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肌萎缩的中医药治疗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治疗
第一,西医治疗
目前西医在国内外都没有理想的疗效。
二、中医治疗
中医基于辨证施治的原则,认为应区分脏腑的虚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理气化瘀、通络为辅。扶正对于健脾补肾很重要,重要的是辨证准确。疗程要长,慢慢做工作才能换来疗效。早期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中期治疗以健脾补肾为主,后期治疗以滋补肝肾、养阴益气为主。
可采用纯中药和B族维生素改善循环,必要时可尝试高压氧,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强锻炼。
肌肉萎缩不是传染病,而是一种基因缺陷的疾病。它的类型很多(如丘欣型、贝克型、脊髓型等类型),丘欣型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一种。缺陷基因逐渐失去肌肉细胞的功能,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损伤越严重,使患者的四肢不能自由活动,关节收缩变形,必须依靠支架或轮椅行走,甚至瘫痪在床。最后往往是因为呼吸肌或心肌受到影响,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或心脏停止跳动,结束生命。其他类型的肌营养不良症由于不同类型的遗传病变,其发病年龄、肌肉受损部位和平均寿命都不同,但一般都遵循这一过程。
定义
这是一大类疾病,主要特征是患者的肌肉组织会逐渐减少,导致肌肉逐渐萎缩。
预防的
如果你是有肌营养不良家族史的健康人,建议进行遗传咨询进行分析。这种疾病基因的女性携带者通常没有任何症状。目前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筛查可以在胎儿期完成,准确率达95%。
症状
不同类型的肌肉萎缩症有不同的症状。例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通常会死亡。而其他类型的肌营养不良,可能只是让患者的肌肉萎缩,造成一点残疾。
常见症状包括:
肌肉萎缩。
进行性肌肉萎缩。
经常摔倒。
肌肉功能迟缓。
走路有困难。
无法使用某一种肌肉(根据不同类型的肌营养不良而不同)。
眼皮下垂。
流口水。
智力迟钝。
只有在某些形式的肌肉萎缩症。
肌肉紧张度降低。
骨骼发育不良。
肌肉发育不良。
收缩畸形(爪形足、爪形手或其他畸形等。)发生。
脊柱侧凸。
肌肉的增大。
进行性肌萎缩的诊断分类;
1.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上常见的病变始于下颈段和上胸侧的前角神经元。第一个症状是一个或两个手指逐渐无力僵硬,手掌肌肉萎缩,形成爪状手。然后前臂和上臂肌肉收缩力下降,无感觉障碍的肌萎缩症常可见肌束震颤。
2.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上比较常见。据统计,发生率为4-6%,约为5%-10%。多在40岁以后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该病以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为特征。不好的有双上肢肌肉萎缩和肌肉震颤,双下肢反射亢进和痉挛性瘫痪。如果病变损害脑干,则出现吞咽困难、口齿不清、肌肉萎缩和舌无力、下颌反射亢进、强哭强笑等症状。肌萎缩侧索硬化因其预后不良和临床治疗困难而成为神经肌肉疾病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三、原发性侧索硬化症:有学者认为属于基因失衡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双侧锥体外系手术损伤,但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肌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晚期尿失禁。
四、进行性延髓麻痹:起初舌肌容易疲劳,继而出现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吞咽水时呛水。检查时可见舌不能伸展,舌萎缩有肌肉震颤,有时咀嚼肌和面部肌肉麻痹萎缩。这种类型很少见。
进行性肌萎缩的临床表现
1,单侧或双侧手无力伴明显震颤,大鱼际肌萎缩。
2.上肢及肩胛骨肌肉萎缩,举手困难,梳头无力,下肢痉挛性瘫痪,行走缓慢,步态呈剪刀状。
3、声音嘶哑,舌肌肉萎缩,口齿不清,吞咽困难,唾液流出,吃饭或喝水时呛咳,呼吸困难,咳痰困难。
此外,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周期性瘫痪、脊髓空洞症和多发性肌炎都会导致肌肉萎缩。
中医将上述疾病称为痿。弛缓是指四肢肌肉长期松弛、无力、不能随意运动,导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症状。中医认为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热”和“虚”,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脏腑虚损,功能失调。
进行性肌萎缩的中医辨证
1,肺热伤津:肺主皮毛,宣发,升降,温煦邪气,首攻肺,肺热叶焦,津液不足,气血失常,四肢五体失养,导致痿弱。
主要症状为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肢体变形,皮肤暗沉或发热,咳嗽无痰,小便短赤,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原则:清肺润燥,益气养阴。
处方:清肺养阴汤:瓜蒌30g、前胡12g、桔梗12g、陈皮12g、半夏12g、浙贝母15g、远志12g、黄精65438。热炎宁、败毒丸口服。
2.湿热浸淫:湿热之邪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湿内生于筋。路途不利,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导致筋脉肌肉麻痹。
主要症状为四肢感觉异常,手脚无力无力,手脚下垂,不能活动,四肢麻木,小便赤热,舌苔黄腻,脉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燥湿化痰。
处方:清热通脉汤:金银花30g、连翘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20g、虎杖20g、绞股蓝20g、独活12g、秦艽12g、络石藤20g、鸡血藤15g。口服母丹丸和通脉丸。
3.脾胃虚弱: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气血、肌肉、四肢无力,脾胃虚弱,运化不全,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痿弱。
症状为:四肢无力,肌肉消瘦,乏力,少食,便溏,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细。
治疗原则:健脾生血,益气生肌。
处方:健脾生肌汤:黄芪60g,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苍术15g,熟地30g,当归15g,川芎15g,丹参30g,鹿角胶65438+。口服参附丸、骨痛丸。
4、肝肾亏虚: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经络失和。
症状有:下肢痿软无力,长时间不能站立,腰酸背痛。一侧或两侧感觉障碍或疼痛消失。伴有头晕、耳鸣、遗精、遗尿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
治疗原则:补益肝肾,滋阴清肺。
处方:益水通脉汤:熟地黄30g,补骨脂15g,骨碎补12g,露比15g,女贞子12g,菟丝子15g,益母草15g,黄芪。口服益髓丸和景尧丸。
5、血虚血瘀:血虚导致肢体失养,血瘀导致瘫痪。
症状有:四肢无力,手脚麻木,面色晦暗或口唇发紫,舌下有瘀斑,四肢有脉露,脉沉缓。
治疗原则: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活血通络汤: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5g、川芎15g、生地15g、赤芍15g、三棱12g、莪术65438。水蛭10g,大黄3g,虎杖20g,乌梢蛇12g,黄芪30g,肉桂6g,甘草6g,水煎。口服大黄丸和金申丸(含马钱子制剂)。
(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曹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