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惊厥中医诊疗技术

小儿惊厥是儿科常见病,是由于大脑功能暂时紊乱,神经元正常放电所致。一般来说,1.5的孩子比较常见。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或强直,局限性抽搐,发作时间过长,可能因缺氧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伤。中医称之为“惊风”,因起病急缓,症状为虚实、寒热,故凡突然起病的阳,称为“惊风”;久病中虚,属阴虚者,统称为“慢惊风”。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惊厥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小儿感受时令邪气,易由热而变,极热生痰生风;痰热郁结,亦可化为火,火生痰,痰生惊,则生风。病变主要位于心经和肝经。慢惊风多因脾胃受伤,肝木侵土,脾虚引风;伤寒、慢性疟疾、痢疾等疾病。,热邪长期存在,消灭了真阴,导致肾阴不足,肝血亏损,阴虚则风动;当阳气下降时,就会出现脾风缓慢的危急综合征。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肾、肝。

辨证分型

急性婴儿惊厥

1.外源性休克

(1)感风邪:突发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不安、头晕、抽搐、舌苔薄黄、脉浮。

【治疗方剂】疏风清热,息风镇惊。银翘散加味。

(2)感暑邪:实热多汗,头痛剧烈,恶心呕吐,烦躁昏迷,四肢抽搐,抽搐,苔黄腻,脉数。

【治疗处方】祛暑开窍,镇惊止痉。加味清瘟败毒饮。

(3)感受流行病原体

A.气营双焦:起病急,高热,烦躁,口渴,谵妄,昏迷,惊风,舌质深红或绛红,苔黄糙,脉强。

【治疗方剂】清热解毒,凉血息风。白虎汤加紫血丹加减。

B.湿热流行:突发高热,神志不清,烦躁谵妄,反复抽搐,抽搐,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脓血,舌红,苦黄腻,脉滑。

【治疗方剂】清热燥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加减。

2.吃痰吓风:首先会出现厌食、呕吐、腹痛、便秘、痰多等症状。,然后你会感到发热,昏厥,随即出现昏迷,痉挛,咽部有痰,腹部胀满,呼吸粗重,苔厚腻,脉滑。

【治疗方药】消食化滞,化痰止痉。郁舒丹、保和丸加减。

3.惊恐性惊厥:面青面红时,频繁报警,偶有发热、便青、脉乱。

【治疗方子】安神。保龙丸或安神丸。

慢惊风

1.土壤缺乏和木材过度活跃

身心疲乏,面色萎黄,嗜睡,两眼多水,大便稀,偶有腹音,四肢不温,踝部及面部轻度水肿,神志不清,偶有抽搐,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方药】温脾阳,扶土抑木。加味疏肝理脾汤。

2.脾肾阳虚

面色白或灰,囟门凹陷,精神极度倦怠,深眠昏迷,口鼻冰冷,额汗,抚触不温,四肢冰冷,四肢无力,手脚酸软发抖,大便清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疗方药】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加减固珍汤或朱涵当精汤。

3.阴虚生风

虚劳,倦怠,面红,体热,消瘦,手足发热,四肢抽筋或强直,偶有抽搐,大便干燥,舌淡无苦,津液绛少,脉数。

【治疗方剂】滋阴潜阳,滋水含木。大定凤竹、黄连阿胶汤或三甲复脉汤。

适用技术

1.针灸疗法

(1)针刺任重、合谷、涌泉穴,强刺激,酌情留针。

(2)突风,取人、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唐寅;高热取曲池、大椎、宣石放血;痰声丰;咬紧牙关,取出关、颊车,均以中等强度刺激。

(3)上肢抽搐取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成山、太冲,闭牙摘下,以颊车为辅法,中强刺激。

2.耳针疗法

穴位:神门、皮质下、枕头、内分泌、肝。针刺采用强刺激下法,留针30-50分钟。

3.三棱针疗法

穴位:任重少商。操作:用三棱针穿刺穴位,少量出血。一般手术后,可以减少过多的内热,然后热度就会消退。

4.定点疗法

(1)公式:第二、三、四指脚,径向横条纹至中央四缝点。治疗方法:通过手指捏推,操作者用左手握住患儿的右手或左手,使患儿手掌平展,右手拇指沿患儿食指第二指间关节尺骨十字绣起点捏,逐渐推至中央四针点,再沿第二指间关节桡侧十字绣起点捏,逐渐推至中央四针点,故又称“捏四针点”。下面中指和无名指的操作方法同上。三个手指依次捏一个疗程。一天一次。

(2)公式:中指根(双)。处理方法:用捏法。外科医生可以用拇指指甲捏住孩子的中指根部(双)停一分钟,然后他就可以静下心来开始懂事了。

(3)公式:脸颊车,人。处理方法:用捏法。用食指和指尖捏住人,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双侧脸颊车穴,逐渐用力,直到嘴张开。

(4)公式:人、最(双)、合谷(双)。处理方法:用捏法。用双手指尖用力按压双侧大肚、合谷穴、任重穴(食指捏),逐渐用力于各穴,持续65438±0.53分钟,直至病情缓解。

(5)配方:涌泉、任重、宣石、合谷。处理方法:用捏法。自上而下捏压穴位,逐渐用力,每个穴位持续1.53分钟。如果有必要,你可以刺破宣石点。

(6)配方:合谷、太冲、涌泉。高烧伴十宣(刺血),晕厥伴人。处理方法:用捏法。从上到下,用力捏主穴或配穴。手指力度由轻到重逐渐增大,每点持续1.53分钟。

5.系绳疗法

擤擤鼻子打几个喷嚏止惊开导你。如果牙关紧咬,可以用生乌木搓牙。

6.药浴疗法

配方(1):金银花20g,薄荷15g。用法:先将药材用清水浸泡,然后蒸馏收集药液,药渣加水适量,温水浸泡一小时,将浸液沉淀浓缩至适量,合并蒸馏液加乙醇15ml,蒸馏水100ml,重点擦洗曲池、大椎、风府、腋部。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发热引起的热性惊厥。

(2)天麻、朱砂各3克,乌梢蛇(酒泡)5克,明矾、青黛各6克,麝香1.5克。用法:将药敷上,研成粉末,密封瓶贮备用。使用时,每次取本品6克,持桃枝(枝叶)1,加清水适量,10煮沸。天气暖和时,用浸过药的毛巾清洗胸部、腹部、头部和四肢。一天一次。功效:清热熄风,开窍护脑。适用于治疗感冒、突风症、僵仆症。

7.刮痧疗法

刮背部大椎至舒威区、头部百会穴;手刮内关、合谷穴;在脚上刮太冲穴。对于突发风震者,应刮任重、大椎、曲池、丰隆穴。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操作者应先刮背部,再刮头部和手脚,力度适中,直至局部出现潮红或青紫。

8.肚脐疗法

(1)雄黄15g,砂仁2g,栀子5个,冰片0.2g,粉碎成细粉。麝香0.2克。用法:先将麝香粉放入肚脐内,再将粉与蛋清调成糊状,外敷于肚脐处,直径6厘米,用常规方法固定。主治:急风。

(2)羌活、防风、天麻、薄荷、黄连、甘草、全蝎、僵蚕、胆南星各9克,犀牛角粉、朱砂各3克,牛黄65438±0.5克,冰片、麝香各65438±0克,* * *研成细粉。用法:取该药3克,用水调和后敷于肚脐,常规固定。主治:急风。

(3)芙蓉叶30克。用法:上药捣烂敷于肚脐。常规固定。主治:急风。

(4)蚯蚓2条,麝香0.2g。把药* * *敷在肚脐上,用常规方法固定。主治:急风。

(5)芙蓉嫩叶20克,鸡蛋一个。用法:芙蓉叶捣烂,用鸡蛋煎成饼,贴在肚脐上,凉了再换。适应症是急性和缓慢抽搐。(摘自《中西医急诊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