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

(小培根)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各种有效措施,保证这种资源的供给和合理利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如何有效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如扩大资源,保护和促进其再生能力,改变或创造种质特性,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以充分满足药用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不断发现新的具有较高治疗价值的药用植物,使这一资源不断丰富和充实。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一、植物区系调查、总结和规划

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药用植物的总种类构成了该地区的药用植物区系。内容包括种类、储量、产量、生态因素、更新途径、利用前景等。,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划,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基础。在调查中,除了表面调查外,还要突出重点,关注那些具有较大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物种,关注该地区药用植物独特的使用经验(如民间秘方、验方等。)为新药开发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野生资源的保护和更新

通过调查,对于一些具有大量野生资源的重要物种(如甘草。、黄芩、刺五加、穿山龙等。),必须采取人工保护措施,制定政策,促进这些药用植物的繁殖和再生能力,防止大量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遭到破坏,其生长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突然破坏,并采取合理的、有计划的采收,依次封山以保证个体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人工措施扩大个体的繁殖系数。一般来说,这些技术措施应纳入该地区的总体规划,以确保其顺利实施。

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与栽培

这是资源开发利用中保证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最有效措施。人参、三七、黄连、当归、附子等一批重要中药材,通过人工栽培,已逐步满足需求。近年来,通过弄清天麻的生活史和蜜环菌与萌发真菌之间的生长规律,将野生天麻引入国内栽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对重要的进口南药砂仁在我国云南和海南的引种驯化和大面积种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一些重要的野生药用植物,如肉苁蓉、锁阳、猪苓等。有必要对它们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生态条件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而促进人工大规模培养的成功。

第四,药用资源的拓展和利用

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以能代表该植物疗效的主要有效成分或部位为指标,从亲缘相近、资源丰富的植物类群中拓展资源,或通过拓展药用部位来充分利用资源。

如前者通过植物、生药、化学、药理、临床的比较研究,成功地从《中国植物志》中找到了安息香、马钱子、沉香、胡黄连、雅辛托斯等国产资源和进口药物。

另一个例子是产生激素的类固醇原料植物。以薯蓣皂苷元等甾体皂苷元为指标,发现薯蓣属(组)许多植物的根茎。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甾体皂苷元含量较高。其中,盾叶薯蓣的含量为1.05-16.15%,穿龙薯蓣的含量为1.36-4.60%,三角叶薯蓣的含量为6544。

这种需求也促进了对药用类群的深入研究,如东莨菪碱、人参、附子、大黄、丹参、延胡索、细辛等。

扩大药用部位和药用植物原料的综合利用,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前者从钩藤的钩扩展到茎,从砂仁的果实扩展到叶,提取砂仁挥发油。后者如唐古特莨菪,已开始综合使用阿托品、东莨菪碱、樟柳碱、后马托品和蝙蝠葛碱。小檗不仅使用小檗碱,还使用了另一种含量较高的成分——小檗胺。

第五,通过半合成的方式扩大药用资源。

这是一个相对年轻但很有前途的资源利用领域。

一种是用有机合成的方法,把植物中的某种成分变成需要的药物。如延胡索中仅含0.1-0.2%的延胡索乙素,如果从黄藤茎中提取延胡索乙素,氢化成延胡索乙素,可大大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第二,应采用药理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有机合成方法,改造植物中某些有效成分的结构,以获得高效、低毒或生物利用度更高的药物。比如从丹参中提取的丹参酮ⅱA,经过磺化后,可以大大增加水溶性,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再比如秋水仙碱用氢氧化铵水解得到的秋水仙碱酰胺,毒性更低,抗癌谱更广,安全范围更广。

不及物动词生物技术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比如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就是利用植物组织或细胞通过无菌的体外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的方法,愈伤组织可以被诱导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产生有效成分。由于其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大量的人参皂苷和紫草素,有望进入实际大规模生产的实用阶段。

通过采用快速繁殖、细胞融合、杂交育种等生物技术,将生产出许多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产量和质量远高于传统生产方式的药用植物新品种。

生物新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起步较晚,但这一领域将有非常光明的未来。

七、药用植物资源的二次开发

当我们用生物和农业方法成功地进行药用植物产量和质量的第一级开发时,我们必须同时积极地进行以工业手段为主的第二级开发,以促进药用原料植物和药材再次加工制造成适宜的药物、药品或其他成品(如保健食品、保健饮料和美容产品)。

八、药用植物新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是不断从当地植物区系中发现新的功效突出的药用植物资源。

中国是一个使用中草药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药理学知识。有计划地调查和总结这一经验,并运用多学科和现代科学手段加以发扬和完善,不仅对开发药用植物资源,而且对我国新药创制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例如,通过对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藏药东莨菪的系统研究,发现了两种新药山莨菪碱和樟柳碱。除了具有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外,最近发现它们具有良好的促进微循环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中国长白山地区一位老农用仙鹤草的冬芽驱除绦虫,效果很好。经过系统研究,发掘出一种驱绦虫效果好的新药——鹤草酚。

又如从传统抗疟药黄花蒿中开发出有效的抗疟药成分和新药青蒿素,具有良好的抗疟药效果,引起国际关注。

九、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

在这方面,除了建立药用植物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和药用植物数据库外,还要特别重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因为种质的流失是不可逆的,是今后育种工作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很多珍贵的中药材都是濒危或濒危物种,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建立药用植物的种子库和基因库。

X.药用植物系统发育学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综合手段和基础理论的指导,药用植物系统发育学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探索某一植物类群中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的内在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