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硫酸铜溶液的问题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k244文献识别码:A文号:1005-6378(2002)03-0011-09。

一、胆铜法的起源及北宋的相关记载。

“胆汁铜法”,又称“胆汁水浸铜法”,是指将铁浸泡在胆矾(硫酸铜古称,又称胆汁)水中,胆矾水与铁发生反应,水中的铜离子被铁置换,成为单质铜沉淀的一种制铜方法。[1]生产胆铜的原料主要是铁和硫酸水。根据夏等人的《中国古代矿业发展史》记载,黄铜矿“是由黄铜矿、辉铜矿等硫化铜矿物氧化分解,或从天然胆汁水中沉淀(结晶)而成...而且极易溶于水”[2](第248页)。这种瘿矾水在古代被称为“瘿水”。宋代记载了胆浸铜的过程:“在浸铜的方法中,先将生铁制成薄片,其目的是锅铁,放入胆缸中数日,用胆水使铁皮变薄,上面有红煤,再取出来刮去洗钱(铁?)烧煤,烧炉做饭。凡用三种冶炼方法炼铜的地方,都不熔化,而是加新铁皮,然后浸在槽里。”[3](食用品——第三)由于这种铜的生产方法不需要挖掘铜矿石,而且生产工艺不同于熔炼铜矿石,所以又称为湿法冶金[4](第559页)或湿法冶金[5](第105页)。

早在汉代,中国就已经认识到硫酸和铁之间的化学反应。淮南王刘安写的《淮南湾碧书》中有“白绿得铁,即化为铜”的记载。魏晋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胆...能变铁为铜,合成金银,练食饵不老”[6](卷一,石胆);葛洪写的《抱朴子》里也有记载。他提到:“骗徒说曾庆画铁,铁红如铜。”[7](卷十六《黄白》)关于上述史料中的各种名称,张在《中国化学史稿》中指出:“曾庆还有其他名称,如蓝铜矿、石青、胆结石、硫酸等,都是天然硫酸铜,它们是由辉铜矿(cus)或黄铜矿(cufes)与潮湿空气接触而形成的。”[5](第74页)汉魏以来的记载清楚地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发现铁结合胆矾可以代替铜,这为后人探索胆矾铜的生产提供了依据。但当时人们对胆铜的修炼还仅限于道教炼丹和医生处方。

1957年,严羽写了《宋代胆铜的生产》,论述了宋代胆铜的生产及其起源。他指出:“胆汁的金属替代现象,即能把铁变成铜的胆矾,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为人所知。”“胆水‘浸铜法’的发明至少始于唐末五代初。五代初年,轩辕书《宝论》一书的作者(注:《宝论》一书的作者不仅记载了轩辕书,还记载了2005年的《宋史》《文艺》一书,其中有:“青霞子《宝论》一书。这本书已经不存在了。此外,《集成》一书还收录了唐代高僧僧肇的《宝藏论》,是一本内容各异的书。)称之为“铁铜”,是用苦胆水浸泡而成,被列为当时流行的十种铜之一”[8]。

严羽引用的《宝典论》一书已不在人世,其中十种铜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八《紫铜》中有记载。[9]全文如下:

云上宝藏:十种赤金。丹阳铜业。武昌白慢铜。一辈子都是铜,一辈子都是银和铜。无毒,适合三脚架。波斯青铜,可以当镜子。新罗铜可以做钐。铜如石青、蓝铜矿、石青不是做药的。铁和铜浸泡在苦胆里,直到生的红煤变硬,变成黑色。锡坑铜,又大又软,可以摸。天然铜,见此文。文中的“见此文”就是李时珍所说的,指的是《本草纲目》第八卷《天然铜》一文中引用的“宝论”内容。所以“紫铜”这篇文章就不用赘述了。看全文,没有“十种通俗铜”这句话,可见这句话出自严羽的判词。我认为这个判断并不准确。《宝藏论》虽然记载了十种铜,但只能说明这是作者当时能看到的那种铜,并不代表这十种铜在世界上流行。其中,以产地(包括生产国)命名的铜,如丹阳铜、波斯铜、新罗铜或因其著名的名声而可视为“大众化”的铜,至于铁铜、自然铜、蓝铜矿、石青、白铜,则不可能成为“十大大众化铜之一”。事实上,直到北宋初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还仅限于极少数人,他们只能在民间极小范围的私人生产中付诸实践。从留下的历史记载来看,这种实践活动多在自治州潜山县。宋太宗时期写的《太平宇宙》一书中记载:“(新洲铅山县)有胆泉,产观音石,可浸铁为铜。”【10】(卷107)之后宋仁宗余婧@ ①四年(1037)九月,东头拜官钱逊奏时,还提到“忻州铅山产石,可烹为铜”。当时池、饶、江三州的铜钱监缺铸钱的铜原料。应第三司的要求,朝廷为了解决铜的供应问题,派钱逊和江南东路转运使进行了一次实验[11](卷120,余婧@ ①,四年九月),但这次实验的结果没有明确记载。然后在宋哲宗玉娟时期沈括的《孟茜谈》中有所提及:忻州铅山县有苦泉,流如溪水。如果你用水煮它,它会变成胆汁明矾,如果你煮它,它会变成铜,如果你煮很长时间,它也会变成铜。水能覆舟,亦能覆舟,物之变化不可预测。”[12](第25卷第2期)关于这份文字记录是否是沈括亲自调查的记录,郭正仪在《铜湿法冶金史料溯源》一文中作了考证。他认为不是沈括亲眼所见,而是沈括的读书笔记,记录自中唐《丹室镜源》[13]一书(第67页)。虽然这段记载表明中唐在制作胆矾的过程中,已经得知铁与胆矾接触后可以代替铜,但沈括在引用这段话时并没有增加什么新的内容。这种情况恰恰说明,直到宋哲宗早期,政府还没有实行胆铜法,忻州是公开从事胆矾生产的。

第二,许慎在宋仁宗时期是否尝试过胆铜法?

关于宋政府开始实行胆铜法生产的时期,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宋哲宗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北宋初期或宋仁宗时期。

如前所述,宋仁宗余婧@ ① (1037)四年,政府下令钱逊用石头做实验,以“煮之为铜”,但实验结果及是否推广,史料中均未提及。所以,这份材料充其量只能说明政府对胆铜的生产进行了实验。

容易引起分歧的是记录许慎建议的其他材料。其中宋代的《孙祖德传》就有这样一段:“三司判官许慎,因宦官燕文而立功,用药铁化为铜,可铸钱以利国家。祖德言曰:‘假铜,法所禁,官所为,民所欺。’这段话【14】(《孙祖德传》卷二九九)中,最关键的是“化药铁为铜”这句话,元末明初苏伟写的《浸铜序》中也有同样的一句话:“宋鼎盛时,有三枝。”【15】(卷三《浸铜概论》)如果把“药”理解为胆汁明矾水,那么许慎的建议无疑是指用胆汁铜作为制作铜钱的原料。

但关于许慎的建议和活动,在《资治通鉴》长版中有更详细的记载,且含义不同。宋仁宗余婧@ ① (1035)二年,壬寅正月,判官、工部博士许慎被任命为江南东路交通使。【11】(卷116京ò u @ ①二年正月人音)在此之前,他已经建议了一种新的铸造铜钱的方法。由于汴京未能取得成果,他被任命为江南东路转运使,以期在江州继续实验。以下是《长编·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

铸铜币的地方,代理882两,钱千,重882两。(注:中华书局将这句话归为“重820分”。它的代理人,...“句子错了。据《鸡肋》卷一《蒋中本论铸钱》,铸钱“用铜、铅、锡五斤八两,消火耗收五斤”。宋制,一斤十六两,用料八十八两。除去火耗,铜钱正好八十两。因此,正确的标点符号如上。)十分,铜六分,铅锡三分,都有怪赢。.....第三师沈,建议铸药铁铜,重如铜钱法,铜占三分,铁占六分,皆有奇胜千块,经济实惠。因为大家都知道要说“收”,朝廷就照着做了,就是给沈写了一封信,让他用他的方法在京城投。而大规模铸造掺铅锡的钱,因其液体流速容易变大,掺铁又涩又不够,令工人苦不堪言。刚开始我被命令申请一万块钱,一个多月后我拿到了一万块钱。申请很神秘,自述无效。其谋为江东转运使,欲用其法投江州。朝廷亦步亦趋,上书江州铸粮百万,不漏其法。中外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执政党认为可行,却不成功。

先是盐铁副使任布要求铸大钱为十,沈却要用铜铁铸,朝廷决定与三司商议。程琳说:“要一大笔钱,引诱人去偷演员表,这是犯罪。唐朝第五任齐国尝试过这种方法,但不可行。要想铸铜铸铁,就很难实现。是时候申请了。”申请诈骗就可以卖,盖林也讲。

在天章阁候制的孙祖德说:“假铜为法所禁,官员自欺。”拼命不跟,就知道兖州。

如何理解这份材料中的“药铁铜混铸”“铜三分铁六分”“铁混铸导致涩而不饱”“铜铁混铸”等句子?学者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张先生认为:“很可能是他(指许慎)用药用铁将铁与铜合金铸造钱币。铁掺铜可以大大节省铜,所以许慎的实验一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5](第107页)王胜铎先生认为许慎的提议指的是胆铜的生产。他还引用了《宋史》全文中《端平元年(1234)五月任旭》一文中“少生用铅山、胆泉浸铁,使泉鼓铸,三分真铜,故钱不耐久”的句子,认为:“所谓“长版”说“铜占三分,铁占六分,".....只是因为史官们对胆铜不了解,不承认胆铜是铜,却仍然认为胆铜是铁,是‘假铜’,所以记述有误”[16]。

我觉得王先生的推断还是值得深思的。第一,在上述所有材料中,李导的《资治通鉴续》长版是最原始的材料,可信度最高。这本书写于宋高宗时期,完成于宋孝宗时期。当时胆铜生产已经在铜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说宋仁宗时期的官员犯了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不了解胆汁铜。但是,如果南宋李导不知道胆铜是什么,不去研究编书时反复出现的“铜铁混铸”的含义,显然是不合理的。虽然现存的长篇《续资治通鉴》中没有胆铜的记载,但这种情况并不能证明李导不懂胆铜。宋哲宗绍圣年间和宋徽宗年间,政府开始大力推动胆铜的生产。而现存的《资治通鉴》长编,恰恰缺少了八年七月(1093)至少生四年三月(1097)的内容以及惠宗、钦宗两朝的全部内容,使我们无从借鉴。然而,在张如玉的书籍考证中,有一部遗失的长版《资治通鉴》,其中明确提到胆铜。引文如下:“(崇宁五年中书省测委所收铜钱数)各种颜色的铜约660万斤,旧铜锡约460万斤,胆铜约100万斤……”以下材料还引自现已失传的长篇本《资治通鉴》,记载开封尹、宋巧年在大观二中。[17](后卷60《财政门铜钱》)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李涛的原著中描述了胆铜,他应该知道胆铜和矿铜的区别。基于此,似乎“铜铁混铸”不应被视为“错误”的描述。其次,宋代铸造铜钱的主要原料是铜,辅助材料是铅和锡。北宋铜钱基本保持“十分备,六分铜,三分铅锡,皆有奇胜”的比例。宋徽宗至南宋时期,由于矿铜和铜材的缺乏以及胆铜的大量生产,胆铜也被用于铸造钱币的铜原料中。《宋史全集》中“以和为贵三分真铜”的含义,既反映了当时人们仍持有传统观念,只承认开采冶炼得到的铜是“真铜”,也反映了铜矿石的量只占所有铸币用铜原料的十分之三。这个数字只是材料和事例比例上的巧合,但其内涵与《续资治通鉴》长版中的许慎铸钱公式有所不同。许慎所说的“铜占三分,铁占六分”,并不是指矿铜和胆铜的比例,而是指改变铸造铜钱的原料和比例,去除铅和锡,加入铁作为主要原料,占全部原料的十分之六;这时铜就成了辅助材料,只占所有材料的十分之三。第三,《续资治通鉴长版》中提到的“药铁铜混铸”的含义,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由于铁的熔点高,铜的熔点低,将两种原料放在一起熔化,必然会出现铜先熔化,铁不熔化的不同步现象。许慎建议中提到的“药”,大概是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加入的一些熔剂,以降低铁的熔点。而这种巧妙的铁铜配方根本不可行,在测试过程中自然出现了“含铁杂质导致涩而不饱”的问题。此外,由于当时生产条件的限制,胆汁铜的生产要在胆汁水(或胆汁土)丰富的矿区进行,而《资治通鉴长编》只提到徐神初直接在京城,然后在江州进行铸币实验。这两个地方只是铸钱的地方,不生产胆铜。如果许慎用胆铜作为铸钱的材料,政府必须先在一些矿山生产胆铜,然后运到京城或者江州铸钱。然而,在北宋的各种记录中,并没有提及如此重要的生产活动。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许慎宋仁宗时期在史静、江州的铸钱实验,应该是以铁、铜为原料进行的,与胆铜生产无关。

第三,胆铜法在宋哲宗时期开始普及。

据苏辙《龙川略》记载,元余U @ 1年间,一商人自告奋勇,向朝廷献秘法——胆铜法。当时,苏辙担任财政部部长助理。“有跟财政部谈的商人,有用矾炼铜的秘方。给(指苏辙)打个电话,发誓:‘法不可为,可以为,密法诚。今天你试着当官,就什么都广做了。如果你一个人,帮不了自己,你就会让别人帮你,那大家都知道了。如果不是秘密,过去会被禁止,今天会遍布全球。况且我掌管朝廷的计划,又是第一个滥用法律的人,所以我什么都不做。“那人@ ② F ǔ @ ③出来了,就是所有人都沉默了,先生们都糊涂了,就想砍军刀,但之后都失败了。”[18](卷五《不听毕@ ④者,可以以铁为铜》)苏辙于@ ①二年(1087)十一月至@ ①四年(1089)六月任财政部侍郎。卷429玉娟u @ ①四年六月丁伟),可见这一时期,宋政府的统治者仍然不了解胆铜的生产及其作用。胆汁铜的生产也被称为“秘密方法”,仍然是小规模的私人生产。

铜中胆法不再作为朝廷明令禁止的秘法推广,而是在宋哲宗绍圣年间,饶州德兴县儿女张骞、张家向朝廷呈上浸铜大纲后。南宋陈和赵范对《浸铜略》作者和成书时间的记载大致相同。陈在《解志斋录》中指出:“《浸铜略》为张嘉所作,名为《德兴草泽》。邵圣元年(1094)序,始于盖丹浸铁化铜。一、参政之父。”[19](卷十四《杂文》)赵范在追溯绍圣年间忻州铅山县进行胆铜生产的情况时也提到:[20](卷五《截略》)。

铅(指铅山县)富庶,宝地昌盛;铅之泉是一个宝藏。人丁兴旺的时候有,但被改造的人也是层出不穷。方全,知其功,布衣甲胄,明事理,献词辅法。宋绍圣,给经理的信。D: @ ⑤泉是池,泄池是沟,铁分布其中,铁变成铜...这两份材料只指出了张嘉是胆铜的实验者和上书朝廷的作者,从而省略了张嘉之父张骞的功绩。事实上,在胆铜制作的实验过程中,张骞的贡献最大。王祥之在《纪胜》中引用了楚小溪的《长沙年谱》(注:楚小溪撰写了《长沙年谱》十一卷,见《宋史》卷204,三)。)记载说:“长沙知云:‘初饶州张骞化铁为铜,使其子贾谊阙献之。朝廷开始在铅山修法,饶谨李杏和邵至谦水都潜进了法界。" "[21](卷二十三《江南东路饶州下风光》)前几年,江西德兴发现张骞墓状碑,刻于北宋大观元年三月(1107)。碑文记载:张骞《尝神农书》,见。说:‘这也有利于国家’。命令他的儿子A提供它。”(注:据悉碑文三千多字。这座纪念碑保存在德兴县博物馆。)【22】此碑文说明张骞从《神农本草经》一书的记载中得知了胆铜法,并经过自己的实验,写成了《浸铜略论》一书,让儿子张嘉交给朝廷。胆铜法才得以普及。

除了上面宋人的记载,元末明初人苏伟还写了一部《浸铜简史》,介绍了该书作者和德兴县的浸铜情况,内容最为详尽。他写道:

(元代)德兴的张莉在福建宣威司从事,考了官职京师,学会了国家换币的方法,向朝方赠送了他的前任《浸铜略》。.....钱币之旅仍在继续,但鼓铸不尽,铜产量有限。管理的艺术就是浸铁如铜,少花钱多办事。.....这本书写于少生,写于改元元年余@ 1。或者说30年有两个春天:一个是第五天一举洗,叫黄牛;十个人中有四个在第七天一举洗完,分别是永丰、青山、黄山、大研、横泉、王石@ ⑥、关琦@ ⑥、小南山、樟木源、东山南岸、上东山、夏东山、上石鼓、下石鼓;第10天一举洗了十个人中的七个,分别是西郊院、统景、大商山、横茶山、横茶Wü @ ⑥、杨展、推民@ ⑦、冷浸、横茶XiaWü @⑥、陈军、炉前、上窑Mü n @⑦、夏瑶Mü n @ ⑦。每条沟都是十之八九。郑和五年,雨水多,泉水满溢,最多的是浸泡。这是一本书,先送给少保府军的避讳文,好让儿子送给少师府军的避讳板和钟诚府军的避讳甲。少师的孙子知道他在政治事务中忠于公众,他害怕事情。(注:原文有文字错误,已与《江西通志(卷162)》杂注补引《浸铜略》中的危险元素核对无误。)[15](第三册《浸铜概述》)

从苏伟的描述来看,他看到的《浸铜略》一书中,有张骞曾孙所写的序言,说明这本书已不是张骞绍在圣元呈给朝廷的版本。关于的家世和仕途,在周必达著的《文中记[23]》(卷六月四日,大学士左忠博士在资政堂上朝,赠,大奖赛,道墓碑)和《宋史》[14](卷三八二,传)中均有记载:“张家是德兴人,唐朝宰相是文@公()的曾祖父羞于潜水,经直隶为官原州万载县主簿祖磐呈与太子少师。官方禁忌,...郑和八年(1118)石婷...田字嘉之,第三亲。“张导在回、秦、高、萧四朝都做过官。隆兴元年(1163)迁学政事,因旧病拒拜,留有台谏章,除了大学士在高务堂,宣扬长寿观念,担任读书人。后来的史鸷。死于大道二年(1165),享年七十五岁。从张导的生平来看,张导为《浸铜略》作序的时间应该在他步入仕途之后的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之间。苏伟在《浸铜略》中提到的“三十泉有二”之名和“政五年溢泉多,浸者最多”这句话,可能出自张导《浸铜略》序的内容。如果是这样的话,石三二泉138沟的丹泉浸铁规模可能不仅仅是北宋末的情况(注:中岛先生提到石三二泉138沟是德兴县李猩场最繁盛的时期(北宋末))。参见zhina的《湿法铜回收的演变》,Toyo杂志,第27卷,第3期,1939。),而且还延续到南宋,但饶州的胆铜产量却是魏松和五年最高。

把胆矾变成铁变成铜的记载自古就有,北宋仁宗时期也有实验。为什么直到宋哲宗时期才得以普及?这既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也与张骞父子的努力密切相关。北宋初期,一方面铜矿开采量逐渐增加,铜供需矛盾并不尖锐;另一方面,政府长期采取“禁铜”措施,恐怕新生产技术的普及会对政府的货币政策造成不可控的局面;另外,大规模生产胆铜的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此期间,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都没有为胆铜的产生提供基础。然而当宋哲宗继位后,却面临着一个时期,铜生产结束了宋神宗时期的辉煌发展阶段,进入快速衰落期,导致大量铸钱监被裁撤,铸钱量锐减。宋政府面临巨大压力,急需采取各种措施恢复铜产量,增加产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张骞父子经过苦心实验,系统总结出胆铜的制作方法,并主动向朝廷呈上浸铜提纲。客观需要和主观努力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在宋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胆铜法的制作迅速普及。

宋政府推行的胆铜生产最早是在哪一个开采领域实施的?在宋人的著述中,忻州的铅山场是第一个。楚小希《长沙志》中明确提到“朝廷始于铅山练其法”[21](卷二十三《江南东路饶州下》)。洪的《大冶赋》也特别提到:“亦浸铜,铅山盈,首鸠@ ⑩。一推一放,影像都拍下来了。”[24](卷一《大冶赋》)在《玉帝纪声》中,“新洲”篇下,说:“胆水在通山,前无有。只是因为饶州布衣张家建议可以以胆浸铁浸铜,到了邵圣元(1094)年,国家才派兵浸,他们的好处才渐渐多起来。”从以上材料来看,朝廷最早在忻州铅山县推行胆铜法,是在张嘉贤《浸铜大纲》少圣元(1094)年,之后推广到其他矿山。但在《建炎年间录》[25](卷五十九,绍兴十月辛卯)和《宋帝及中兴进香记》[26](卷十二,绍兴十月辛卯)中均有提及:“u @ ①创建于饶州中部,年龄五万斤。绍圣二年(《皇、宋、中兴朝纪》三年),又信州铅山田,岁38万金。”明确指出,yòu@①王朝时,饶州先设营田,开始浸铜。那么如何分析以上材料的矛盾呢?我认为:张骞早在yòu@①王朝时期就已经在饶州从事胆铜生产实验,估计当时的实验可能得到了矿监的帮助,提供了场地、铁器等原料。因为还在试验阶段,地方官员没有事先向中央政府申报。忻州的铅山场,是政府在获得浸铜大纲后,经过调查后最先推广的地方。

由于忻州胆铜产量高,地位重要,现有史料中有许多忻州铅山场铜浸出生产的记载,如前南宋赵范等。阿明朝人胡沃昆也引用了《乾通》中《光信福知生》的记载,提到潜山县有两处浸铜之地:一是“铜宝山,县城西南七十里,为七宝山。其下有竹叶平坑,石中胆泉@ (11)喷涌而出,铁浸铜。久晴,有明矾可拾。剑龙建立了三年的铜矿场,现已废弃。它的铜是由泥土和铁制成的。”第二,“锁山门,浸铜之地,在县城鹅湖乡,治七十里。沟槽七十七条,盛于宋绍圣四年,甚至盛于惜春八年。县令马子岩有碑文,春雨@ 1后渐废。”[27](卷三《按资源开采》)(注:剑龙三年在铜宝山铜矿田产出的应该是矿物铜,而不是胆汁铜。相比之下,饶州李猩农场的胆汁铜产量记载较少,胆汁铜产量仅占忻州铅山农场的八分之一。

四。胆汁铜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成本

宋代胆汁铜的生产工艺有两种,一种是胆汁浸铜,一种是胆汁土浸铜。洪的《大业赋》[24](第一卷《大业赋》)详细记载了这两个工艺过程,现摘录如下:

附图

从上述情况来看,两种方法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用硫酸水浸泡铁片来代替胆汁铜,但胆汁浸铜是直接将天然胆汁水引入人工构筑的凹槽中浸泡铁片;但要从胆汁土中浸出铜,首先要挖出含有胆矾的土壤(包括开采时废弃的矿土),然后用水浸泡,使胆矾溶于水生成胆汁水,再用人工胆汁水浸出铁片来代替胆铜。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宋人总结为:“古坑有水的地方是胆水,没有水的地方是胆土。胆囊浸铜是少劳多得,其水分有限;大胆土炒铜省力,其土无穷。”胆汁浸铜的优点是用工少,成本低,但必须在春夏雨季胆汁水充足时生产,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一旦春夏少雨,涌出的胆汁水也会减少,自然不可能大量产生胆铜。胆汁土浸铜比胆汁浸铜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但胆汁土取之不尽,产量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生产。由于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在实施了胆汁浸铜法后,宋政府又先后在邵州岑水厂、坦洲永兴场、忻州前山场实施了胆汁浸铜法,使铜产量最大化。

与生产铜矿石相比,从胆囊中浸出铜和从胆囊中浸出铜的生产成本较低。崇宁元年(1102),主管胆铜生产的官员提到,每生产一公斤胆铜(这里指的应该是胆汁浸铜法),费用为44省。他建议:“治疗之初,适当增加费用,降低利率,以便后期继续。”胆浸铜,斤以钱为准。用胆土炒铜,80元是一斤的基础。比起开采铜矿,它的好处已经很厚了。“(3)当时政府支付给铜生产者的成本,约为每斤100 [28](《时政》卷四)至250 [3](粮3427)。从节约政府资金的角度来看,胆铜的生产值得推广。从北宋后期到南宋,生产一斤胆铜所需的铁耗并不固定。《文献通考》中说“大率用二斤四两铁得一斤铜”[29](卷十八《五坑冶厂考》),铁耗与铜产量之比为2.25∶1;据《宋史手稿集》记载,南宋高宗末年,铁的年供应量为88万余斤,而胆铜总产量仅为21万斤,铁耗与铜产量之比为4 ∶ 1。南宋年间,据张《龟儿集》记载:“在@ (12)浸铜的邵州岑水地,用100万斤铁冶炼20万斤铜……”[30](卷二)铁耗与铜产量之比增加到5: 65438。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随着铁耗的增加,胆铜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应该是南宋以后胆铜生产无法恢复到北宋的原因之一。

5.宋徽宗至南宋时期胆铜产地和产量的变化。

自宋哲宗绍圣年间在忻州铅山实行胆铜法后,这种新的生产方法迅速推广到有胆汁水的矿区。大概是宋哲宗绍圣末年,初,尤敬主管胆铜生产,后与丁酉同去任职。钟健元年(1101年),守孝期届满后,对朝廷说:“昔有讲究敢水浸铁成铜者:邵州岑水、潭州浏阳、忻州铅山、饶州德兴、建州菜池、梧州铜山、汀州赤水、邵。只处理了岑水、铅山、德兴,其余都不如经理。以后的钱数就没了。”房部以为是好邀,便命宣德郎经略,办理江淮、浙闽、广南等地的铜务。“崇宁元年,户部说:‘你,我有把握,周铅山农场的胆铜来了,已收了八十九万斤,八百八十九斤。.....丁酉罢官以来,所有官员都被临时监管,导致胆铜流失。自从我被免职以来,从今年正月到9月20日,我已经收集了172,123公斤的胆汁铜...”[3](食3425)根据以上记载,推测我在丁酉之前游历推广胆铜制作时,曾去过忻州铅山场和邵州岑水。游后胆铜生产一度懈怠,钟健郭靖元年(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