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随访札记:右腰痛一例

一天晚上,Y女士突然感觉右腰疼痛,睡不好觉。第二天疼痛症状逐渐加剧,走路都站不直,浑身不舒服,睡觉更是难以入眠。第三天症状越来越严重,连坐着都酸痛。

第四天早上,Y女士忍不住去医院做了针灸。当时她觉得腰疼大大缓解,人也能直立行走了。但是等我下班的时候,腰疼又回来了。

晚上找,不知道她早上针灸过一次,像往常一样开始求教。

Y女士的患部在右腰后部,三重焦点位于中焦点。

在右腰背部,纵向运行的经络主要是太阳经络,横向通过的是带脉。“气虚则腰痛”。Y女士腰痛的问题不是突然扭伤或者其他外伤因素,少阴经也需要同时考虑。

对于右病的左治,首先在左手的外关穴、太阳经小海穴、少阴经少海穴进行针刺。

然后分别在阳明经曲池穴和太阴经赤泽穴各插一针。这两种针既能发挥自身调节阳明和太阴的功效,又是治未病的具体应用。

这里的病后和病前怎么理解?右侧腰痛对应的是前胸腹部,正好是太阴经和阳明经的循环区。前后是一对阴阳,前面的胸腹为阴,后面为阳,阳病治阴。

然后让他移动患处。y女士说松了很多,但是转弯的时候还是有点不舒服。

阴阳颠倒,太阳颠倒到后溪穴,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分别颠倒到偏里穴、经曲穴、通里穴。

针扎进去不久,Y女士自我不适的症状基本消失。留针结束了,叫他回家注意保暖。

当晚回家,Y女士终于睡了个好觉,出了不少汗。第二天醒来,基本感觉不到任何疼痛等症状。当晚再次扎针,所有不适症状消失。

前面说了,Y女士来之前做过一次针灸,我是在扎针的过程中得知的,就问了她这件事。从她的笔画可以看出,她也接受了内针法。但是,施针的地方,只有脉络和太阳经络。

根据黄帝内经辨证施治的要求,Y女士的症状确实是脉象和太阳经。但从把握《黄帝内经》的逻辑方法来看,可能要考虑得更深一些。

具体疾病的辨证不能局限于点到为止,要放在人体阴阳的整体环境中考虑。这就需要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

比如这个病例中针灸在早晨的运用,除了少阴经的因素,忽略了阳明经和太阴经的作用。这可能也是Y女士不适症状当场好转,下午却出现大规模反弹的主要原因。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调整。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病,除了牢牢坚持好的规则,调整的核心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