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郭沫若是什么关系?

以鲁迅、胡适、郭沫若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大师,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建设中国新文化和新文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剧变和阵痛中,这些人都对中医产生了质疑。他们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成为最近少数废除中医理论的人的共同佐证。但是,大家真的反对五四新文化中的中医吗?透过历史的迷雾,全面分析他们的生活,探究他们挥之不去的“中医”情结,了解他们在五四新文化中对中医认识的转变过程。从“中医是骗子”到收集中医经典,鲁迅是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对于中医,他一开始是认可的,这一点从他十几岁的时候为了父亲的诊疗,向中医医生提出的诸多要求就可以看出来。后来由于父亲不幸去世,鲁迅开始反对中医,原因比较复杂。他曾在《从胡子到牙齿》中写到自己早先对中医不满的特殊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父亲的病情,但我怕他们也带着一些伤皮的个人恩怨。”鲁迅先生曾在《呐喊》的序言中明确表达了对中医的不满:“我还记得以前医生的评语和药方,与我现在所知道的相比,我逐渐认识到中医不过是一个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同时我对受骗的病人及其家属感到同情。”正是因为对中医的失望,鲁迅产生了去日本学习西医的想法,并于1902年前往日本仙台学医。纵观鲁迅的一生,他对中医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在他生命的前后期都发生了很大的思想变化。鲁迅先生从日本回来后,改变了对中医的态度,逐渐扭转了自己的极端思想。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鲁迅先生不断整理收集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第二,他在日记中不断记录自己用中医治病的经验。他对中医的态度变得更加科学和现实。鲁迅后期非常重视中医古籍,一生中购买和收藏了许多中医古籍,从鲁迅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如2004年9月6月5438+0912日,他记录了“买《备急灸方》与针灸择日”两卷;1965438+2005年2月21“买了一本四本王叔和脉经”等等。此外,鲁迅不仅自己购买和收集中医典籍,还自己修复中医书籍。他在8月1927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我来补刘寨的医书”;8月17日“刘宅医书下午补”。不难看出,鲁迅对中医的成就是肯定和赞赏的,并希望它能进一步发展和更新。胡适从不科学的中医变成了让他起死回生。胡适是五四新文化时期的风云人物,也是20世纪初反对中医的重量级人物。他热情鼓吹新文化,坚持中医不科学。他认为“我们也可以理解,我们现在推崇为‘中医’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和别人几个世纪的进步相提并论。”“回头想想,我们家阴阳五行的‘中医’在这个科学医学史上能占据什么地位。”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胡适极其尴尬。1920 11,胡适患有糖尿病和肾炎,经西医长期治疗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被判死刑。后来有朋友建议用中医治疗,胡适勉强同意,才得以治愈。他一方面反对中医,一方面中医治好了他的大病,胡适被推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1921年,胡适在翻译家林纾赠送的《秋室读经图》上写了一篇长文,感谢陆仲安为家人治病,详细叙述了自己的事情,真情流露:“去年秋天我生病了,我的朋友学了西医,或者心脏病,或者肾炎...无法完全治愈。后来我接受了卢忠安先生的治疗...现在我一切都好了,这引起了西医的注意...可以让世界医学学者逐渐了解中国医学和医学的真正价值。这不是鲁先生的一大贡献吗?”不难看出,表面上一直对中医非常敌视的胡适,不仅承认了中医治好了自己的病这一事实,也认识到了中医的真正价值。郭沫若从“宁死不请教中医”变成了对中医的浓厚兴趣。郭沫若早年也是中医的坚定反对者。他在《独立评论》上评论说:“我宁死也不请教中医,因为我觉得如果不请教,会对不起我的教育。”其中提到“至于对付中医,似乎应该获得一个逐步废除的政策。”3月1945,19,郭沫若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一改以往中医只能治“自愈的病”的观点,称“胡适之先生的糖尿病是用黄芪治好的,这是事实”和“葛宝全先生曾经患过的肾病,后来痊愈了。”同时,郭沫若也承认,“我自己想讨论这个问题,真的不够资格。”虽然我自己也学了几年现代医学,但是没有继续学下去,也荒废了很多年。至于中国的老派医术,我没有什么独到的研究。“他原来对中医非常坚定的态度开始松动,不再对中医采取极端敌视的态度。很有意思的是,郭沫若和鲁迅一样,晚年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了新的认识。他曾写过安徽中医学院的校名,写过《中医简明词典》等中医书籍的书名。他还服用了老中医郑卓仁的桑叶酒,治好了半肢不能活动的缺点。枪头批判了庸医和中医落后现象。虽然当时大家都批评中医的片面性,但是发现他们的矛头主要是针对庸医和中医中不尽人意的地方。针对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中医神秘、敷衍、轻率的行医风格,新文化对此现象进行了讽刺。比如,针对名医陈连河所用的奇特的药引——用一对蟋蟀,并注明需要原配(即在一窝),鲁迅讽刺说:“看来昆虫也需要贞操、二弦、团圆,甚至失去了制药的资格。”同时,他们也指出了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鲁迅在《明天》中写道:“先生,我的宝儿怎么了?”“他塞满了可乐。”“不妨?男性...”“先去吃两帖。”“他不能呼吸,鼻子和翅膀都扇了。”“这是霍·...“这是一段非常经典的对话,恰当地指出了中医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医生态度生硬,诊疗马虎,不顾患者家属的焦虑;特别是使用“中焦”、“火克金”等常人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更是增添了中医的神秘色彩,使中医难以令人信服。鲁迅用艺术的手段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医的缺点,触及了中医的一些痛点。这些都是我们现在要发展现代中医应该反思和改进的地方。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许多仁人志士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以富国强民,捍卫中国的独立和自由。从此,西学东渐逐渐成为人们的认识,即只有打破中国的传统文化,引进一剂西方的文化和技术,才能改革中国,挽救中国的命运。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众矢之的。李泽厚在《中国思想史漫谈》中认为,“医学”是与中国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四种文化之一。因此,中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成为双方冲突的主要领域和阵地。对中医的反思和评价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评价的具体体现。不难知道,新文化人士激烈抨击和反对中医,矛头不是中医本身,而是支持和影响中医发生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时期,在西方文化东移的特定时代,中医成为大力提倡科学民主的悲惨牺牲品,被冷落敌视的命运不可避免。在对待中医的问题上,五四新文化的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卷入了时代的大潮。他们一方面强烈地批判和批评中医,另一方面又与中医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同时,由于思想和经历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他们对中医的偏见也在改变。其中的矛盾和复杂的过程,难以掩饰时代的尴尬和印记,其中折射出的深刻内涵,更值得后人深思和品味。新文化中的人们激烈地批判和反对中医,并不是针对中医本身,而是在反驳支持和影响中医发生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成了大力提倡科学民主的悲惨牺牲品。人们一方面强烈批判和抨击中医,另一方面又与中医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同时,由于思想和经历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他们对中医的偏见也在改变。其中所反映的深层次内涵,值得后人深思和品味。