2.观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由于介入操作的刺激,患者可能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如胸闷、呼吸困难、低血压或心律失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护士要熟悉介入室急救设备和急救药物的放置和使用,以便配合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