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今研究:地肤子
1,《神农本草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服务时间长,耳目精明,智人健美,抗衰老。。
2、《名医别录》:去除皮肤中的热气,祛除恶疮、疝气,强阴,使人润泽。
3、《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夫不能虚弱,益气力;治阴蛋病,祛热气,做汤浴。
4、《日华子本草》:治客热肿。
5、《滇南本草》:益膀胱尿积热,洗肤之风,治妇人经热,清胎热,湿热。
6、《本草原始人》:以积热于肤,湿痒除肤。
7、《本草纲目》:益精强阴,祛虚热,利水通淋。
8、《玉药解》:地肤子清膀胱湿热,治尿淋,治头肿痛,狐疝气?腰痛、胁痛、血痢、疮疡、阳痿。
9、《本草笔记》: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祛除皮肤热气,祛恶疮、疝气,强阴。久服使人聪明,知性使人健美,抗衰老和滋润。10,《本草纲目》:益精强阴,入膀胱经,消虚热,利尿通淋。治疝气,祛恶疮(煎汤,洗疮,愈合)。叶作浴汤,除风热肿皮,洗眼除盲涩痛。
11,《本草崇元》: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长服耳目精明,轻身抗老。
12,《本草从新》:除虚热,利小便通淋,治疝气,祛恶疮,(煎汤,洗疮愈合,)用树叶作浴汤,除皮肤风热,消肿,洗眼,除盲涩痛。
13,《本草纲目》:专治益精强阴,入膀胱,除虚热,利水通淋,治疝气,散恶疮,作叶作浴汤,除风热肿皮,洗眼除盲涩痛。
14,《本草分经》:味甘苦,性寒,入膀胱除虚热,利水通淋,治疮疥。用树叶泡汤洗澡,除风、清热、消肿,洗眼除雀盲。
15,《本草经注》: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气。祛除皮肤热气,祛恶疮、疝气,强阴。久服使人聪明,知性使人健美,抗衰老和滋润。
16,《草药》:专利水路,给膀胱加热。多吃益精强阴的药,长期服用看得见,听得见。沐浴身体但皮肤痒有热疹,洗眼除热,眼睛发黑,涩痛。叶道绞汁服下,但也散诸恶疮毒。泻分为两部分,血痢皆驱。
1 7、本草可读:益精强阴,耳聪目明。消除膀胱湿热和皮肤风热。利尿通淋,治疝气,洗疥疮。
18,《本草纲目》:主治膀胱热,利小便,长期服用能明目聪耳,强身抗老,祛肤热气,润人,祛恶疮疝气,强阴,治阴蛋病,祛热气,可作汤浴。苗业道之福,主红白痢,烧灰也不错。煎服洗眼,清热、明目、涩痛,控制大肠腹泻,收敛胃肠,解除毒疮。水煎服,每日一服,可治手足疼痛,利小便通淋。
19,《德培本草》:利膀胱水,祛皮肤热。除客肿,治疝气,洗一切疮疥。得生地,治风热红眼。取甘草,治虚热。用生姜和热酒,可以治雷头风肿。辅助地榆、黄芩治疗血痢。辅助白术、肉桂治疗狐疝气。(避免生吃洋葱、桃子和李子。)叶子,又苦又冷。浴在汤中,风和热在脱皮之间。勤洗眼,除了盲和痛。
20、《新本草》:主膀胱经热,利小便,补中,益精,去肤中热气,祛恶疮疝气,强阴。长服使耳目灵动,知性人健美抗老,使人润泽。
21,《用药指南》:通畅水路,去热膀胱经。沐浴身体但皮肤痒有热疹,洗眼除热,眼睛发黑,涩痛。叶道绞汁而服,亦解诸恶疮毒。
22.《和合方药药性概论》:治膀胱热,利便,补中,益气,祛肤热气,消疮疝气。23.《冯秘方录》:地肤子,专利水道,去膀胱热,洗澡却痒出皮疹,洗眼去热,盲痛。
24、《医学概论》:地肤子苦为膀胱,治疝气补阳,皮风目痛可洗,叶控痢疮。
第二,现代研究
1.成分:地肤皂苷Ic、地肤皂苷B2、20-羟基蜕皮激素、齐墩果酸等。中国药典规定地肤子皂苷Ic含量不得低于65438±0.8%。
2.功能:本品具有利尿、抗过敏、抗菌、降血糖和调节胃肠动力的作用。
3.药理:水浸剂(1: 3)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如黄褐斑、癣菌等。对大鼠无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