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的宣传
据《中国中医杂志》8月2010,11报道,“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之旅的通知》,并对工作进行了安排。此举旨在加强正面引导,突出中医药特色,宣传普及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为广大群众提供正确、科学、权威的中医药科普知识。也是完善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的一种尝试。”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之旅是振兴中医药的必要举措。在为之叫好的同时,笔者认为,根据当今中医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医常识的普及应重点关注以下重要内容:
一、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由于中小学教育缺乏相应的中医知识,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医的基本诊疗方法并不了解。比如很多人看到别人的脉诊就去凑热闹,但是诊完之后拒绝接受中医,不需要针灸,还是去打针输液,让医生很为难。要普及中医知识,大部分人首先要了解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四诊和参、辨证论治、中医和针灸。从中医求医的话,尽量使用中医和针灸,充分发挥中医的长处。
第二,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虽然国家提倡中西医并重,但实际上中医远没有到今天主流医学的地位。普及中医知识,要引导大家了解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比如内科慢性病、妇科疾病、骨关节病等等。为充分发挥中医在这些疾病中的特长,引导患者选择中医优势疾病,帮助中医突破壁垒,打开局面。当然,中医对很多突发事件的处理也很有特色,但在基层,“中医治未病,治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应该顺势而为,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参与突发事件的救治,用实际效果让人民群众知道中医药的真正优势。
第三,中医治病的方法多种多样。普及中医知识,要让大家知道,中医除了中医,还有针灸、推拿、拔罐、中药外敷等多种绿色疗法。在西药无效或副作用明显,或原有的中医疗法无效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改变治疗方法,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效果。
第四,中医治病,医患双赢。“看病贵”问题依然突出,与前几年单纯将医疗卫生事业推向市场有关。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国家开始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同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此前提下,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医治疗的“简单、方便、体验、便宜”,为老百姓解决“看病贵”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使用中药,相当于从患者的角度减轻了经济负担;站在医院的角度,等于提高了社会效益。
2.如何把中医知识教育落实到位?
1,语言要浅显,贴近生活,因为中医理论很难理解,中医理论要用浅显的语言解释,因为中医本身就是一门浅显的哲学;
2.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讲解中医病因病机;
3.热心顾西方,尽量用西医的理论来证明中医的理论,这样老百姓才会觉得科学合理,才会觉得传道者学识渊博,中西医结合,而不是只听中医的“一边倒的说法”;
4.强调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要攻击西医,不要夸大中医的疗效,让人产生不信任感。
这些都是我这些年的想法,甚至是反思。
3.中医常识
六味地黄丸在《更年期》的好伴侣12种清热解毒的秘方巧除“鸡眼”的六大妙方宝钗巧用钩藤治肋痛玫瑰花的N种药用价值七种药浴方法祛暑防营养不良不宜拿大盆中药。中医需要现代科技的推动。对中医的“风”病了解多少?什么样的中成药不能吃?三伏天是敷治哮喘的好时机。清肺消痤汤可以帮你祛痘。中药抗炎可能会加重病情。如何辨别六味地黄丸的优劣?拔罐需要注意什么?吃冬虫夏草真的有用吗?应对女性经期疼痛的四大秘方三个简单的治疗皮疹的民间偏方喝中药“不苦”的小窍门夏天防暑有六大宝。对症“救火”是有讲究的。千年传说留下了补肾良方。珍贵药材应该怎么补?燕窝有多少是真的?中医还可以防病强身。小浓缩丸可以让中药不再难看难吃。中药的最佳服用时间是煎服前洗净。夏季中暑外治三法花茶的功效你知道多少?失眠请试试六道汤,中药造假五招,古代女医家典故集锦,中医三种常用退热方法,选择六味地黄丸的四大理由,易混中药18识别歌,消除“将军肚”的三个方子,发挥中药作用的两把钥匙,速溶中药方便快捷,吃“辣椒”要分清药性,警示莲花
4.中医文化经典知识
中医文化经典知识:
1.《黄帝内经》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它包括两部分:(元素问题)和(精神支点)。
2.《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作。最大的贡献是将《内经》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具体地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即‘辨证论治’。
3.《伤寒论》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他收集历代名人的作品,去繁就简,取其精微,组合成一本书。
以上四部经典是中医的瑰宝,深受医生推崇,被列为必读书籍。传统上称之为四大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