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哪些?
处方中的紫苏叶、葛根、前胡能散风寒,宣肺气;用木香、枳壳可疏通气滞,宽胸膈;陈皮、茯苓、法半夏益气、利湿、化痰,可减少不良反应,止呕;桔梗、甘草可祛痰止咳,清咽膈;生姜能帮助紫苏叶、葛根散寒解表,还能帮助茯苓、半夏化痰。党参重在补中益气,防止汗出过多,损伤气阴,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因此,参苏力肺丸具有益气解表、化痰理气的功效,适用于日常生活虚弱或久病风寒感冒者。
用量:每次6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通宣理肺丸由紫苏叶、葛根、麻黄、前胡、杏仁、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桔梗和黄芩组成。
处方中紫苏叶、麻黄散寒、宣肺解表;葛根能舒筋清热,助紫苏叶、麻黄散;前胡宣肺祛痰;杏仁降逆止咳,黄芩清肺热;枳壳、陈皮、半夏、茯苓能益气化痰;桔梗甘草可以止咳清咽。因此,宣彤李飞丸具有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是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中药。
用量:每次1粒,每日2次。其他剂型按说明书服用,温开水或淡姜汤送服。服药后,盖子上要沾满汗水。
冲和丹由麻黄、羌活、荆芥穗、阿莎丽、防风、白芷、川芎、薄荷、苍术、当归和甘草组成。
处方中麻黄、羌活、荆芥能发汗解表,散寒;白前、白芷、防风、川芎、薄荷能帮助上述三种药物排汗,还能疏通鼻窍,治疗头痛。苍术能祛湿,当归能补血活血;甘草能协调多种药物,故冲任丹具有发汗解表、祛风除湿的功效,是治疗外感风寒湿邪的首选。
用量:每粒重8克,每次2粒,每日2次,用温水送服。
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由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炒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和芦根组成。
方剂以金银花、连翘为主药,清热解毒。薄荷、豆豉、荆芥能散邪,通热而出,为辅药;桔梗、牛蒡、甘草能宣肺、止咳、祛痰、清咽;淡竹叶能清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润燥不腻,所以银翘解毒丸是治疗风热感冒的常用药。
用量:每丸重9克,每次2克,每日2次;片剂,每片重0.55g,每次4-5片,每日2次,用温开水或芦根水冲服。
一种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成药清瘟解毒丸,由羌活、柴胡、川芎、白芷、连翘、黄芩、桔梗、玄参、天花粉、大青叶、牛蒡子、赤芍、淡竹叶和甘草组成。
葛根、解表柴胡、羌活、防风、发汗祛风为方药。连翘、黄芩为泻火辅助药;用川芎、白芷帮助祛风解表;桔梗开肺气,玄参、大青叶、天花粉、牛蒡子能清热解毒,又能消肿利咽,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降热;芍药、甘草能急止痛,故本方以舒筋透表为主,还能清热解毒。临床上适用于外感表证、内热上盛所致的外感疾病,既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也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
用量:蜜丸重9克,每次2粒,每日2次,用温水送服。
治疗暑湿感冒的中成药藿香正气丸(片、水)由藿香、半夏、厚朴、紫苏叶、白芷、陈皮、茯苓、白术、大腹皮、桔梗、甘草组成。
方中以藿香为主药,呈风寒,芳香化浊;辅以半夏燥湿降气,和胃止呕;厚朴会气化湿,胸满;紫苏叶、白芷帮助藿香散寒,芳香化湿止头痛,陈皮理气燥湿、开胃和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大腹皮行气利水,桔梗宣肺膈,甘草。因此具有燥湿解表、和胃理气的功效,是夏季湿邪感冒的首选药物。
用法用量:蜜丸重9克,每次1-2粒,每日2次;水、片剂或胶囊要按说明书服用,孕妇不宜服用。
清舒益气丸由人参、黄芪、当归、五味子、麦冬、苍术、白术、泽泻、黄柏、青皮、陈皮、神曲、升麻、葛根和甘草组成。
方中以人参、黄芪为主,可益气固表、止汗,当归可养血调阴,五味子可收敛止渴,还可涩肠止泻。麦冬养阴、生津、止渴益喉;苍术、白术,祛湿、健脾、止泻;泽泻、黄柏苦寒,清热燥湿;青皮、陈皮、理气消食消痞神曲;升麻、葛根能舒筋清热,能升止泻;乌拉尔甘草能清热解暑,故该药具有祛暑利湿、益气生津的功效,适用于未病体弱、不能消暑的老年人。中暑湿邪引起的头痛、体热、四肢乏力、自汗心烦、咽干口渴、腹胀腹泻、小便短赤、体虚脉弱。
用量:重蜜丸9克,每次1丸,每日2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以免受凉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